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划师》2015,(Z1)
研究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和协调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1978~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区域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结构;设市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较高,天山北坡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协调程度较高,而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低。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外力推动和制度层面对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磷 《城乡建设》2015,(5):78-79
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指相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的搭配关系.这种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二是城镇化建设与经济结构相协调;三是城镇化建设与经济效益相协调. 一、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评价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关系,首先要对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选取.本文按照客观性、科学性、完备性、一致性和数据获取可能性的原则筛选出38个能比较集中反映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发展指标24个,城镇化建设指标14个.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城镇化演进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资源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高度依赖,资源型区域表现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虚高度化"、经济要素空间集聚与城镇体系结构的分散化、城镇功能与承载能力弱化等问题。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应实施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战略,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协调,实施集中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效、集约的城镇组织结构,实施集群型城镇化战略,构建新产业集聚与创新增长的空间,实施工矿城市"再城市化"战略,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产业空间。  相似文献   

4.
深入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州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演进规律,对协调推进区域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云南省16个州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修正象限图分析方法,构建通道模型,分析云南省州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演进呈现"双缓慢"和"圈层"差异格局,在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时期,应结合地方实践采取"差异化"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也是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1982-2013年我国城市城镇人口(含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及经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综合K值法和协调性指数这两种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三者的协调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表明:1982-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平稳增长,城镇化失调逐渐显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交替领先,且两者均滞后于经济城镇化;从空间分布看,各区域城镇化协调性分异明显,协调性呈现西高东低态势,且东北三省城镇化失调现象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城镇韧性水平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韧性是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县级以上城镇韧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吉林省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对二者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韧性差异水平显著,总体处于较低韧性状态;城镇韧性呈现出明显空间分异现象,中部高,东西部低;城镇韧性水平冷热点分布呈东中西三大板块格局。吉林省城镇化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中部高,四周低;城镇化水平冷热点也呈东中西三大板块格局分布。吉林省"城镇韧性—城镇化水平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偏低,多数城镇的韧性及其城镇化水平呈现出"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7.
《工业建筑》2021,51(5):173-180
在构建建筑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各省份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我国各省建筑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ArcGIS 10.5对我国各省建筑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1—2017年间,我国建筑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总体上可划分为3大类型,区域间差异显著,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型省份数量较多。建筑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省间发展不均衡,区域极化效应明显,总体上呈现出沿海省份高于内陆省份的空间格局特征;建筑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度省间存在一定差异,处于"多极"向"面状"发展阶段,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整体上,建筑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级协调水平,总体协同发展效应有增强趋势,空间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就我国31省份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城乡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较快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和城乡一体化在相邻省份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相关性。城乡人口融合、城乡基础设施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应实施有差别的城镇化政策,推动城乡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是城镇化内部机制的两个关键因素,两者的协调性决定了城镇化效果的优劣,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发展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测度,并分析两者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山西省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特别在2007年以后,质量与规模的增长均明显加快。2.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由低水平向中等水平发展,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偏离情况的变化有所不同。3.山西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两者偏离程度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0.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协调理论与灰色理论分别对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质量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协调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至2015年,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质量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协调性呈上升趋势,且区域间差距减小,但协调性提升较慢,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促进指标个数少于抑制指标个数,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质量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转移向城市地区的过程。一是人口的空间集聚;二是经济空间的集聚。前者表现出来就是城镇化水平提升,而后者则表明生产要素的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即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相关性。基于此,该文以湖北省为例,利用多元回归法证明GDP和城镇化水平高度相关。进而从区域经济差异的角度分析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从"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产业推动"三个角度引导湖北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1)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加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12—2016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信息化水平。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整体呈现稳态发展的时序变化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西北地区高,西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了重度失调类、中度失调类和濒临失调类和轻度失调类4种耦合协调类型。  相似文献   

13.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相对缺乏协调性及其行为主体博弈机理的研究,文中以 1993 ~ 2010 年的长春市为例,运用弹性系数,从人口、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城市建设用地间增长速度视角分析其城市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从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征地博弈、开发商的区位选择博弈、绩效考核体制与分税制下的中央(或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产权区域"视角的区际政府博弈、"条块管理体制下"的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博弈以及城市公众的需求博弈等方面分析各行为主体对城市空间无序、非协调性扩展的原因机理所在。结果表明:三者的弹性系数都大于 1,城市空间无序、低效扩展态势非常明显;其中"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与"用地—经济弹性系数"几乎相差 4 倍,进一步印证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低效投入,而"用地—人口弹性系数"与"用地—经济弹性系数"的比较表明地方政府更多注重经济效率,而相对忽视"人"的发展,严重抑制了人口城镇化进程;行为主体间的博弈更多反应出来的是一种制度安排不合理,制度安排是其价值扭曲的根源所在。据此最后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地分析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发展问题,应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更好地支撑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了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并使用 2014~2016 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内部差异较大,呈现出高首位空间特征,昆明市远高于其他州市;滇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总体上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应根据滇中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情况制定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3)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地区区域经济与城镇化之间的不匹配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削弱了地区持续发展的潜力。本文对于新疆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新疆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相对熵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2007~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新型城镇化水平上升速度更快,空间上呈现"成都-重庆"双中心格局。(2)整体处于颉颃阶段,且以中高度耦合为主;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实现了从轻度失调向濒临失调的过渡。成渝城市群应加强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两者高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健康、幸福和家庭经济满意等已成为评价我国城镇化模式与城乡规划作用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健康、幸福感和家庭经济满意等为基础构建居民主观福祉,采用全国124个城市401个社区的14600名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多层混合效应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城镇化、城乡规划和居民主观福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居民主观福祉的空间分布上,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的居民主观福祉水平较低,经济发达的城市的居民主观福祉水平较高;但城镇化率大于70%的城市的居民主观福祉水平却显著低于城镇化率50%~70%的城市的居民。研究证实当前城镇化模式下存在居民主观福祉转折点,即,城镇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规模均与居民主观福祉呈"倒U型"结构关系。这一方面证实了以往中国城乡规划追求经济增长以提升居民福祉的合理性,同时也反映出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对居民福祉可能存在潜在的损害。迈入城镇化中后期,提高社会福祉应作为我国城乡规划的直接目标,以满足新时期国家治理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换挡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当前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智慧地进行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和管理,积极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如何对城市区域建筑能耗进行量化管理与效果评估,逐步降低城市建筑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实现降低城市运营成本,达到节能减排预期目标,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及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苏北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本文对苏北地区城镇化与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呈对数关系;(2)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3)导致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4)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苏北城镇化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相似文献   

20.
钱欣 《城市建筑》2013,(12):12-12,36
本文通过对新疆昌吉州奇台县总体规划与河南洛阳市伊川县总体规划的比较研究分析,发现新疆地区在城镇空间分布、人口规模和人口空间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同的区域特征。尤其是城镇化机制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县城总体规划对于人口规模预测的可靠性。因此,对新疆这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进程,将中东部的规划经验应用于西部城市发展时也应关注这种区域的差异性,避免在规划中对城市发展趋势的错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