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龙泉窑青瓷和哥窑瓷,造型典雅,制作精致,在五代烧制秘色瓷的基础上,融合南北各方青瓷烧制技艺的精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章结合龙泉窑宋代青瓷、哥窑龙泉窑址的瓷器等的研究,分析宋代龙泉窑和哥窑瓷的器物类型和造型理念。对青瓷烧制研究及其文化研究均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郭强 《陶瓷研究》2000,15(3):18-21
1 引 言1999年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教师曾在龙泉创作一批青瓷作品。青瓷釉色似南宋龙泉粉青和哥窑油灰。据介绍这些作品是采用当地原料和传统配方在龙窑中烧制的。有人提出能否利用北京当地原料或市面上销售的原料 ,在油窑、液化气窑中仿制出龙泉青瓷釉。为此 ,查阅了有关龙泉的出土报告资料和有关部分对龙泉青瓷胎、釉的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分析的研究报告与论文 ,并对古窑址出土的龙泉青瓷釉片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鉴定和镜下观察分析 ,笔者开始了仿制实验。实验中所用的制釉原料系北京市场和附近陶瓷产区购买的普通原料 ;制胎原料利…  相似文献   

3.
南宋哥窑瓷器是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是青瓷烧制史上一种珍贵的典范。恢复南宋哥窑瓷器的烧制的当前瓷艺界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对龙泉窑址的考察,并结合青瓷烧制技艺进行实战研究探索,提出有效研究的三大策略,对哥窑瓷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龙泉窑是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龙泉窑区域广大,夏商时期就在大量烧制陶器。龙泉青瓷是世界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烧制历史可上溯至三国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时期逐渐兴起,五代获得发展,勃兴于北宋,盛名传扬于南宋。龙泉青瓷审美意象丰富,文化内涵深广,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对龙泉窑的历史研究及其发展进行清晰的梳理,阐述了龙泉窑区与龙泉青瓷外销航道,龙泉窑古代的陶瓷烧制,结合龙泉窑青瓷造型、瓷釉元素、审美意象建构等论述了龙泉窑青瓷的审美意象。文章论述有理有据,论述充分,对龙泉青瓷的研究及现代艺术创作均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哥窑瓷以厚釉开片而闻名,据古书记载,哥窑开片形状互异,但罕见有形似"百极碎"、蟹爪纹。本文结合几十年的兴趣、学习和烧制探索,将成功研制瓷釉并烧制出"百圾碎"的过程,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进行总结,对青瓷研制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事实考古研究证明,哥窑在龙泉,但青瓷人如何弘扬哥窑传统,深入研究烧制出理想的哥窑瓷,难度颇大,本文针对考古研究、实践探索,针对哥窑烧制的难点提出了积极的对策,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坤怀 《陶瓷研究》1999,14(4):50-52
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是中国出口商品的重要象征。在宋代有五大名窑,其中宋代青瓷器皿中的哥窑瓷器,则以周身冰裂、变化万千、别开生面的瓷釉裂纹美而名遐世界。明嘉靖五年(公元1566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篇》一书,内中有这样的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也浓淡不一。旧闻紫足,多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  相似文献   

8.
龙泉窑是宋代六大著名窑系之一,以烧制青瓷著名。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研究、保护、传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能更好地延续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生命力,更好地体现龙泉青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更好地促进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928年起,陈万里对龙泉窑的调查发现黑胎青瓷始,一直在寻找哥窑窑址。1959年末至1960年初,朱伯谦等对龙泉窑的大窑、溪口、金村等地进行小规模试掘,找到黑胎青瓷窑址七处。2010年冬至201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青瓷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溪口瓦窑垟窑址、小梅瓦窑路窑址等进行了考古调查、试掘与发掘工作。文章结合考古研究资料,梳理了龙泉黑胎青瓷在各主要窑口的瓷器类型及相特征,明确了龙泉黑胎青瓷的烧造年代,主要类型,及为南宋朝廷烧制的主要事实,进一步论证了“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确认“哥窑在龙泉”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青瓷烧制是火与土的艺术,龙窑是青瓷摇篮。龙窑烧制中最为奇妙的是龙窑窑变,青瓷窑变产品堪称瓷中一绝。本文结合历史研究和青瓷窑变情况梳理,就龙窑窑变烧制技艺青瓷窑变的情况、龙泉窑宋代龙窑窑变青瓷的成功因素、龙泉青瓷窑变烧制中几种不同情况等作简略探讨,系统阐述了青瓷窑变以及龙泉青瓷烧制中窑变的情况,对青瓷的研究和龙泉青瓷的窑变技艺探讨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溪口窑为龙泉青瓷窑系的一大组成部分。文章从田野考古及其史实材料研究出发,阐述了溪口窑址为黑胎青瓷的主要窑址、溪口窑走宫廷官窑精品路线、溪口窑宋至元代均在烧制哥窑瓷器的特性,并从工艺特征角度,初步探索了龙泉黑胎青瓷(哥窑瓷)紫口铁足、自然开片、胎釉特性繁杂、器型雅致等基本特征。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条分缕析,论理透彻,对溪口窑和哥窑瓷的研究与烧制均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最美的青瓷是南宋龙泉瓷,南宋龙泉青瓷的最大特点是简洁素朴。倡导简洁素朴的自然美,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理念。龙泉青瓷常以简洁造型、纯净的瓷釉体现简洁素朴之美。好的青瓷都能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简洁舒适之感,能在朴素自然、质朴无华中体现“简洁素朴”之美。文章结合作者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从造型、瓷釉几个方面阐述龙泉青瓷的简洁素朴之美,对青瓷创作及其研究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浙江龙泉大窑地区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南宋哥窑和弟窑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分析了影响青瓷釉呈色的基本因素,讨论了青瓷釉“开片”、“鸡爪纹”、“朱砂底”、“紫口铁足”的主要成因,论证了哥、弟窑产品的不同特点及区别。  相似文献   

14.
<正>叶传应,1981年出生,浙江龙泉人。丽水市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研究员、陶瓷艺术家、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新峰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师协会永久会员、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五大名窑专委会委员、中国文化传承委员会与发展委员会陶瓷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龙泉仿宋哥窑青瓷研究所所长。师承青瓷大家李怀德嫡系传人李志明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胡兆雄,对青瓷青釉配方、大小开片机理、施釉技巧、  相似文献   

15.
明代《遵生八笺》一文中提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近年来,随着杭州与龙泉两地出土考古资料不断丰富,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因外观特征相近而成为了当前古陶瓷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更好区分两地青瓷,本文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杭州郊坛下南宋官窑和龙泉大窑、溪口瓦窑垟特征瓷片的瓷胎进...  相似文献   

16.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今天的龙泉青瓷,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自不必言说,关键在于把握,然挑战却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直对待。  相似文献   

17.
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的明代青瓷EDXRF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EDXRF)对龙泉大窑枫洞岩出土的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明代青瓷进行测试,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胎、釉化学成分入手,将测试结果与早前测试的北宋、南宋龙泉大窑青瓷以及南宋官窑青瓷瓷片的化学组成进行对比,发现从北宋到明代,龙泉青瓷釉中CaO含量显著下降,K2O+Na2O的含量逐渐增加。明代龙泉青瓷与南宋龙泉青瓷相比,CaO的含量平均下降了6.05%,碱金属氧化物总量平均上升1.51%。从胎体成分上看,龙泉大窑青瓷从南宋到明代制胎原料取用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同时,探讨了釉色成因与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龙泉青瓷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尤其南宋龙泉青瓷制瓷工艺,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在实验的基础上本文拟着重对其生产工艺进行探讨。 1.从南宋龙泉青瓷釉胎化学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几个标本的主要化学成分范围:  相似文献   

19.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兴干北宋,盛于南宋,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以瓷质温润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斑斓著称于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艺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龙泉青瓷逐渐暴露出了装饰手法单一,装饰图案陈旧等问题,无论是哥窑还是弟窑,其装饰手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创新了一些技法,如哥弟结合等,用在青瓷作品的装饰上,成效显著,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雷慧珍 《陶瓷学报》2013,34(1):119-122
龙泉青瓷类冰似玉,登峰造极;中国山水画灵性升文,独步千载.古往今来,青瓷的釉下装饰技法主要以刻划为主,包括刻花、划花、剔花等,而以釉下彩绘装饰极为少见.本文以青瓷釉下彩为研究对象,以山水画为装饰题材,融合国画装饰技法,在装饰材料的选择、装饰表现手法及烧制技艺上寻求突破.通过探析龙泉青瓷与中国山水画结合原理,剖析两者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结合的可能性,拟丰富青瓷装饰技法,为青瓷釉下彩绘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