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推广处 《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5):28-30
为贯彻落实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作,引导广大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作用,根据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农业部组织遴选了2008年80个主导品种和50项主推技术,本刊现予推介发布。 相似文献
3.
<正>一、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及现状我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自1992年开始于山西临汾和寿阳,2009年山西临汾城隍乡试验地连续收获了第18年的免耕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大规模推广开始于2002年,在农机和农业部门共同努力下,2008年 相似文献
4.
5.
4月8日,农业部发出了《关于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的文件通知,提出了11项重点推广技术.为了准确把握推广这些重点技术的主要内容,因地制宜,有重点地选择适合当地推广的技术,现将该文附件全文刊载. 相似文献
6.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农村需求,拉动农机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7.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9,(2):7-7
为加快农机维修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农机节能减排,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农业部组织遴选出十项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日前,农业部办公厅就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宣传推广发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做好有关宣传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2日,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作公示结束,在所有候选项目中,6项与农机有关的科研成果引起行业极大关注,跻身候选名单。这6项获得推荐的项目分别是: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的创 相似文献
9.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技教育处 《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6):6-7
为做好"三夏"期间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专家研究提出了<"三夏"期间农机作业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农作物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深松、玉米精量播种、水稻育插秧、化肥深施、植物保护共八个方面的机械化技术.专家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每项与"三夏"生产相关的技术内容、实施要点和作业机具,明确了作业标准和注意事项,并根据不同作物和地区提出了机具选型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1):3-5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的部署,现制定2011年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工作要点。一、思路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喀左县地处辽宁省西部,受气候自然条件等影响,粮食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年播种面积在2万hm^2以上。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国家对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促进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进程,但对达到全程机械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改革创新,真正达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益,从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交口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技术模式和实施效果分析,指出这项技术是交口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指导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更好的普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知识,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部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09年2月11~13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下设的"水稻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稻麦跨区收获机械化技术研究"、"高效施药技术研究与示范"、"营林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和"牧草生产及草场生态恢复机械化技术研发与示范"等六个课题在北京通过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的专家验收.加上春节前已通过验收的三个课题,至此,"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下设的九个课题已全部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20.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已经处于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的1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定向定性,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系统地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措施,必将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文件强调,要坚持"着眼长远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基本方向;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