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氯乙酸高碳脂肪醇酯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氯化钙为催化剂,苯为带水剂,分别以辛醇、十二醇、十四醇、十六醇、十八醇和氯乙酸在回流温度下反应5h,合成了相应的氯乙酸高碳脂肪醇酯,分别记为化合物1-5。较佳工艺条件为:n(氯乙酸):n(脂肪醇)=1.2:1,反应温度为130℃,W(催化剂)5%。通过减压蒸馏提纯了氯乙酸辛酯和氯乙酸十二酯,其余三种产物用无水乙醇重结晶。用I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Fe2(SO4)3催化合成没食子酸十二烷醇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Fe2(SO4)3为固体催化剂,1.4-二氧六环作溶剂.由没食子酸和十二烷醇制备了没食子酸十二烷醇酯(DG)。通过正交试验探明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醇酸摩尔比等对DG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Fe2(SO4)3催化活性高.副反应少,反应时间缩短,产率较高而废液减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正戊醇和丙醛为原料,经氯化、醇醛缩合和格氏反应制备了新香料4-甲基-3-癸烯-5-醇,并介绍了它在调配香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磷钨酸为催化剂,以1,4-二氧六环作溶剂,由没食子酸和十二烷醇合成没食子酸十二烷醇酯,研究了催化酯化合成各种影响因素,获得了适宜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十二烷基葡萄糖苷合成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采用直接法由葡萄糖与正十二醇反应合成正十二烷基葡萄糖苷,研究了该反应的反应机理,提出了该合成过程扩散--反应动力学机理,并求取了模型的相关参数,经检验证实了该模型可靠,此外,亦求取了该反应的表现活化能Ea=243.3kJ.mol^-1。  相似文献   

6.
影响十二烷基多糖苷的合成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交换法合成十二烷基葡萄糖苷,考察了催化剂、醇糖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脱醇工艺等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优惠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10℃左右催化剂/葡萄糖摩尔比为0 01∶1、正丁醇/葡萄糖摩尔比为5∶1、十二醇/葡萄糖摩尔比为6∶1的条件下反应,经柱层析去除残留正十二醇,十二烷基多糖甙收率为85 5%,并测定了产品的表面张力和起泡性能。  相似文献   

7.
杨艺虹  张珩  杨建设  陈中 《精细化工》2002,19(6):326-328
以 2 氯丙酸、正十二醇为原料 ,氯化铁催化 ,甲苯共沸回流带水酯化 ;再与二甲胺在三乙胺的作用下胺化 ,合成了透皮吸收促进剂 2 (N ,N 二甲胺基 )丙酸十二醇酯 (DDAIP) ,合成总收率达 72 5 %。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物质的量比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确定出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n(正十二醇 )∶n (2 氯丙酸 )∶n(FeCl3 ·6H2 O)∶n(甲苯 ) =1∶1 4∶0 0 4 5∶9 4 ,回流反应 4 5h制得 2 氯丙酸十二醇酯 ,收率为 83 8% ;n(2 氯丙酸十二醇酯 )∶n(二甲胺 )∶n(三乙胺 )∶n(氯仿 ) =1∶ 4∶1 5∶11,室温反应 16h制得DDAIP ,收率为 86 5 %。  相似文献   

8.
新型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EDTA、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磷酸为主要成份的复合催化剂,采用直接苷化法了十二烷基葡萄糖苷(C12-APG),考察了此非均相反应体系中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醇糖比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反应时间为3.5h,糖苷得率可达到132.4%,并对其重用机理和所合成糖苷的应用性能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辅酶Q10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茄尼醇和2,3-二甲氧基-5-甲基-1,4-苯醌为原料合成全反式辅酶Q10。首先以茄尼醇合成全反式侧链四十碳十烯-1-醇,再和2,3-二甲氧基-5-甲基-1,4-苯醌的还原产物在无水氯化锌存在下缩合。缩合反应收率为20%。  相似文献   

10.
十二烷基糖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直接苷化法在5.3—8Kpa的压力下,合成十二烷基糖苷。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实验条件:催化剂与葡萄糖摩尔比0.005:l,正十二醇与葡萄糖摩尔比5:l,反应温度为120℃,催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反应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APG的产率为89.23%。并对产品的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1.
以葡萄糖和正丁醇为原料,考察了此非均相反应体系中反应温度、催化剂对合成短碳锭烷基多糖苷的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时,糖的转人弦可达99.5%,反应动力学研究的结果显示,该反应为假一级反应,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04036,活化能Ea=37106JI/mol。  相似文献   

12.
陶贤平  刘金红  王健伟 《化学世界》2012,53(5):297-299,320
以乙醚为溶剂、十二烷基苯磺酸为添加剂,稀硝酸硝化2,4-二甲基苯酚得到2,4-二甲基-6-硝基苯酚。实验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2,4-二甲基苯酚24.4g,乙醚150mL,十二烷基苯磺酸0.8g,硝酸浓度25%,反应温度33~35℃,反应时间3h,平均收率达83.2%。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3.
用动态反射光度法研究PAN原丝表面的预氧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态反射光度法在空气气象中测定了7种PAN原丝表面的预氧化反应随热解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原丝的变色百分数也随着上升。在7种原丝中,经ZnCl_2处理过的自制丝的起始变色温度为最低,兰州丝的变色百分数为最小,吉林丝达到最大变色反应速率的时间为最长和变色反应增长速度为最高。并且,7种原兰的变色反应次序为:经ZnCl_2处理的自制丝>兰州丝>英国丝>未加处理的自制丝>经ZnCl_2处理的榆次丝>吉林丝>未加处理的榆次丝。  相似文献   

14.
马新涛  宋春玲 《应用化工》2007,36(2):207-209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以葡萄糖和脂肪醇作原料,采用转糖苷化法合成了烷基葡糖苷,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葡萄糖=0.011∶1(质量比),葡萄糖∶正丁醇=1∶3(摩尔比),正丁醇∶脂肪醇=1∶1(摩尔比),常压反应,反应温度为110~115℃,葡萄糖转化率可达98.9%。  相似文献   

15.
固体酸催化合成无毒增塑剂柠檬酸三正丁酯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李秀瑜 《精细化工》1999,16(2):42-44
研究了柠檬酸(2-羟基丙烷三羧酸)与丁醇在固体酸催化作用下合成柠檬酸三正丁酯(2-羟 基丙烷三羧酸三正丁酯)的工艺条件,找到了一种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酯化率高的合成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4种固体酸催化剂对反应的催化活性大小依次为HPW(磷钨酸)>FeCl_3·6H_2O> NH_4Fe(SO_4)_2 12H_2O>SO_4~(2-)/ZrO_2;HPW催化合成柠檬酸三正丁酯的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摩 尔比50:1,HPW用量3%(以酸质量为基准),反应温度110~160℃,反应时间4~5h,转化率达 98%以上,产品纯度>99%。  相似文献   

16.
李瑜  张振新 《应用化工》2014,(5):933-935
在pH=4.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Fe3+能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环丙沙星作用,使其荧光值显著减小,据此建立了Fe3+-SDS-环丙沙星体系荧光猝灭法测定微量环丙沙星的新方法。该体系的最大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λex=275 nm,λem=441 nm。环丙沙星在4.0×10-7~3.6×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与荧光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 8,相对标准偏差为0.76%(c=3.0×10-6mol/L)。  相似文献   

17.
ZSM-5分子筛催化合成乙撑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华月明  胡望明 《化学世界》2001,42(9):480-481,474
研究了从单乙醇胺 (MEA)和氨合成乙撑胺。所用的催化剂为 ZSM- 5分子筛。反应条件为 :t=2 80~ 3 6 0°C,p=2 .0~ 8.0 MPa,NH3/MEA=5~ 5 0 (摩尔比 )。反应对 EDA、PIP、TEDA的选择性较高 ,MEA的转化率可达到 85 %。  相似文献   

18.
在超声波条件下,以苯甲醛为原料,溴化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铵和VB1分别为相转移催化剂和催化剂合成了二苯乙醇酮。采用正交法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以0.1 mol苯甲醛和0.09 g VB1为基准,溴化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铵用量为0.02 g,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55℃,滴加2.5 mol/L NaOH溶液使体系pH保持在8.8~9.3,反应产率达90.1%。该法具有操作简单、产率高和重现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赵卫星  姜红波  王宏社 《应用化工》2011,40(11):1868-1870
以5-氨基四唑和硝酸镍为原料,合成了5-氨基四唑镍。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60~70℃,反应物物质的量比为n(硝酸镍):n(5-氨基四唑)=0.2,反应时间3~4 h,pH值3~4。TG-DTA热分析表明,5-氨基四唑镍主要有两个吸热峰,第1个吸热峰在90℃左右,第2个吸热峰在2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