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共有铁路交叉建筑物28座,征迁规划是总干渠征迁工作的一部分,但又独立于总干渠征迁规划。为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一致性,统一采用南水北调总干渠的征迁设计标准,但具体到铁路行业的特殊性,技术要求有所不同。文章从铁路行业规定的安全保护区范围以及专项迁建方案两个与总干渠征迁安置标准不同之处,分别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交叉的工程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穿越跨越型式的选择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提出在进行交叉方案比选时,应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不同的建设运行阶段、总干渠的结构断面、地质情况和建筑物的类别、投资和后期的运行管理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择。对穿越跨越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安全措施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为类似交叉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焦作城区段交叉河流特点与洪水特性、河渠交叉建筑物场区的城市布局的基础上,结合焦作市城市防洪规划以及城区总干渠沿线串流片二维流洪水分析成果,对城区段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布置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工程修建后左岸洪水对城区的淹没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区段交叉建筑物合理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S24标段是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本工程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境内。S24标段工程由左岸排水建筑物、公路桥及渠渠交叉等建筑物组成。工程等级为Ⅰ等,设计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300年一遇,地震设计烈度6度,  相似文献   

5.
1基本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北段长461km,共有各类建筑物637座。其中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和隧洞59座,左右岸排水建筑物185座,渠渠交叉建筑物62座,节制闸15座,退水闸12座,分水闸及泵站38座,与铁路交叉工程12处,公路交通桥254座。 中线工程前期工作1990年开展可行性研究,1994年初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同年开展初步设计工作。按照长江委分工要求,我省承担省内461km总干渠的全部勘测、渠道设计、637座各类建筑物设计及汇总工作现已顺利完成。 在国家计委和水…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总体布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迟 《人民长江》1994,25(1):12-17
穿黄工程系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总干渠跨越黄河干流的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工期最长的关键工程。总干渠过黄河设计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穿黄区黄河河宽7.0~9.5公里,河床覆盖层为粉、细砂、中砂及粘土,厚度达41.0~94.0米。对于总干渠穿黄线路及穿黄工程型式进行过8个方案的比较。重点介绍牛口峪线双渡槽方案与孤柏咀线全盾构法双隧道方案的设计原则及工程布置,并就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北省段经过10余年的勘察设计,现已基本确定了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左岸排水等建筑物、渠道的分类和结构形式,工程投资的计算依据亦明确。本文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北省段的投资结构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初步设计工程水文计算要求,进行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交叉河流的洪水调查、分析研究工人和。“96.8”洪水调查主要是针对豫北地区与总干渠交叉的25条河流进行的,外业调查范围一般选在总干渠与河流交叉断面上下游1~2km的河段上,主要摸清“96.8”洪水发生日期、洪痕位置、洪水地流情况以胩下游水利工程及卡口工程情况、洪水淹没范围等。重点对洪痕高程进行测量。着重介绍调查洪水洪峰流量计算  相似文献   

9.
长江 《人民长江》2005,36(5):13-13
2005年4月14~21日,由水利部水规总院主持会议,对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总干渠渠首至沙河南渠段可研阶段的成果和报告进行审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资源处张明波、肖天国受水文局委派参加了审查会。该渠段水文成果经过14~15日两天紧张讨论,提前通过审查,水规总院水文专家孙双元教授、李爱玲高级工程师在主持水文成果的审查中,肯定了由长江委水文局承担的渠首至沙河南渠段总干渠交叉建筑物工程水文分析成果,并对长江委水文局数十年来在南水北调规划、论证及设计阶段作出的努力,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总干渠全线工程水文分析计算中的技术总负责和协调作用给予了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0.
磁河渠道倒虹吸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京石段)河北省境内的一座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大寨村附近。磁河倒虹吸工程由进口渐变段、进口闸室段、管身段、出口闸室段、出口渐变段5部分组成,全长579m。工程等级为Ⅰ等,主要建筑物按1级建筑物设计,设计输水流量为165m^3/s。加大流量为190m^3/s;工程防洪标准为:  相似文献   

11.
刘瑜  梁波  杨志芳 《水利水电快报》2004,25(21):13-16,24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总干渠沿线电力系统的调研资料.应用可靠性原理对供电系统将采用的方案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分析涉及电源的可靠性、供电网络接线的可靠性及运行与调度对可靠性的影响等。提出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供电系统的总体看法和意见.从更广阔的角度论证南水北调供电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以渠道工程为主,河渠交叉建筑物众多,文中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第Ⅳ渠段(黄河北~羑河北)第4设计单元为例,对河渠交叉建筑物和渠道的安全监测项目及具体布置情况进行了介绍,旨在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安全监测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俊生  刘春征 《西北水电》2011,(Z1):15-18,52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以渠道工程为主,河渠交叉建筑物众多,文中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第Ⅳ渠段(黄河北~羑河北)第4设计单元为例,对河渠交叉建筑物和渠道的安全监测项目及具体布置情况进行了介绍,旨在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安全监测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S12标段工程于2006年9月20号开工建设。河北省水利工程局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S12标段施工项目部同时揭牌。该标段位于河北省新乐市境内,桩号278+900~283+126,包括4226m总干渠渠道和1座左岸排水倒虹吸及3座交通桥。工程等掘为Ⅰ等,总干渠渠道为1级建筑物.本标段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地震设计烈度6度。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北省渠段历经多年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基本查明了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各类中小型建筑物及渠道的工程地质条件。本文就总干渠河北省渠段渠道的工程地质特征作一浅议,并对渠道工程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北省渠段历经多年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基本查明了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各类中小型建筑物及渠道的工程地质条件,本文就总干渠河北省渠段的工程地质特征作一浅议,并对渠道工程有重大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交叉河流白河设计洪水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明波 《人民长江》1998,29(7):17-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白河交叉断面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594.6km^2。控制干流河长115km面上游有相关联的大中型水库3座,设计条件复杂,水文资源匮乏,交叉断面设计洪水计算在南水北调总干渠沿线交叉流中极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京石段交通恢复及桥型方案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两岸的交通恢复,对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交通恢复原则研究分析.主要包括公路桥、生产桥布置原则、恢复方案、生产桥桥型方案设计及优化等内容.通过分析研究,在跨越总干渠设置桥梁时,应充分考虑道路交通的现状、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及当地的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尽最大可能减少南水北调总干渠穿越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避免由于交通恢复等原因影响工程进展.为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的总体投资控制和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同时为后序开工渠段项目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正>李阳河渠道倒虹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内丘县城西约1.0km的李阳河西支、北支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根据工程总体设计要求,总干渠在李阳河渠道倒虹吸上游设退水、排冰闸。其中,退水闸设计流量要求满足过渠道设计流量的50%,排冰闸满足冬季排冰需要。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为Ⅰ等工程,退水、排冰闸的引渠、闸室、消力池等均按1级建筑物设计,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布置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明  过迟 《人民长江》2000,31(8):11-13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建筑物、总干渠过黄河设计流理440m^3/s,加大流量为500m^3/s,针对过河建筑物型式--渡槽方案和隧道方案进行了不同过河线路的比较,并分别选择一条代表线路作过河建筑物型式的进一步比较,经分析比较认为,选择孤柏嘴双线盾构隧道方案是经济合理、技术可靠的最佳方案。最后对选定的中线隧道方案的布置研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