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家玲  蔡义汉 《新能源》1995,17(6):27-30
地热尾水回灌作为一种处理手段和维持热储压力的一种方法,已在很多地热田有过实践,它对于开采第三系以上的热储层,控制地面沉降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低焓热储地热田研究了回灌的影响、回灌率、热储渗透率的分布,针对对井回灌开采供热系统做了理论分析,研究了回灌对维持热储压力的水平范围和冷峰面的作用,对井的合理井间距等,将对井模拟研究应用于天津地热田。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天津地区地热地质背景、地热资源赋存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热回灌试验历程及目的,划分出回灌发展的4个阶段。并研究在不同热储层回灌水温度、压力、回灌方式对地层吸水能力的影响和回灌条件下热储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并对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参考资料。研究表明:在天津实施地热回灌开采是可行的,它对延长地热田的开发寿命、改善生存环境、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地热资源开发速度的不断提高,有些地热田热储层的水位逐年下降,产生明显的开发效应,引起国内外地热同行的高度重视。地热水回灌能有效维持或恢复地热田的热储压力,对保持地热田的产热能力、稳定开采条件、预防因地热水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斯文 《地热能》2007,(5):24-24
为有效保护地热资源,促进北京市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北京市地热管理处不断加强地热采暖回灌的管理,拟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地热回灌保护地热资源的通知》,对本市地热采暖单位明确提出了限期进行地热采暖尾水回灌的要求。用地热水供暖单位中的大多数均采用了“对井”回灌技术,供暖尾水实时回灌到同一热储层中,全市年回灌量近100万m^3。  相似文献   

5.
资源评价与数值模拟在对井回灌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针对低焓热水型地热热储,分析了对井系统种类参数依赖的因素,关系以及相关程度,回灌率的选取,渗透率在含水层中三维分布情况对开采区域的影响,回灌对维持热储压力的水平范围和回灌冷水的影响程度,对井的合理井间距等,并针对兰庄地热田地热地质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特点,研究了该区的地热地质构造特性,地下资源储量,水资源补给可能性,评价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和地热资源评价,针对目前在资源开采阶段补建回灌井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断裂构造对热储层发育、地热流体径流补给通道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定),提出了在中心采区外围实施回灌的新思路。结合不同采灌模式,对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及影响程度分别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外围回灌将会较好的控制中心采区水位下降速率,延长热突破时间,最大限度地挖掘热储潜力,还可解决在中心采区补建回灌井空间位置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低温孔隙型地热田回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坤  朱家玲 《太阳能学报》2001,22(2):236-239
以天津武清地热田为例,探讨在孔隙介质地热田开展回灌的技术可行性,武清地热田主要开采层为第3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层温度76-86℃,1998年总开采量达到1.18Mn^-3,经过数学模型预测,该热储水位降深将在近期内趋于稳定,在无回灌条件下,如果以最大开采量持续开采,将导致5年内水位下降到105m,如果增加3眼回灌井,水位下降幅度将碱缓15m,此外,计算了在回藻过程中各种不同情况下冷锋面的运移速率,并进一步探讨了示踪剂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回灌方法是保持地灌模式对福州地热田进行回灌试验探讨。热田长久不竭,长期利用的必要技术手段,本文总结了福州地热田人工回灌的特点,通过运用在地热热储中心深循环的回并对影响回灌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与  相似文献   

9.
德国北部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集中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德国第一次在砂岩层进行地热生产、回灌实验并建成第1个地热供暖系统,从1984年起向瓦伦镇的居民供暖后,在新勃兰登堡、新格莱维、柏林、诺伊鲁平及越来越多地区建成或筹建地热供暖和地热发电项目。用砂岩层作为热储层是一项新的技术方法。准确掌握地质知识和地球化学条件是地热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营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地热回灌水过滤、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的数学模拟实验以及综合实验应用均为达到可持续利用之目的。本文重点介绍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地热回灌技术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分析地热回灌开采中回灌水的运移规律、求证热储参数,本文选取二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地热对井,分别注入放射性同位素巧^35S(T12=87天)、^125I(T12=60天)进行示踪试验,并分别于第130天、51天检出峰值,以此数据计算出热储层的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等有关参数,与传统的抽水试验算出的结果吻合良好。注入示踪剂在地层中的运移方向也与抽水试验观测到的结果完全一致,且形象直观,检出精度更高。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热储层在回灌前后压力场、温度场、水化学场的变化特征提供大量基本数据,也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地热资源实施循环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以天津武清地热田为例,探讨在孔隙介质地热田开展回灌的技术可行性,武清地热田主要开采层为第3系馆陶组砂岩,热付层温度76-86℃,1998年总开采量达到1.18Mm^3。经过数学模型预测该热储水位降深将在近期内趋于稳定。在无回灌条件下,如果以最大开采量持续开采,将导致5年内水位下降到105m。如果增加3眼回灌井,闰下降幅度将减缓15m。此外,计算了在回灌过程中各种不同情况下冷锋面的运移速度,并进一步探讨了示踪剂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天津滨海新区东营组热储层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采灌模式对热储层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和影响程度,提出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回灌可有效缓解热储层压力下降速率,延长热田寿命,合理利用有限的热储资源。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新区地热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热发电进展我国处在最著名的环太平洋地热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之间,地热资源比较丰富.根据地热分布特点,我国已初步划分为藏滇、台湾、东南沿海、郯城——庐江、川滇南北向和祁吕弧形六个地热分带.我国的地热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开始较早,但总的来说,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还处在探查期,目前已经勘测发现的地热田均属热水型热储,还没有发现干蒸汽资源.我国勘测到的最高热水温度点是台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天津滨海新区东营组热储层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采灌模式对热储层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和影响程度,提出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回灌能有效缓解热储层压力下降速率,延长热田寿命,并合理利用有限的热储资源.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新区地热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坤 《地热能》2007,(1):29-30
日前,天津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天津市地热利用工程设计标准(试行)》,并于2006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标准对于规范天津市地热开发行为,提高地热回灌率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有效保护地热资源,实现地热开发系统规范化运行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津基岩热储对井系统回灌与示踪剂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坤  朱家玲 《太阳能学报》2003,24(2):162-166
地热回灌效应,与热储构造关系密切。在WR45对井系统抽水试验中发现在回灌井和开采井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地质条件分析也显示在这两眼井之间热储层连通性较差。为了探明回灌井和生产井之间连通渠道,1998年至1999年冬季在WR45进行示踪剂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井中可监测示踪剂浓度主要与热储层的地质和水文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往往伴生诸多环境地质问题,人工回灌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影响人工回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回灌水源类型,热储层厚度、渗透性能、储水能力,地热水头大小及溶气状况等。本文就东营市城区馆陶组、东营组地热水资源的人工回灌条件进行了论述,并利用综合方法开展了分区评价,划分出回灌条件好区、较好区、一般区和较差区。并对各区地热水资源人工回灌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开封圳宇花园的地热开发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TOUGHREACT程序构建三维砂岩孔隙热储层的温度场-化学场-渗流场多场耦合模型,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探究地热回灌过程对热储层化学堵塞过程的影响。热储层中方解石、石英、伊利石、钙-蒙脱石、二氧化硅矿物沉淀,钾长石、钠长石和白云石矿物溶解,其中方解石矿物为主要沉淀矿物,堵塞回灌井热储层,导致孔隙度降低约10%。回灌过程中回灌水注入流速、温度、井间距的改变影响地热水回灌过程中方解石沉淀,从而导致热储层孔隙度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工程技术学院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实例分析,证明了采用梯级地热供暖的方法可以扩大供暖面积,并且地热梯级供热技术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打回灌井的方法,通过向回灌井回灌地热尾水可以解决地热井水位下降过快的难题,回灌试验和经济分析的结果表明,回灌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郭德政 《地热能》2006,(5):11-13
通过对西安工程技术学院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实例分析,证明通过采用梯级地热供暖的方法可以扩大原供暖面积,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采回灌井,通过回灌地热尾水,不但增加地热供暖面积,还有效控制地热井水位下降过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