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西藏吞巴乡的千年古村落吞达村为例,分析了其历史文化特色要素,包括村庄选址、布局、文化遗存、传统建筑、藏族文化及风情特色,对吞巴村的旅游现状资源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发展目标与对策,对吞巴村旅游景区规划中重点的雪域田园景区与旅游设施重要节点吞巴庄园和客栈区、吞达村入口广场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和建筑意向设计,对历史村落的旅游发展和景观规划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潇寒  张昊 《室内设计》2015,(3):108-115
研究从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 发展出发,引入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概念, 提出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构建原则 以及景观生态和文化遗存视角的构建方法, 从整体空间布局、文化遗存保护、自然景观 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重点景区打造五个方 面对西藏尼木县吞达村的历史文化景观廊 道构建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古村落现存的历 史遗存碎片转变成为包容性的连续廊道,为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村庄是农民的居住聚落和生活家园,村庄的形态与演变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为指归。经过数千年农耕社会的演进,村庄聚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之间,以及与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适应、高度融合的密切关系。正房起居,偏房储粮;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秸秆当柴,菜叶喂鸡;各得其所,邻  相似文献   

4.
位于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是中国传统农耕聚落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传统农耕聚落发生、发展、更替的演进过程。现时语境下,传统农耕聚落被"现代性"蚕食、消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本文从本土视角探讨关中乡土聚落的演进规律,分析其空间变化特点,认为"价值重构"是传统农耕村落适应性生存的必然路径,其核心在于价值观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村庄聚落的建设,源于农耕社会的人群结构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家族式聚居与小农式生产方式为农耕社会中典型村庄建设的基础特征。当前在全国范围内,传统村庄正以每年近9万个的速度消失,标示出农耕社会村庄建设基础依托的失效。随着当代社会逐渐由工业向后工业和信息社会的转变,人群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相较传统农耕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导致当代的村庄建设突破原有的格局而发生整合更新。社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作为村庄建设的两类依托基础,当代协作化的社会组织结构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传统的"农耕型"村庄向当代的"农产型"村庄更新整合。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成就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其景观形态的形成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机制.采用人类学的文献研究、口述历史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初步还原传统农耕时期(清代至民国)聚落状况,包括"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秦岭南麓农耕古村百年来极具地域适应性与文化生命力,但现今古村面临由外而内逐步旅游化、特色聚落体系消逝化的严重问题。为避免秦岭南麓农耕古村千沟一面,文章对典型秦岭南麓农耕古村——瓦铺古村空间形成的时空背景进行梳理,挖掘空间生成的背后逻辑,进而对古村进行空间解析,提炼出古村河谷聚落、山腰聚落、山顶聚落的聚落体系,并依据古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古村空间发展规律,提出了组团化主动式活态保护和聚落体系整体保护的精准保护策略,对于维持乡土地域多样性、探索秦岭南麓农耕古村在地性的保护策略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瓦那村为例,从作物和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哈尼族聚落空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通过调查当地水稻的品种特性、生产节律、管理方式,分析了瓦那基于作物生产所形成的生产组织、社会组织与节庆仪式,及其在聚落空间形成中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认为哈尼族聚落空间是自然、文化、社会系统协同演化的结果。由此,提倡结合农业生产与村庄生活,和同时纳入空间与时间纬度的乡村聚落研究。  相似文献   

9.
闽南山地聚落呈现出极具特色的蔓藤式生长的空间格局,传承着农耕文明与宗族文化。该文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变迁的过程考察,以漳州长泰县山重村为例,探讨山、水、田等农业生产要素及宗法制度等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变迁过程影响,提出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并重,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并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0.
黄凌江  刘超群 《华中建筑》2010,28(5):134-137
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是西藏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物质空间与宗教文化结合的范例。通过对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的实证与西藏宗教文化的分析,运用"意"与"象"的概念,详述了西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中心性,转及内部空间的宗教象征意义与内涵,并探讨了风格与非宗教含义在建筑上的融合。指出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与西藏宗教文化具有同构性质,并归纳了宗教含义在建筑空间中的体现方式,揭示了西藏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底蕴,以期对地域建筑创作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村落的保护规划及村落的自身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不足。本研究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入手,以传统村落价值回归、传统村落空间优化思路展开论述。提出基于宏观尺度下的保护传统生态安全格局;基于中观尺度下的延续传统生产景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以及基于微观尺度下的关注聚落生活景观,指导村庄更新发展。旨在探索更具完整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各地村庄或衰退或转型。故通过分析濠江区马滘村、珠浦村各地方经济特征与文化特征,描绘其并未衰退未转型反而持续扩张的发展现实境况。一方面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濠江区乡村聚落持久增长的动力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探讨宗族凝聚力作为核心原因推动该地区的聚落发展与壮大,同时为日后文化力量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意义,村庄文化价值对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的城乡关系提供有益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农耕经济是农村聚落存在、发展的经济基础,人口与耕地是农耕经济的核心组成要素.农村聚落是农村社会中人口与耕地的结合点所在,人口与耕地关系的变动影响着农村聚落的生成与演化.从川西平原人口与耕地关系的变动情况(1644-1911)入手,分析林盘聚落体系恢复、繁衍及稳定的演化过程,并揭示其以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配置为中心的自组织特征,为川西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传统人聚村落环境的形态和分布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智慧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政策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不断推进,农耕时代一去不复返,农耕文化也在一步步走向没落。因此,农耕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显得尤为珍贵。通过对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分析,探讨农耕文化对人聚村落营建的影响,以洮河流域地区水磨文化为依托进行探究,深入理解农耕文化和人聚环境营建的关系,得出农耕文化在现代聚落建设中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未庄"到"新未庄"--当代村庄聚落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和环境的实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寄托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在当今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观念下,通过绍兴县迁村和并村后建设村庄聚落--新未庄的规划设计,营建富有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型村庄聚落.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村落作为乡土"耕读聚落"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快速城镇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村庄环境风貌正走向形象单一、面貌雷同的歧途,村庄的传统风貌正逐渐消失。为了避免村庄建设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建设美丽乡村"的部署,为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契机。为加快推进广西"美丽乡村"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凝聚故土情节、记忆乡愁思绪,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提出开展"乡土特色建设示范项目"的要  相似文献   

17.
禅农共生思想是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将禅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融入到村庄发展之中,使村庄有意识地形成禅意空间,以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该文通过总结禅农共生思想下的显性与隐性规划策略,结合案例讨论如何提升农耕生活品质,传承农耕文化。以湘北白寺村规划为例,提取"禅农共生"的文化要素,梳理村域现有资源,融入共生思路理论,凸显该村生态特色和文化特性,通过调整与升级现有产业结构,构建禅农共生的文化意境村落空间,力求将其打造成一个可供人们聆听乡音、寄托乡愁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8.
周游  周剑云 《城市规划》2015,(8):92-100
芦湾村处于城市规划区内,没有农田和农业,但村民保留着农村户口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明显。这类处于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区域、没有农业和农业用地,仍然保持乡村聚落的村庄是珠三角城市化区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村庄类型。芦湾村的特殊性使得这类村庄规划既不适用于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也不适用于市镇详细规划,需要引入新的规划工具--综合社区规划。本文以芦湾村为例深入分析了芦湾类型村庄规划的困境,提出应以区域发展目标来指导村庄规划类型的选择,并在芦湾村乡村规划实践中试图避免重复"城中村"发展途径,倡导村庄发展应渐进有序转型为城市社区的价值观,保持和强化村庄物质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规划思想,以及结合城市绿地布局保留村落的自然景观格局的规划方法,以此探索城市化区域乡村规划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庄景观迎来了新的建设时机,同时村庄景观规划与建设的盲目性、自发性、无序性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何对村庄景观风貌进行控制,成为该时期村庄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村庄景观构成中的人文景观入手,结合山西省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针对人文景观风貌中最为直观的村庄聚落景观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聚落景观风貌的控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村庄规划改革的重要方向。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建设规划,通过村庄发展评估,依托乡村振兴思路,在总结以往村庄规划经验基础上,构建了村民参与、政府引导、市场共构的村庄规划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