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砂岩基质酸化中,优化设计所采用的“一酸两矿物”模型没有考虑HF与矿物反应后所生成的H2SiF6与粘土类矿物的进一步反应。研究表明,这一反应在砂岩油气藏酸岩复杂反应的整个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高温地层中该反应更普遍,对酸化效果的影响更大。为此提出了一个新模型,能真实模拟这一酸岩反应化学过程。新模型考虑了流速对酸岩反应的影响,以及H2SiF6与快反应矿物再反应生成Si(OH)4沉淀,并且Si(OH)4作为第三种矿物与HF反应这一复杂的酸一岩反应过程;同时,新模型还考虑了砂岩储层纵向上的非均质性。采用新模型和软件能实时模拟高温地层酸化过程中酸液在储层岩石中的流动和溶蚀以及储层渗透性和孔隙的变化,能直观反映酸化过程中酸液对储层伤害的解除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砂岩储层基质酸化优化设计。应用实例验证了新模型的科学性、适用性。易于现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利用分布参数模型,考虑到地层在垂向和径向存在渗透率变化,建立了多层砂岩基质酸化模型,采用隐式差分方法求解合适酸浓度、矿物浓度方程,从而计算出孔隙度、渗透率变化,通过计算增产倍比进行效果预测,以指导正确制订酸化施工工艺,提高砂岩基质酸化施工后的增产效果,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本文介绍的分析方法和详细的计算过程适用于各种砂岩油藏的基质酸化效果预测。 相似文献
7.
砂岩基质酸化中土酸与高岭土的化学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不同浓度的盐酸、氢氟酸、氟硅酸在不同温度下与高岭土的反应结果 ,通过分析ICP所测定的残酸离子浓度来研究砂岩基质酸化中土酸与铝硅酸盐的一次反应、二次反应及酸化二次伤害机理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核磁共振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可用来测定地层中可动流体的含量、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并可用来划分储集层类型。某油藏是储层厚度较小、纯油层比例少的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了提高开发效果,避免油井过早进入高含水期,提出了酸化改造储层的方案。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酸化试验前后的多个岩心在可动流体含量、地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性能评价,并优选出适合该油田的酸化配方,在该油田进行实际应用,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酸化后残液返排过程涉及气液两相渗流、气窜、液锁、气驱水等物理现象,因此影响残液返排效果的因素很多。在模拟基质酸化过程单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因素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渗透率越低的储层其返排效果越差;随工作液黏度增大,返排率呈下降趋势,当黏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返排率变化不大;一定界面张力范围内,界面张力对返排率影响不大,界面张力增加,返排率只有小幅度减小。而各参数组合k/(δμ)值增大,返排率增大,且变化率由小变大。另外,酸化半径越小,越容易达到极限返排率,并且最终返排率相对较高。当酸化半径达到一定值后,最终返排率变化不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酸化半径的最终返排率取决于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15.
在射孔井中,井筒仅通过炮眼与周围地层相互作用。炮眼周围液体的流动形态、压力分布以及酸液的运动前缘等与裸眼井中的平面径向流截然不同。但目前我国的酸化设计全都按照裸眼井进行。为使射孔井的酸化设计更为准确、合理,在椭圆坐标系中建立了射孔井砂岩基质酸化的压力微分方程和酸平衡方程。同时将砂岩中的矿物划分为两种以不同速度溶解的拟化学矿物,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代表。通过求解椭圆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获得目标区域内的压力分布、氢氟酸浓度分布、硅酸盐及石英矿物的浓度分布、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求得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增产倍比,从而预测酸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本文介绍了泡沫转向技术的室内实验及其结果,研究了控制砂岩地层的泡沫转向机理,讨论了主要试验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泡沫转向施工方法,现场试验结果证明泡沫作为转向效果很好。着重介绍了泡沫用于含水井转向的酸化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0.
砂岩基质酸化酸岩反应及二次伤害机理试验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国内外90年代用于砂岩基质酸化试验研究的长岩心酸化流动模拟试验、~(19)FNMR、ICP、ESEM、XRD、XRF及岩石力学参数测定等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