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井网加密调整是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的重要措施,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是决定井网加密调整效果的关键.以一注两采井组为例,以均衡驱替为目标,以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断块油藏储层物性、剩余油分布和地层倾角等因素,建立了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合理井距确定方法,并采用油藏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水驱方向垂直构造线方向的一注两采井网,在其他储层条件和剩余油饱和度相同的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达到均衡驱替所需的注采井距比越大;注采井间储层渗透率、油井含水率差异越大,达到均衡驱替时所需的注采井距比越大.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在地层倾角为10.、油井含水率均为90%时,该方法计算出注水井左右两侧注采井距的比值为1.264,按此结果进行井网部署,10a末注水井左右两侧油井含水率分别为96.85%和97.13%,2口油井含水率相差0.28%,总采出程度为38.37%,比均匀布井可提高采出程度5.81%.  相似文献   

2.
华北油田泽70断块处于水驱开发中高含水期,但原油采出程度较低(10.8%),断块开发状况极不均衡。依据聚合物微球调驱特性,对聚合物微球固含量、粒径与平均孔喉直径比、突破运移能力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在室内模拟泽70断块油藏条件对6种聚合物微球固含量、耐温抗盐能力、突破运移能力和驱油能力等进行了室内评价。筛选了聚合物微球的适用地质条件,编制了施工设计方案。在泽70断块的现场应用表明,6口井单井压力平均抬升2.4 MPa,一线连通17口油井中有11口井见到明显的调驱效果,见效率64.7 %。该技术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柳赞油田深层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综合含水上升快的特点,开展了组合段塞深部调驱注入体系、段塞优化设计和地面注入工艺研究。研究确定注入调驱体系为凝胶微球和中高温酚醛树脂交联聚合物体系交替注入,采用地面配注工艺流程,便于调驱的分层轮换注入与参数调整控制。截止到2013年5月底,试验区不计递减累计增油9 800 t,计算递减累计增油16 960 t。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甲型水驱曲线b/a值来研究水驱油藏开采后期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并应用在苏北CS油田戴一段和XNZ油田垛一段两底水油藏中。油藏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结果与用该方法判断所得结果相吻合 ,其剩余油富集区已被小尺寸套管开窗侧钻定向井和开发调整井所验证 ,均获得日产超过 2 0t的工业油流。实际应用表明 ,对于小断块油藏寻找剩余油 ,此文提供的方法简单并且实用  相似文献   

5.
孟立新  刘树明 《试采技术》2000,21(3):16-21,37
如何进行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是我国东部油田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实例,提出在精细油藏描述重建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以单砂体为研究单元,运用微构造研究、油藏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思路及方法。根据研究结果编制了综合调整挖潜方案,经现场实施,见到良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6.
摆宴井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宴井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历史长,受前期地质资料的影响,无论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都相对较老,质量不高,可靠性较差。着重阐述了测井数据标准化处理及结合生产动态重新认识和划分复杂断块下地质模型建立,以挖掘剩余油分布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平房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后期注水利用率低、水驱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开展了酚醛体系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酚醛体系深部调驱技术适用于大平房油田,凝胶体系与现场注入水配伍性良好,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该技术可为复杂断块“双高期”注水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洲城油田为一复杂断块油田,断层极为发育,含油区块被断层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十几个断块。自开发以来,该区块采用地层能量及人工抽汲开发时间较长,地层能量下降较快。在稳产10年之后,目前已进入递减阶段,面临产量下降,含水上升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情况比较复杂,大孔道窜流现象的存在,对开发效果造成较大影响。由于区块内断层均不封闭,油田整体上连通情况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深部调驱的方式来缓解当前的矛盾,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冀东油田高浅南区复杂小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为提高开发效果,通过综合研究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资料,采用动态分析法和常规水淹层解释法分析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主力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高部位、断层夹角含油区域、物性变化带、边水油藏水淹路径之间的滞留区、井网控制程度低以及井网控制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水淹路径、大孔道及物性变化带、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原油田复杂断块砂岩油藏开发实践,重点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的基本地质特征、采收率评价、剩余油分布研究、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及技术经济界限等.探索出了一套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配套挖潜技术.对同类型油田中高含水期提高水驱采收率,实现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认识剩余油,挖掘剩余油"己成为高含水期老油田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的核心内容[2]。油田开发实践表明,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地下储集层中还存在较多剩余油富集区,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仍然较大。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油藏非均质性、构造、断层等。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生产动态等等。地质因素属于内因,开发因素属于外因[6-7]。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导致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复杂化。本文针对文明寨油田构造极复杂、非均质严重的油藏特征,深入研究剩余油富集区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描述与预测技术,从而形成了高含水期极复杂断块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的理论体系与配套挖潜技术。其做法对同类油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注水开发后期下二门油田储层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赵跃华 《石油学报》1999,20(1):43-49
二门油田经过近20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由于该油田储层矿物及胶结物组分成熟度低,不稳定矿物和易溶解胶结物含量高,因此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对储层物性及其它渗流特征参数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开发后期储层类型增多;孔隙和喉道的分布及组合配置关系更加多样化;大孔(喉)道与小孔(喉)道出现的频率和变化幅度在微观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相对渗透率参数变化范围加大且曲线类型更加复杂;油层润湿性、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储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开采难度加大,常规“控水稳油””措施受阻。成果采用对比井分析、室内岩心物模实验、测井解释、动态分析、电子探针、敏感性评价等技术对注水开发后期储层特征进行详细探讨,其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可在中国东部砂砾岩油藏储层评价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弱凝胶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凝胶处理后,油/水相相对渗透率均大幅度下降,可动饱和度范围明显缩小,弱凝胶的易屈服性导致渗透率随流速增加而上升.凝胶处理使油/水相渗透率产生不均衡减少是由于油在通过凝胶时部分残余油占据的孔隙形成了新的流动通道;但水驱时,由于油/水界面张力较高,残余油形成的大部分通道关闭.所以,在同样的驱动力下油/水通过凝胶处理后的含油地层时,油相渗透率高于水相渗透率.  相似文献   

14.
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封堵大孔道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马油田的地质特点、开发历程出发,分析了大孔道的形成因素。针对其渗透率高、孔喉半径大、油水井连通性好的特点,进行了室内堵剂种类、浓度的筛选及堵剂性能的评价,对原有调剖工艺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现场试验,形成并逐步完善了封堵大孔道工艺技术。1997年以来运用该工艺封堵大孔道井25口,累计增油7303t,降水29922m3,投入产出比达1:3.7,有效地解决了封堵大孔道的难题。该工艺改善了层间矛盾,提高了水驱采收率,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以各种监测资料为依据,采用综合分析判断的方法,研究了喇、萨、杏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类型油层动用状况,搞清了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提出了三次加密调整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