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宝饶油田位于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宝饶构造带,油气富集,但构造特征极其复杂。目前油田处于高含水阶段,开发效果不理想,急需展开构造再认识工作,理清研究区构造特征,为方案编制及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研究认为,宝饶油田J45–J303断块为例,引入构造研究方法。断块内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其次是北西向;走向北东呈"座椅状"的宝饶断层成为主控断层,其次是宝饶东断层,在深层被宝饶断层削截。在理清构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北西向的古断层控制研究区西南部地层沉积加厚的认识,不同于前人认为存在不整合的观点;研究区宝饶断层和古断层对油藏油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宝饶构造带位于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中部,是凹陷的主力含油构造带。宝饶断层是控制该构造带油气纵、横向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地震剖面追踪解释显示,宝饶断层顺走向断面形态由平面式到铲状最后到坡坪式变化,上盘在反向调节断层作用下形成铲式扇正断层连锁系统,下盘在地层掀斜作用下形成一个大型鼻状构造。该断层形成于腾一段沉积早期,主要活动期为腾一段、腾二段沉积期,赛汉塔拉组沉积以后,由于区域挤压发生了正反转,第三系沉积早期,再次活动,多期的活动造成了宝饶断层断面形态的多样性。宝饶断层控制了宝饶构造带的油气运移与聚集,断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是其控油的前提,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是其控油的基础,断面所受的应力状态是其控油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鲁克沁鼻隆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克沁鼻隆带是一个自印支期以来继承性古隆起,喜山期构造格局定型,为多油源、多层系含油、多类型油藏共生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研究分析了鲁克沁鼻隆带油气成藏期次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成藏的关键期是早燕山期和晚喜山期;古构造影响着油气运秽的方向和分布,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营凹陷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运用断层玫瑰花图、平衡剖面法、断层封闭性分析法等技术手段,解析了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层主要形成于孔店组沉积时期,由于形成机制的分异性,不同走向断层活动期次具有较大差异。断层平面表现为梳状、平行式、雁列式组合型式,剖面发育阶梯状、"Y"字型、"屋脊"式组合类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和基底走滑断层形成的褶皱带经历"形成期—加剧期—定型期"3个阶段,被早期或同期断层切割,呈现多个断鼻"串珠状"分布的特点。该构造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运聚最有利指向区,轴部储层物性好于两翼,断层封闭与输导性能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键因素,断层长度、褶皱带宽度以及储层物性决定了油气平面分布范围,断层构造样式和褶皱带幅度共同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松辽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的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分析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该地区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向的中央断裂带是具有左行走滑性质的基底主断裂,控制北北西和北西向次级断层发育。中央断裂带以西发育3条北西向浅层断裂带,呈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中央断裂带以东浅层断层不发育,为西南倾的平缓斜坡带。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中央断裂带通过控制其两侧断层发育程度和变形样式控制油气分布总体特征:其以西地区以构造及构造一岩性油藏为主,油气分布于3个断垒带;以东地区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含油。图5参11  相似文献   

7.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构造应力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指出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其不仅能形成断层和裂缝等油气运移通道,还能形成各种构造圈闭,同时也可直接引发油气运移,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与孔隙流体压力有相关性,油气从强压应力区向张应力区运移,张应力区是油气的最佳聚集区;构造应力对油气藏的形成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对其起破坏作用;构造应力还可为有机质向烃类转化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8.
阿尔金山前带构造复杂,一直是油气勘探的瓶颈。通过对多个构造要素的分析,基本明确山前带以T2为界,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其中下构造层构成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文中总结了山前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①北西向断裂控制了生油坳陷的分布范围,生烃中心控制了油气总体分布格局;②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山前鼻状构造的发育,构成山前重要的油气聚集带;③阿尔金南缘断裂与近东西向断裂一起控制了山前侏罗系的分布,为侏罗系油气勘探与研究提供了可靠线索;④喜山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有明显的破坏或改造作用,油气主要富集于影响较弱的地区:⑤圈闭带的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具体分布。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藏严格地沿断裂展布,自北西向南东沿断裂带依次分布冷湖三号-七号油气聚集带、南八仙油气聚集带和马海油气聚集带.柴北缘地区断裂的形成与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在中新生代的剧烈挤压和走滑活动有关.断裂以逆断层为主,还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平移断层等.断裂走向以NW向和NWW向为主,平面上呈弧形弯曲、平行、斜列、交叉展布的"S型"或"反S型"等组合类型,剖面组合样式主要有伸展构造、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等类型.其中,以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形成的构造油气藏最为发育.断裂不仅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展布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断裂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条件.柴北缘地区普遍存在以断裂为油气运移通道形成的下生上储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多凹多隆,不同凹陷内的成藏规律不尽相同。以海拉尔盆地霍多莫尔构造带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地震资料及重点井位资料入手,划分构造带的构造单元,识别区域内的断层和不整合面,预测主力储层的砂体厚度并刻画研究区及周缘的砂体展布范围。通过对断层、砂体和不整合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断层、砂体和不整合是霍多莫尔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控制了构造带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藏类型、输导体系组合样式和成藏模式。构造带内的斜坡区形成砂体-不整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和构造-地层油气藏;古隆起区形成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浅部走滑断层带形成断层-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构造带内不同构造单元对应形成斜坡带成藏模式、古隆起带成藏模式和走滑断层带成藏模式。霍多莫尔构造带隆起区油气聚集受控于断层和不整合,斜坡带油气聚集受控于砂体和岩性圈闭的聚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成藏的输导系统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以断裂、不整合面、储层孔、洞、缝为主,且相互联通构成输导网络;在8期主要不整合中,T60,T55不整合面在全区为开启,T70,T54不整合面在巴楚隆起南界断裂构造带为开启;由于多期构造活动,断裂、孔、洞、缝均为有效开启,为有效油气运移通道。根据油气动态成藏原理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主通道为下寒武统白云岩孔、洞、缝系统,且分布于阿瓦提凹陷巴楚隆起东北部地区;海西晚期-末期,巴楚隆起东北部边界断裂、T60不整合面和下寒武统孔、洞、缝系统为主通道;喜山期,主通道为T60,T55,T54不整合面、巴楚隆起南界断裂带,且主要分布于麦盖提斜坡巴楚隆起南界地区。  相似文献   

12.
李秀鹏  于洁  许晶 《断块油气田》2012,19(5):559-563
主要由断裂、不整合和连通砂体等3种类型组成的输导体系,在乌夏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乌夏断裂带深部断裂系统活动期和油气运聚期相匹配,深部断裂系统是油气从烃源岩向上发生大规模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乌夏断裂带不整合结构中的底砾岩和半风化岩石孔渗性较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和油气聚集场所。乌夏断裂带连通砂体有良好的孔渗性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乌夏断裂带油气经过"断裂-不整合-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运移,形成多种与输导体系有关的油气藏,并发育了4种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和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及运聚规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准噶尔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大,探明率低,勘探潜力巨大。天然气运聚规律和特点表明,区域构造运动主控天然气运移,流体势决定天然气运移的方向和聚集场所,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异常高压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具有深盆气藏发育的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因此,斜坡带上倾方向和古隆起是天然气运移的指向区和有利聚集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是潜力巨大的油气富集带,盆地前缘带深层具有多个异常压力封存箱,具备形成深盆气藏的地质条件。这些地区将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相似文献   

14.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断裂发育,构造破碎,主要发育一系列断鼻、断块油藏及少数不整合油藏。从该区的油层分布特征来看,油层埋藏浅,隔层较薄,单井油层井段集中;含油层位多,油藏数目多但规模较小,主力油层不突出;油层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单层含油面积小,但平面上能够叠合连片。从油气控制因素来看,一方面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方向和富集程度,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背景上的弧形断层内侧和反向屋脊断块等正向圈闭中;另一方面,断层在油气的运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在成藏过程中既起到运移通道作用,又对油气的聚集起到了封堵作用,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气藏高度主要受断层封闭性的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受伸展构造所伴生的各种断块群构造型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分为深层断裂系统(断开三叠系及以下层位)和浅层断裂系统(断开三叠系及以上层位),深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发育逆断层,易形成冲起构造;浅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发育正断层,一般形成地堑、地垒。断裂呈现多种平面展布样式,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主要构造格局。断裂在剖面上呈现以正反转构造为主的叠加构造组合,在平面呈现冲起构造组合。腹部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配置关系良好,深层先存断裂作为油源断裂,三叠纪末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将深层断裂系统和浅层断裂系统相连接,使油气以深层断裂、不整合面为通道,运移到浅层断裂系统控制的构造圈闭中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6.
受构造和沉积作用控制,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发育了断层、砂体和不整合等多种类型输导层,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不整合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埕北断阶带的油气藏多为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油源断层以及各层系砂体的空间配置控制了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砂体、断层和不整合组成的输导体系的末端和边缘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烃源岩、古今构造、输导条件等关键成藏条件及其时空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盆地煤型气具备四大有利成藏条件:侏罗系烃源岩呈现多凹共存、广泛分布特征,重新评价资源潜力达13100×108m3,具备煤型气大型化成藏物质基础;关键成藏期盆地呈现"盆缘古斜坡及鼻隆带和盆内凹陷带"的二级结构,盆缘区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形成良好的成藏背景;具有"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储集空间的基岩风化壳大范围分布且不受埋深影响;具备"控源断裂纵向运聚,不整合面横向输导"的油气面状运聚模式,利于天然气规模聚集。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的认识为煤型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形成了盆缘大型古斜坡构造—岩性控藏新认识,提出盆缘不整合面上下为重点勘探新领域,阿尔金山前古鼻隆及斜坡为重点勘探新区带,并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新增控制+探明天然气储量1104×108m3,实现了柴达木盆地煤型气勘探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潜山油气运聚及分布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轮古西潜山油藏是沿奥陶系顶部不整合构造分布的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型隐蔽油藏,油气分布不受现今局部构造高点控制.潜山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是由岩溶缝、孔、洞相互交错、切割、连通所构成的复杂三维网络体系,主要分布于距潜山顶面0~160m深度段.在岩溶缝洞体系内,油气受浮力驱动并取道阻力最小的路径发生运移.其运聚过程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的控制:①缝、孔、洞发育带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和流体输导通道的空间分布;②构造格局控制了油气运移的区域最终指向和局部运移取向;③构造格局、流体输导体系和油气供给源三者之间的空间配置决定了油气运移路径的空间分布.由此,可应用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对本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作出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库车褶皱冲断带断裂、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充分认识库车褶皱冲断带断裂、构造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该区和中国西部相似地区的油气预测和勘探。依据断裂的力学性质,分类探讨了该区的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在强烈活动时期,断裂均具有疏导功能;在相对稳定时期,断裂的控藏作用随断裂力学性质变化。挤压型断裂以封闭作用为主,相关的圈闭构造有逆断层下盘背斜、逆断层上盘伴生背斜和滑脱层下盘风化壳等;走滑型断裂以垂向疏导和侧向阻隔的双重作用为主,相关的圈闭构造有花状构造和雁列背斜,其中最利于油气聚集的位置是雁列背斜远离断裂的一端和弧形断裂内侧;伸展型断裂以疏导作用和改善储集性能为主,相关的正牵引背斜和反向抬斜断块是钻探成功率最高(接近100%)的圈闭构造。库车褶皱冲断带“封存箱”的实质是断裂构造封存,挤压型和走滑型断裂作为封存箱的顶底板和侧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