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纳米BaTiO3/环氧树脂两相复合材料和纳米BaTiO3/环氧树脂/炭黑三相复合材料。观试了纳米BaTiO3/环氧树脂两相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角正切,以及纳米BaTiO3/环氧树脂/炭黑三相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角正切,根据微观结构理论、极化理论以及渗流理论分析了纳米BaTiO3填料含量对纳米BaTi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微观形态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及导电相炭黑的加入对该复合体系介电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尺度和形貌的α-氧化铝(α-Al_2O_3)复配制备环氧树脂绝缘复合材料,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形貌,运用介电强度测试仪、动态机械热分析仪、激光热导仪等研究α-Al_2O_3复配对材料介电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尺度无规α-Al_2O_3(12μm/2μm)复配提高了环氧树脂的击穿强度、击穿稳定性及玻璃化温度,热导率略有下降;小粒径球形α-Al_2O_3(2μm)与无规α-Al_2O_3(12μm)复配,热导率有所提高,但是降低了环氧树脂的击穿性能及玻璃化温度。这主要归因于不同尺度和形貌的α-Al_2O_3和环氧基体间的界面和体系间的空隙不同。  相似文献   

3.
选用柔性高分子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基体,纳米钛酸钡陶瓷(BaTiO3)作为填充相,采用简单的溶液共混以及流延工艺制备BaTiO3/PVDF薄膜。通过SEM观察了复合材料体系的微观结构,研究了BaTiO3/PVDF介电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把所制备的BaTiO3/PVDF复合材料薄膜(70mm×30mm×25μm...  相似文献   

4.
陈惠玲  余萍  肖定全 《功能材料》2008,39(3):367-370
以环氧树脂作为基体、双氰胺和2-乙基-4-甲基咪唑作为固化剂体系、颗粒尺寸在38.0nm~2.67μm范围的钛酸钡(BaTiO3)作为高介电填充组分,采用溶液共混合旋涂工艺,制备了不同BaTiO3含量的0-3型BaTiO3/环氧复合材料膜,研究分析了环氧树脂固化工艺的确定以及不同BaTiO3含量的复合材料的晶相及显微结构.研究表明,固化剂体系含量占环氧树脂质量分数为6%时,固化温度约120℃(1h);受钛酸钡粒子的影响,复合材料基体相聚合物有序排列的分子结构被破坏,环氧树脂分子链的排列密度降低;BaTiO3质量分数为0.6时,复合材料中陶瓷粉末的分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高介电常数EP/BT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粒径从100 nm~1 μm的钛酸钡(BT)粉末与环氧树脂(EP)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0~3型两相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包括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以及击穿场强.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不只与陶瓷相的体积分数有关,还与陶瓷相中BT颗粒的粒径大小相关.运用SEM手段对复合物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氰酸酯/BaTiO3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酚A型二氰酸酯为树脂基体,平均粒径为3 μm的BaTiO3为功能填料,采用浇铸法研制氰酸酯复合电介质材料,考察了25℃,1MHz时氰酸酯/BaTiO3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结果表明,BaTiO3含量的增加提高了材料的介电常数,减小了材料的介电损耗,并且最大填充量为体系总质量的60%,此时介电常数最大(15.823),介电损耗最小(0.0037);随着树脂转化率的增加,材料的介电常数先增大后减小,而介电损耗一直在减小;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显著改善了BaTiO3粒子在氰酸酯基体中的分散效果,提高了材料的介电常数,保持介电损耗不变.  相似文献   

7.
周宏  张玉霞  范勇  陈昊 《复合材料学报》2014,31(5):1142-1147
采用水热法制备片状纳米Al2O3,经过偶联剂改性后与环氧树脂复合,通过溶液混合法制备了不同填充量的片状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片状纳米Al2O3用量对片状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利用SEM对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片状纳米Al2O3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分散良好;随着片状纳米Al2O3填充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起始热分解温度升高、介电强度增大,当片状纳米Al2O3的填充量为7wt%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强度为 29.58 kV/mm,比纯环氧树脂的介电强度提高了30%;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3.8~4.5)和介电损耗(0.015)比纯环氧树脂稍有增大,但仍维持在较好的介电性能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玻璃纤维(GF)/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湿热老化机制, 首先, 利用称重法、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SEM和矢量网络介电分析仪研究了湿热老化对GF/环氧树脂608(EP608)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然后, 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吸湿率、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与老化时间的关系, 并对其老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延长, GF/EP608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湿热老化对GF/EP608复合材料吸湿率的影响符合Fickian扩散定律;树脂基体的塑化、水解和基体-纤维界面的破坏是造成GF/EP608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所得结论可为GF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嵌入式微电容技术是一种能够使电子器件微型化,并提高其性能及可靠性的方法.研究适用于嵌入式环境的高介电材料,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粒径为92 nm的钛酸钡(BaTiO3)颗粒作为纳米无机填充颗粒,选用聚酰亚胺(PI)作为有机基体制备新型BaTiO3/PI纳米复合薄膜,并对该薄膜的介电性能、耐压特性及温度特性进行了测试;并采用光刻、溅射、刻蚀等工艺,对BaTiO3/PI纳米复合薄膜进行图形化研究,制造嵌入式微电容器件原型,其后对该器件的介电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嵌入式电容器件原型的介电常数在低频下达到15以上,击穿场强达到58 MV/m以上,而刻蚀和溅射工艺对薄膜的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KH550硅烷偶联剂对复合材料结构和介电性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海燕  党智敏  武晋萍  施昌勇 《功能材料》2006,37(7):1091-1093,1097
采用KH550硅烷偶联剂对BaTiO3粉体进行了表面处理,用溶液混合法及热压工艺制备了BaTiO3/PVDF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分析发现偶联剂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形态影响较大;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偶联剂用量对BaTiO3/PVDF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影响; 通过阻抗分析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发现偶联剂用量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影响很大,当偶联剂用量在1%(质量分数)时,BaTiO3体积分数为40%的复合材料介电常数高达51.  相似文献   

11.
聚偏氟乙烯-钛酸钡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钛酸酯和钛酸丁酯偶联剂对BaTiO3粉进行表面处理,使用熔融法制备了BaTiO3/PVDF复合材料薄片。通过疏水亲油实验定性地分析了钛酸酯和钛酸丁酯偶联剂对BaTiO3粉的偶联作用,通过测定BaTiO3/PVDF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角正切值表征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BaTiO3/PVD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微观形态分析发现,经过偶联剂表面处理,BaTiO3粉在PVDF中的分散情况改善。  相似文献   

12.
PVDF/改性BaTiO3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硅烷和钛酸酯偶联剂对BaTiO3粉进行了表面处理,使用溶剂法制备了PVDF/BaTiO3复合薄膜,通过疏水亲油实验定性地分析了硅烷和钛酸酯偶联剂对BaTiO3粉的偶联作用可以改善PVDF/BaTiO3的界面结合,通过测定PVDF/BaTiO3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角正切值表征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PVDF/BaTiO3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微观形态分析发现,经过偶联剂表面处理,BaTiO3粉在PVDF中的分散情况改善,偶联剂的用量对微观形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粒度对纳米掺杂BaTiO3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纳米掺杂BaTiO3陶瓷,研究了纳米掺杂剂和BaTiO3的粒度对BaTiO3陶瓷的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粒度、高分散的纳米掺杂剂更易对BaTiO3颗粒实现均匀包裹,有效地抑制晶粒生长并形成更多的壳-芯晶粒,大比表面积使更多高活性的表面原子与BaTiO3发生原子输运形成传质,导致晶粒壳/芯比增大,从而提高其介电性能.纳米掺杂陶瓷的平均晶粒尺寸和四方率与BaTiO3粒度几乎成正比.随着BaTiO3粒度的减小,立方晶粒壳增大而四方晶粒芯减小,陶瓷由四方晶相向赝立方晶相转变,居里峰被显著压制,从而改善介电温度特性.同时,晶粒的壳与芯之间失配产生的内应力随之增加,使居里点向高温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精细复合工艺, 制备了BaTiO3纳米粒子/环氧复合材料, 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随BaTiO3含量的变化关系, 以及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平均粒径约为500nm的BaTiO_3微球为基核,通过"一步法"成功地制备了BaTiO_3@Cu核-壳复合粒子。利用SEM、TEM、XPS、介电测量分析仪和阻抗分析仪等对复合粒子的组成、结构、介电性能和磁性能进行测定。另外将纯BaTiO_3和BaTiO_3@Cu核-壳复合粒子分别分散到水凝胶中,通过测量和分析在有/无电场、磁场和电磁复合场作用下得到的水凝胶的储能模量,考察粒子在水凝胶中的电、磁和电磁响应性能。结果表明,BaTiO_3@Cu复合粒子具有完整清晰的核-壳结构,在整个表面壳层铜元素中,Cu(0)的原子分数达到了90at%,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和磁性能。BaTiO_3@Cu核-壳复合粒子是一种对外加电场和磁场作用都具有响应性能的多功能新型智能材料,且其电磁复合响应性能显著强于纯BaTiO_3粒子。  相似文献   

16.
Y5V型BaTiO3基介电陶瓷具有介电性能高、温度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本文从Y5V型介电陶瓷研究的现状、制备方法、掺杂改性、低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arium titanate (BaTiO3) particles, synthesized directly in the pores of MCM-41 material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20 Hz to 1 MHz for temperature intervals from 100 K to 500 K. The dielectric spectra of BaTiO3 confined in these molecular siev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pure MCM-41 materials. Obtained results confirmed successful incorporation of BaTiO3 into porous matrix, but no phase transition from paraelectric to ferroelectric phase was observed due to the particle size being smaller than the critical size. Also, the overall dielectric response of investigated material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adsorbed water molecules.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位聚合法和高速砂磨法制备了纳米钛酸钡/聚酰亚胺高介电常数复合薄膜,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及钛酸钡粉体用量对复合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速砂磨法对于纳米钛酸钡粉体的分散效果优于原位分散法;钛酸钡粉体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和介电性能。当粉体的体积分数达到50%时,复合薄膜介电常数相较于纯膜提高了10倍,而介电损耗只有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纳米钛酸钡陶瓷的特殊烧结方法和新颖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有关纳米钛酸钡陶瓷最新的烧结方法、新颖性质进行了综合评述和讨论。当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时,钛酸钡陶瓷的晶体结构在不同的温度下出现了不同的多相共存。这可以用纳米钛酸钡陶瓷相变产生的应力来解释。纳米钛酸钡陶瓷的铁电性能表现出新颖的特性。它的介电常数先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但当晶粒尺寸降低到小于50nm甚至小于10m时,介电常数表现出反常的增加,同时铁电向顺电的转变峰变为一个很宽的峰,表现出弥散相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三元系统BaTiO3-Nb2O5-Ni2O3的微结构和介电性能进行了研究.XRD分析表明Nb2O5/Ni2O3协同掺杂的BaTiO3陶瓷为赝立方相结构;在掺杂1.0mol%Ni的BaTiO3中,Nb的固溶度〈4.0mol%.SEM观察表明,随Nb掺杂量的增加,BaTiO3陶瓷的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BaTiO3陶瓷的室温介电常数、介质损耗,以及在低温端和高温端的电容变化率都随Nb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DSC测量表明,Nb掺杂使BaTiO3陶瓷的居里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该系统瓷料介电性质的变化与材料的晶粒尺寸以及掺杂剂导致的相变温度的移动密切相关.本实验在BaTiO3-Nb2O5-Ni2O3系统中开发出了新型的X8R材料,这种材料很有希望用于制备大容量X8R多层陶瓷电容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