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出了引射吸收式制冷循环。它可以强化吸收,而且可以扩大吸收式制冷的应用领域。分析了引射吸收式制冷循环,提出了参数选择方法,分析了影响引射式吸收制冷循环中吸收过程的因素并与喷淋吸收过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新型离子液体-CO_2吸收制冷工质对选择及吸收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离子液体(ILs)-CO_2作为一种新型吸收制冷工质对,ILs种类的选择对其工质对性能及吸收式制冷循环特性至关重要。ILs对CO_2的吸收性能与ILs种类、阳离子结构、体系温度及CO_2分压有直接关系。本文建立了一套ILs吸收CO_2的实验台,并以低粘度、较优吸收性能为原则初选了4种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ILs([emim][Tf_2N]、[bmim][Tf_2N]、[hmim][Tf_2N]和[omim][Tf_2N])为研究对象。在温度298.15 K、313.15 K及328.00 K,压力2.0~5.0 MPa条件下,分别测定了CO_2在以上4种ILs中的溶解特性。结果表明: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ILs对CO_2有较好的吸收性能;CO_2在同族ILs中的溶解度随阳离子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在4种ILs中的溶解度顺序为:[emim][Tf_2N][bmim][Tf_2N][hmim][Tf_2N][omim][Tf_2N];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逐渐升高,CO_2溶解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本文还给出了3种温度下CO_2在[omim][Tf_2N]中的溶解度与压力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3.
高温区磁制冷—循环和工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自然工质在制冷空调领域里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本文针对自然工质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具体分析了氨、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制冷工质的特点、应用范围和技术关键;针对不同自然工质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具体的循环方式;指出了从对环境的长期影响来看,在制冷空调领域,自然工质将最终取代人工合成类制冷工质。  相似文献   

6.
新工质用于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计算了45%环丙烷/55%1-丁烯在制冷循环中的热力数据,提出了一种计算新工质热力 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针对不同两级吸附工质对CaCl_2-Na Br-NH3,CaCl_2-BaCl_2-NH3,SrCl_2-BaCl_2-NH3与SrCl_2-NH4Cl-NH3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模拟了两级吸附制冷样机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SrCl_2-NH4Cl-NH3与CaCl_2-Na Br-NH3的循环吸附量可以分别达到理论值的95.4%与88.6%;对于不同两级吸附工质对,样机系统的COP、制冷量与SCP分别介于0.215~0.285、2~3.65 k W与161.4~260.74 W/kg;采用硫化石墨配置吸附剂能够大幅度提高两级制冷系统的SCP,以CaCl_2-BaCl_2-NH3为例,与采用普通石墨作为基质相比,采用硫化石墨的系统SCP最高可以提高40.2%。  相似文献   

9.
混合制冷工质DADidionNIST,GaithersburgMD,USA工业上为了填补由于一些重要的CFCs(如R11和R12)被取消使用而导致的空白,初步的方法是发展对臭氧层破坏作用较小或没有破坏作用的其它单组分的工质(如HCFC123和HFC1...  相似文献   

10.
吸收-喷射复合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吸收-喷射复合制冷技术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出今后值得深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国外吸收制冷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光明  陈曙辉 《制冷》1998,(4):18-24
1775年,爱丁堡的化学教授WiliamCulen利用乙醚在真空下蒸发使水结冰,是人类最早的人工制冷过程。他的学生NairneEdwardGerale在1777年用硫酸把蒸发出来的乙醚重新吸收并循环使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的吸收制冷过程,比美国工...  相似文献   

12.
混合工质节流制冷循环的优化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在混合工质制冷循环优化中应遵循的三条较为合理和切实可行的优化原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定循环运行压比优化方法,在较为合理的外部约束条件下,对二元混合工质循环进行了优化计算,分析了各设计变量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新型的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热电联产动力循环相对应,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热电联合驱动制冷新循环。新循环将高效热变换器原理引入吸收制冷,实现了吸收制冷中电动力的高效利用。本文建立了用于描述“热电联用吸收制冷循环”特性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实现上述模型的计算机软件,计算和分析了循环分流量对新循环的COP、qg、qk、qo等参数以及运行费用的影响,并与传统吸收制冷循环、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吸收制冷由于热源品位和数量的降低而引起制冷量不足的缺陷,而且还提高了能量利用率,降低了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4.
吸收式制冷工质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吸收式制冷机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在这一百多年中,吸收式制冷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吸收式制冷机制冷工质的选择及改善作为吸收式制冷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吸收制冷工质对选择的每一次突破,都对吸收式制冷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吸收式制冷工质的发展过程,分析比较了当今正在研究或使用的主要工质对,同时也介绍了我们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正在研究的R22/DMF(二甲基甲酰胺)和R22+R142b/DMF工质对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非氟利昂类混合制冷的多能源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着重论述了氨、氢、水三种工质系统以及各工质的最佳参数选择分析。介绍了压力选择原则、工质充量对性能的影响、加入防腐剂的考虑、新工质的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同时,对氨、硝酸锂、氢三工质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论文将热变器原理用于吸收制冷,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制冷的循环效率。详细介绍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同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计算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COP)、冷凝热、理论极限制冷温度和制冷量,并与传统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循环在热源工况不稳定时将导致系统工况不稳定甚至不能工作的缺点,而且还具有更高COP值。  相似文献   

17.
系统介绍了自复叠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发展和主要研究方向,对几种典型的自复叠制冷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了一种带有精馏装置的新型自复叠制冷系统,最后提出了自复叠制冷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存在不可逆热损耗的内可逆制冷循环进行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求得最佳制冷系数及有关性能与过程进行速率的关系;制冷性能与过程间的时间配置的关系;制冷性能与传热能力及源汇温度的关系;得出在给定条件下循环周期的极限。  相似文献   

19.
CFC对大气层的破坏及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球性关注。国际社会对CFC替代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通过计算及分析R717、R290替代R22、R502的可能性,为制冷工质回归自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文亚.  EA 邹挺 《制冷》1993,(2):79-82
一、导言取代目前应用于空调和热泵中的氟氯烷烃类制冷剂的工作,作为建筑设备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正在奥克里季国家实验室进行研究之中。非共沸混合工质作为一类替代物,显示出一种独特的性质,即压力一定时其饱和温度是干度的函数。也就是说,相变过程并非等温过程。非共沸工质相变时的温度变化称为滑动温度效应。这个非等温相变行为,能够改善热交换器在效率以及热力循环效率。然而,有的学者如Jung等人已经测得了光滑管中二元非共沸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