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么些年过来.国内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人们开始谈建筑中的“品位”、“风格”,“灵魂”.谈“华人建筑第一人”贝聿铭及其杰作: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日本的美秀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等等。然而.对贝聿铭内心深处的世界却只能神往,因为人们对他的了解甚微。贝聿铭一向希望世人透过他的建筑了解他.  相似文献   

2.
综合     
苏州博物馆新馆可能成为贝聿铭的“封刀之作”在退休12年之后,世界顶级设计大师贝聿铭又重新出山,在苏州签下了一份举世瞩目的合约,为故乡苏州设计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馆。贝聿铭在签署协议后说:“能在故乡苏州与国内建筑、园林、历史等方面的权威合作,这是我最大的一次挑战,也可能是我设计生涯的最后的一次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齐门路与东  相似文献   

3.
刘宏玉 《建筑细部》2007,5(1):40-41
小小的卢森堡,在20世纪80年代便跻身成为欧盟的一员,并成为一个金融中心,现在又打算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卢森堡新现代艺术博物馆就是该意志的体现。这座当代的艺术博物馆是由来自纽约的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他在1997年就曾应邀参与该工程。该建筑坐落于Kirchberg高地城市新区的周边地带,在欧洲广场和Thungen堡之间。贝聿铭设计的新大厦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灵感就来自于Thungen堡的箭头状围墙。  相似文献   

4.
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仪三 《建筑师》2008,(2):84-86
2006年10月6日,正是中秋节,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了。在庆典上89岁的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面对中外记者,谦和地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这个建筑能给苏州,给中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他把苏州博物馆新馆称作为自己的“小女儿”,他还说过:“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非常满意,希望这个作品可以给中国的建筑道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德国是博物馆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成熟的设计观念和丰富的建造经验成就了一批博物馆建筑杰作。2007年9月,笔者亲临德国几个主要城市,与众多知名博物馆进行了“亲密接触”。考察对象包括19世纪~20世纪传统模式的古典博物馆、21世纪初走向开放和多元的现代艺术馆以及新建成的挑战视觉感官和体验极限的新锐博物馆。建造年代的差异和社会职能的转变使这些博物馆体现出迥然不同的建筑特征.多样的形态和空间背后,不乏关于博物馆基本设计原则的坚守,但更多的是针对博物馆传统价值、审美取向的颠覆和创新。透过这些创造性的设计活动,我们能够清晰窥见德国博物馆建筑的发展脉络,也能预见到博物馆设计理念的未来走向,更希望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对我国现时期博物馆建筑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
<正>在木心逝世的2011年,乌镇为他建了"木心美术馆"。建成后的美术馆与周边故乡的景致,就如同木心身前所说的,"风啊、水啊、一顶桥。"这个由家乡出资建造的木心美术馆项目聘请了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弟子,美国OL睫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冈本博与林兵设计,内部景观由法国博物馆景观设计专家法比恩设计。林兵此前还曾跟随贝聿铭一道参与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建筑创作》2008,(11):18-18
2008年10月19~21日“2008(苏州)博物馆建筑与陈列论坛”在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举行。论坛由北京博物馆学会陈列设计专业委员会发起并与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陈炜 《建筑知识》2007,27(2):60-62
日本美秀博物馆与德国历史博物馆都是贝聿铭晚期的重要作品。本文试图对这两件作品进行分析,这里建筑技巧的解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解读他独特的设计思维,为解决中国当下的建筑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正在木心逝世的2011年,乌镇为他建了"木心美术馆"。建成后的美术馆与周边故乡的景致,就如同木心身前所说的,"风啊、水啊、一顶桥。"这个由家乡出资建造的木心美术馆项目聘请了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弟子,美国OL睫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冈本博与林兵设计,内部景观由法国博物馆景观设计专家法比恩设计。林兵此前还曾跟随贝聿铭一道参与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是两件重要作品。香山饭店建成后,学界对其民族化、现代化的判定有许多争议。直到25年后苏州博物馆落成,对于中国现代建筑,贝聿铭提出中而新的明确观点。对于一位建筑大师跨越近30年的两件作品,其形式与内涵需以审慎态度分析理解。因此,该文通过对这两件作品的设计手法、思想和学界评论的对比分析,试探讨贝聿铭设计思想、手法的变化,及其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11.
出生于苏州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于2007年为家乡设计了苏州博物馆,以其一贯的几何设计实践“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审视这幢精致的建筑物,可以发现许多眼熟的建筑元素。文章通过比较,阐释贝氏作品的风格,分析了大师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演绎,提供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解读苏州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将历史文脉作为设计主线,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作了极具时代感并与周围历史环境相融合的博物馆建筑,并呈现了建筑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苏州博物馆新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范雪 《建筑学报》2007,(2):36-42
2006年金秋10月,古朴的苏州城内,由贝聿铭大师亲自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落成的建筑安然地嵌入传统园林建筑环境中,完美实现了设计之初设定的“中而新,苏而新”的目标,从而结束了4年来对它的种种争议和猜测。  相似文献   

14.
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从本世纪的二十年代起,近半个世纪中他设计了许多有名的建筑,获得三十多次的各种竞赛奖。丹麦奥尔堡市北日德兰艺术博物馆,是他晚年设计的在七十年代建成的一座为现代艺术服务的著名博物馆展览建筑,是多种艺术活动中心。阿尔托一生除作建筑  相似文献   

15.
《重庆建筑》2010,9(3):F0002-F0002
世界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宗”。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相似文献   

16.
<正>堪称古代艺术瑰宝的苏州园林闻名中外。但上个世纪90年代建成的苏州博物馆一点也不逊色苏州园林,也值得细细品读其建筑艺术之美。岁月如歌,作品如人。苏博是时年近90岁高龄贝聿铭送给家乡的一件礼物。童年的贝聿铭穿梭于苏州园林,网狮林是他们贝家私园,所以他比其他人更深谙传统园林文化。又常年在国外学习现代建筑理论进行现代建筑设计。体现在苏博上,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却具有了比一般现代建筑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施图勒1859年设计的“新博物馆”位于前东柏林博物馆岛的中心位置。它最初是老博物馆的加建空间。老博物馆是由施图勒的老师卡尔·申克尔设计,因而“新博物馆”很快就在南面建成了。初始的设计是作为博物馆岛整体建筑概念的一部分——由弗里德里希·威廉4世提出——顺应一系列艺术和考古学博物馆的风格,以此提升对经典古代遗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马琪 《南方建筑》2000,(4):47-49
贝聿名铭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建筑大师,其建筑设计的原则与技术无与伦比,如美国国家艺廊东厢,卢佛宫扩建工程等这些大家所熟知的建筑。对形式、空间、建材的独到见解与施工技术的精益求精。他对多种视觉艺术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与艺术家以各自的作品成功地结合起来,而且又以一个建筑家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使建筑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在众多的当代建筑大师中,建筑具有雕塑性,贝聿铭是非常突出的一位。贝聿铭对建筑空间与形式有着精深的理解,他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在贝聿铭设计的众多建筑中,贝聿铭对空间与…  相似文献   

19.
“创意”在文化领域中被越来越多地提出来,更是设计的灵魂所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遵循了当初设计师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原则,在材料与造型、庭院设计、光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创意。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达到极致之后,传承和创新都面临巨大压力的今天,此设计无疑是一种中西文化结合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正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处处可见石材的影子,贝聿铭对石材情有独钟,他所设计的建筑处处可见到天然石材闪烁的夺目光芒,可以说石材成了贝聿铭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及文教建筑为主。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银行大楼、图书馆、酒店等。在中国设计的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