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资源系统的宏观角度考虑,探讨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模型和方法。指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通过需水分析、供需平衡来分析确定水资源最优开发方案和基本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运用大系统、遗传算法等理论进行求解。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该项研究尚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区域水资源配置效果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萌  周杨  王东 《人民黄河》2007,29(9):50-51,53
通过对水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配置效果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结合水资源配置措施的内容及特点,建立了水资源配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属性效用BP网络综合评价模型,以安阳市为实例,进行了水资源配置方案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指挥体系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邴建平  毕宏伟  吴琼 《人民长江》2008,39(17):36-39
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属于水资源综合评价的范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方法3个方面.通过介绍国内外水资源评价领域中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赋权方法及评价结果的灵敏度分析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受局限因素,提出了有效集成评价方法,深入灵敏度分析方法,以及开发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评价交互式群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配置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安全,也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模型,并以临沂市为例,对上述模型进行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简单,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魏庆亮 《山东水利》2011,(2):24-25,27
通过分析菏泽市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区域水资源配置的理念,即在现有水资源条件下,通过管理手段,统筹考虑兴利、除害和生态多种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地表、地下等多种水源,优化配置水资源,显著提高区域水资源的承载力,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已开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和胶东调水工程,建立了山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按照现状年、2010年和2030年共3个水平年的6个方案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计算,探讨了山东省当地水、黄河水和长江水联合运用和优化配置。为新时期山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现有“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存在的缺陷,如:①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忽视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引起的耗竭损失(边际使用代价)和环境破坏损失(边际外部代价),必然造成资源的潜在耗竭和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②缺乏有效的利益补偿和激励机制,市场配置效力未能充分发挥,造成水资源整体配置的低效;③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系统演化合理性评价和控制体系,不能对配置方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不能对配置过程进行有机的协调处理;④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虽然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但缺乏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约束准则的量化研究,不论在模型结构还是模型建立上都与实际应用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根据福利经济学、水资源价值和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提出了水资源净福利的概念:水资源净福利是对传统水资源福利的一种“绿化”.是从传统水资源福利中扣除水资源开发牛产成本、水资源耗竭损失和环境破坏损失.并考虑水权转让补偿效;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资源水利的核心,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本文对以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跨流域调水、水资源一体化、洪水污水资源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将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纳入到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进行充分的研究、比较、论证和实施,以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全寿命综合效益最好作为系统的目标,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配置模型,探讨了社会、经济、环境目标的量化方法,以及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量化方法,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调查和重点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丰台区水资源配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根源.通过对未来5年地区水资源需求发展形势和供水能力以及与现状水资源配置模式比较分析,按照优水优用优化配置的原则,同时考虑水资源以供定需的长远要求,研究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确定优化配置发展目标,提出优化配置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庆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针对水资源短缺和用水竞争提出的,其实施通过水资源配置系统来实现。文中针对大庆市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莹 《东北水利水电》2001,19(12):15-17
本文在客观地分析了我国21世纪水资源存在问题基础上,详实地提出了面对水资源挑战的一项重要对策,充分发挥、利用水价这个经济杠杆作用,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市场化的用水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沈阳市是严重缺水的地区,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水资源,文章应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对沈阳近郊的几个灌区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确定其水资源最佳调度方案,保障了大农业的用水,也维护水资源良性均衡开发,保持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在对水资源系统组成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系统优化理论建立了区域水资源系统多目标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包括水源优化调度、水量优化分配和调度分配迭代3个子模型。水源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采用轮库迭代方法和动态规划方法,水量优化分配模型的求解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中的D-W分解原理。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并求解了优化配置模型,结果表明,该市各区在2020规划水平年工业、农业、生活和环境部门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情况。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供给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二元模式理论的支撑下,浙江省开展了流域水资源供给配置综合评价研究工作,建立了水资源供给配置综合评价模型。本文介绍了模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分析计算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指标权重的确定和综合评价方法等,最后将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浙江省椒江流域,通过对椒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现状的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配置意见。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改革水权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21世纪我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泛流域水资源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雅砻江、大渡河和黄河连为一体,形成泛流域水资源系统,涉及确定合理的调水总量、调水规模与布局以及调水量合理分配等关键技术问题。针对该复杂大系统,研究跨流域水资源多维尺度模拟和优化方法,建立了3层结构的泛流域水资源时空优化调配模型系统,将调水区7条河流与黄河受水区67地市统一优化调配。采用大系统协调技术和嵌套遗传算法动态调节机制求解泛流域水资源优化分配问题,提出了一套适宜的调水规模、工程布局及调水量空间合理分配方案,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系统信息传输通道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测站分中心省中心图1信息传递流程示意图2传输通道建设本系统设分中心站2个(鞍山水文分局、辽阳水文分局),端站16个。超短波电台采用进口专用数传电台,工作频率段为国家无委专为水利系统批准的230MHz数传频点。辽宁中部地区的水系主要包括辽河干流、浑河、太子河、大辽河、绕  相似文献   

19.
考虑权重折衷系数的模糊识别方法及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过去单一考虑主观权重或客观权重的多目标识别模式的缺陷,通过引入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折衷系数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兼顾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模糊识别的非线性模型,并给出了计算方法。模型同时考虑了决策者意图和方案本身属性,因而可使方案排序结果更为合理适用,最后将其应用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的评价中,实例表明,该模型科学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