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板栗炒腊肠 原料:腊猪肠300克云南板栗150克香辣酱50克干辣椒节10克花椒5克葱节、盐、料酒、味精、香油、花椒油、色拉油各适量 制法: 1.把腊猪肠切成节,板栗剥去壳,分别入沸水锅里汆一水后,捞出来沥水,入五成热的油锅炸过后,倒出来沥油.  相似文献   

2.
“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园霜。”金秋时节,街头又支起一口口大铁锅,灶火熊熊,经此加工的糖炒粟子,甜香飘逸,惹人口舌生津,一品为快。 板栗,又称栗子、栗果、大栗等,为山毛榉科栗属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已有2000年以上栽培史。《诗经》就有“树之榛栗”的诗句,《吕氏春秋》也说“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栗”。现大江南北多有栽培,其中以河北燕山带和湖南湘西山区最为著名。我国栗子分板栗、锥栗和茅栗三种。板栗有南北之分,北栗果小,皮薄易剥,  相似文献   

3.
板栗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对近年来板栗的精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板栗粉、板栗果脯、板栗保健饮料、板栗酒、板栗脆片、板栗面包等精深加工技术以及板栗壳、板栗花、栗苞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以期为板栗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单阐明了板栗的营养成分。介绍了板栗破壳新技术——气体射流冲击技术的特点、实验装置和破壳工艺;介绍了板栗精深加工中系列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工艺,包括酥脆营养板栗脆片、低糖板栗果脯、板栗制蓉、五香板栗、板栗奶、天然全板栗饮料、板栗营养粉、板栗酒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探究水分迁移对板栗品质的影响,以黔产仓更板栗为试验原料,运用LF-NMR、TPA检测技术,研究板栗采后贮藏期间水分含量、水分相态变化、质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黔产仓更板栗出仁率高;板栗含结合水、不易流动水、自由水,贮藏期间板栗不易流动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稳定板栗内部结构;板栗水分含量与板栗质构指标内聚性、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板栗水分中不易流动水与板栗内聚性、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板栗自由水与板栗弹性呈显著正相关;板栗结合水的变化对板栗品质无显著性影响。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板栗脱水敏感性和安全含水量,促进板栗保鲜、保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板栗为主要原料,开发研制风味较好、酱香味浓郁的板栗调味酱。对其生产过程中板栗预处理工艺及板栗调味酱的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板栗预煮时间7 min、切丁时板栗颗粒有较好成型;板栗切丁为5 mm×5mm×5 mm的颗粒进行油炸处理,油温在120℃,油炸时间6 min,油料质量比1︰2时,炸出的板栗风味、色泽均佳;板栗调味酱最佳配方为:板栗60 g (其中板栗丁40 g、板栗浆20 g),黄豆酱15 g,白砂糖3.0 g,辣椒粉1.3 g,花椒粉0.6 g。用该工艺和配方制出的板栗调味酱酱体红润油亮,黏稠度好,板栗粒大小均匀呈金黄色,板栗香味浓郁,酱香味适宜,风味调和,麻辣爽口,甜、咸、鲜味适中,咀嚼性好。  相似文献   

7.
板栗淀粉与板栗变性淀粉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比较了板栗淀粉,板栗氧化淀粉,板栗羟丙基淀粉,板栗磷酸酯淀粉的主要物理性质并测定了板栗淀粉及其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溶解性和膨胀度、糊化特性等性质。结果表明:板栗淀粉经过变性后,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和透光率上升,溶解度变大;氧化淀粉和羟丙基淀粉的膨胀度小于板栗淀粉,磷酸酯淀粉的膨胀度大于板栗淀粉;板栗淀粉糊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95℃的黏度与50℃的黏度以及在二者温度保温1 h的黏度值均低于板栗淀粉;板栗变性淀粉糊的热黏度稳定性和冷黏度稳定性与板栗淀粉相比变化较大;板栗变性淀粉的凝胶性和凝沉性均低于板栗淀粉,抗老化能力强于板栗淀粉。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板栗壳开口生产率及开口可靠性,降低板栗壳开口成本,从板栗开口均匀性、开口切割力可调性以及开口可靠性等角度考虑,设计了一种机械链式多排板栗壳开口机,主要由输送料卡、板栗压紧辊、开口装置等结构组成,使板栗完成输送、固定夹紧、切割开口等工艺过程。保证板栗壳的有效开口长度,大幅提升开口生产率及板栗果仁完好率,同时可以实现大批量板栗壳开口加工,降低人工成本。经过系统验证表明该设计结构合理,工序简单有效,板栗壳开口速度快,板栗果仁完好率高,能够满足产业化大批量板栗壳开口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9.
板栗粉的加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板栗粉(板栗生粉、板栗熟粉)的加工工艺,提出了板栗粉的产品质量标准,并对板栗粉的用途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以天峨县、隆林县、隆安县3个产地板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生熟板栗的营养物质、抗氧化成分及加工特性。结果表明:板栗品质因产地和生熟状态不同而不同。熟板栗色泽更深,脂肪、氨基酸含量及持水性更高,但生板栗中可溶性蛋白、VC含量更高,清除自由基能力与持油性更强。天峨生板栗更亮黄,可溶性糖、脂肪、VC、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总量最高;天峨熟板栗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天峨生板栗、天峨熟板栗聚为一类,天峨板栗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品质较好。3个产地生板栗可能更适合应用于曲奇、桃酥、膨化等食品,熟板栗更适合应用于板栗糊、面包等产品。  相似文献   

11.
板栗加工过程易产生诸如板栗壳、板栗花、板栗总苞、板栗 次果及次品等副产物,大量资源常被当作废弃物丢弃,未得到有效利用, 开发的产品较少,造成资源浪费。近年来,有关板栗加工副产物的研究得 到关注,板栗中存在的多种天然活性成分相继被报道,其中具有抑菌作用 的成分占比较高。因此,该研究综述了板栗加工副产物含有的抑菌成分 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板栗加工副产物在抑菌材料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 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板栗干燥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的干燥温度对板栗的品质和色泽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对板栗进行不同温度的干燥试验 ,进而分析干燥温度对板栗品质的影响 ,最后得出不同温度下使板栗不变色变质的许可干燥时间曲线。同时初步分析了板栗干燥对板栗保存时间的影响 ,该试验将对板栗的深加工与板栗脱壳去红衣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影响板栗破壳力大小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准静态压缩试验,对影响板栗破壳力的不同因素——加载方向、板栗大小、加载速率、板栗含水率以及板栗的几何形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板栗破壳力的主要因素为板栗含水率、板栗大小以及加载方向;在沿Y方向施加载荷时最省力;由单因素试验得出了板栗大小和破壳力之间、板栗含水率与破壳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由多因素试验得出了板栗大小、含水率以及加载速率和破壳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
板栗资源的深加工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板栗、板栗资源情况及国内外市场的板栗深加工产品,并就板栗资源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对板栗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产业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以板栗花浸提液和大麦芽为主要原料,研究板栗花啤酒发酵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对板栗花啤酒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合传统大麦芽啤酒发酵工艺酿造板栗花啤酒。结果表明,板栗花啤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5%板栗花浸提液添加量10.0 mL、接种阶段投入板栗花浸提液,主发酵温度15℃。在该条件下发酵的板栗花啤酒风味和口感最佳。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板栗资源丰富,产量占世界板栗总量的70%以上。本文介绍了我国板栗的生产与加工现状,并阐述了新型板栗制品的研发现状,为板栗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板栗加工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阐明板栗营养成分的基础上,介绍了板栗的药用价值。以河北省的板栗生产加工业为例,阐述了板栗加工业的现状及实行“公司+农户+商标”的新的增收模式。此外,介绍了板栗破壳新技术——气体射流冲击技术;论述了板栗精深加工中系列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工艺。  相似文献   

18.
板栗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板栗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产量位居世界之首.但是,板栗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本文介绍我国板栗发展现状,针对板栗剩余物加工利用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板栗加工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板栗及其加工副产物的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投产面积覆盖广,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诸如板栗壳总苞、板栗壳、板栗花、板栗次果等副产物,大量资源常被当作废弃物丢弃,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甚至环境污染。板栗加工业存在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经济实力不足等问题,板栗加工副产物开发问题得到关注。因此,本文从多酚、单宁、黄酮、多糖、原花青素及淀粉分别论述了板栗及其加工副产物的提取方法、结构特点和活性作用及其机制,对板栗加工副产物开发前景进行展望,为探索其新的开发途径提供方向,以期完善板栗加工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以板栗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感官鉴评为标准,研制板栗调味酱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板栗调味酱的最佳配方为板栗60g(其中板栗丁40g,板栗浆20g)、黄豆酱15g、白砂糖3.0g、辣椒粉1.3g、花椒粉0.6g。用该配方制作出的板栗调味酱酱体红润油亮,粘稠度好,板栗粒大小均匀呈金黄色,板栗香味浓郁,酱香味适宜,风味调和,味道麻辣爽口,甜、咸、鲜味适中,咀嚼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