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浇注成型法合成密度为250 mg/cm3的纳米SiO2改性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R-R),研究了纳米SiO2含量及偶联剂处理对纳米SiO2改性PUR-R的各种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使用纳米SiO2,可使PUR-R的某些力学性能得到提高,而偶联剂处理可进一步改善纳米SiO2对PUR-R的增强作用,用偶联剂改性过的纳米SiO2增强PUR-R与纯PUR-R相比,除断裂伸长率降低外,其他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及弯曲模量等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界面改性方法对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玻璃纤维的偶联剂处理,基体接枝改性的基础上,考察不同界面改性方法对玻纤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对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界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偶联剂表面处理的玻纤与未经接枝改性的聚丙烯不能形成有效的界面粘结,力学性能较差,而与接枝改性的聚丙烯界面粘结较好,力学性能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偶联剂处理的玻纤能与改性聚丙烯形成良好的界面粘结,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偶联剂种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选用6种不同牌号的玻璃纤维,通过萃取和热处理分别去除浸润剂中成膜剂与偶联剂,分析二者质量分数,通过测试原玻纤、萃取后玻纤及热处理后玻纤增强聚氨酯的界面剪切强度,以及萃取后玻纤表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浸润剂组分和结构对界面力学性能的贡献。结果显示:萃取后,玻纤增强聚氨酯界面剪切强度略有降低,热处理后,界面剪切强度大幅降低,减小50%以上,且萃取后玻纤增强聚氨酯界面剪切强度随玻纤表面N/Si比增大而增大,表明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主要来自玻璃纤维浸润剂中偶联剂的贡献,且随玻纤表面N元素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用马来酸酐接枝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g-MAH)作相容剂,研究不同含量的LLDPE-g-MAH对玻纤(GF)增强尼龙6(PA6)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断面形貌的影响,并考察硅烷偶联剂对PA/GF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的加入明显提高了PA6/GF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随着LLDPE-g-MAH用量的增加,PA6/GF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略有降低,但缺口冲击强度显著提高。可见,偶联剂和相容剂都能强化界面层上GF与PA6的粘合强度,对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偶联剂对玻纤增强PF尼龙界面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几种硅烷偶联剂、酞酸酯偶联剂对玻纤中PF尼龙界面粘结状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的几种偶联剂均有效地改善了界面粘结状况,并提高了玻纤增强PF尼龙的力学性能,其中以氨基硅烷偶联剂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E516、N406、AX8900、GPM518A、PE-MAH等5种不同的偶联剂对玻璃纤维(玻纤)增强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万能拉伸测试仪和冲击强度测试仪,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E516是最适合用于玻纤增强HDPE的偶联剂,其次是PE-MAH、GPM518A和N406,而AX8900不太适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熔融共混挤出制备加入不同玻纤(GF)和硅烷偶联剂的玻纤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复合材料,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玻纤与PTT树眙基体的界面黏结形态,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研究了玻纤增强PTT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玻璃纤维的加入,复合材料的结晶能力增强,储能模量增加;偶联剂的加入,玻璃纤维的结品成核作用增强,材料力学性能增加,内耗峰向高温移动。  相似文献   

8.
以溶液共混-共沉淀的方式制备了玻纤增强含二氮杂萘联苯结构的聚醚砜酮(PPESK)复合材料;考察了两种长度的玻纤对GF/PPESK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以较长的玻纤为例,通过SEM对复合材料的形态进行观察,用DSC和TGA对其热性能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较长的玻纤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GF含量为20%时,两种GF/PPESK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都达到最大。偶联剂的加入对于改善玻纤与PPESK的界面粘结、提高玻纤对PPESK的增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玻纤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降解温度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短切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研究了以偶联剂处理玻纤后对泡沫体的增强效果,并对上述增强泡沫体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以PEA/TDI-100/MOCA作为聚合体系,采用预聚物法合成聚氨酯弹性体,考察了空心微球填充份数与粒径、偶联剂种类与用量等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未经改性空心微球的聚氨酯弹性体性能下降,经偶联剂改性空心微球填充聚氨酯能明显提高试样的硬度、撕裂强度力学性能,合成工艺对改性空心微球填充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双螺杆挤出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玻纤含量快速调试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双螺杆挤出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过程中两种准确控制玻纤含量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快速调节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生产时的玻纤含量,降低机头料的废品率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可以迅速更正因原材料更换批次所引起的玻纤含量的波动,能为现场指导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生产、稳定产品质量提供快捷而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玻璃纤维直径对纤维强度及复合材料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玻璃纤维直径对纤维强度及复合材料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了玻璃纤维直径与纤维强度的关系及纤维直径对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直径越细,纤维的强度越高,但是对于复合材料来说,纤维直径越细相应的复合材料强度反而会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玻纤增强塑料中玻纤含量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了双螺杆挤出机螺杆转速、加料机转速及玻璃纤维(玻纤)加入股数与玻破纤加入量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热塑性增强塑料在造粒过程中控制玻纤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是近期大型燃煤电厂烟囱内筒使用的有效耐蚀材料。采用重量变化分析、力学性能测试、SEM形貌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上述材料及其增强材料在10%硫酸溶液的作用过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无碱含硼E玻璃纤维和无氟无硼ECR玻璃纤维对其增强的复合材料耐酸性作用明显。其中,ECR玻璃纤维可使其增强的复合材料耐酸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臭氧对表面涂有MAC试剂的玻璃纤维进行了处理,使玻纤表面产生活性中心,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在玻璃纤维表面上接枝聚合,接枝纤维的密度减小,对水的浸润性下降,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观察证明玻璃纤维表面上有聚甲基丙烯酸存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2002年至2006年我国玻纤工业发展情况,我国玻纤和发达国家的对比,2002至2006年玻纤下游工业发展情况,从玻纤特性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分析,更好发展玻纤基材。还介绍了玻璃纤维增强基材的发展技术重点,阐述从科学发展,加快创新,提质扩品,下大力气满足市场对玻纤的需求,力求复合材料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几方面,并根据国内外市场趋势分析行业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增强HDPE用玻纤的活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基料、以短玻璃纤维(GF)为增强组分的复合材料中玻纤的增容改性效果,增容体系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活化后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偶联剂的作用和常用品种。通过用不同种类及不同用量的偶联剂进行试验对比,总结出偶联剂对热塑性塑料制品的强度的影响,以及偶联剂对直接纱的强度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偶联剂1或5适用于增强热塑性塑料;直接纱配方中偶联剂用量在0.4%时,性价比较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真空辅助喷涂的方法制备了相对于玻纤质量分数为0.5%、2%的碳纳米纤维/玻纤复合材料,并对其饱和渗透率、不饱和渗透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0.5%、2%碳纳米纤维的加入均使得预制体的饱和渗透率、不饱和渗透率降低;不含CNF的玻纤织物垂直Z向上的饱和渗透率约为水平Y向渗透率的20%,喷涂CNF后,下降至10%左右;当孔隙率小于47%时,喷涂CNF的预制体Z向渗透率接近0;0.5%CNF喷涂后对预制体径向不饱和渗透率影响较小,但2%CNF喷涂后,其径向不饱和渗透率约为玻纤织物基体的20%。  相似文献   

20.
风机叶片的主梁由于铺层较厚很容易产生褶皱,而褶皱会加剧叶片在运行中的疲劳破坏,大幅度降低叶片的使用寿命。通过制作不同类型的褶皱,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褶皱高宽比、不同褶皱偏移角度、不同褶皱宽度比例对叶片主梁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褶皱高宽比的增加,玻璃钢的疲劳寿命下降得最为严重;同一褶皱条件下,偏移不同的角度对玻璃钢的疲劳寿命影响基本相同,在一定褶皱宽度比例范围内,疲劳寿命下降程度较低,超过一定比例疲劳寿命开始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