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象描述、词语表达、神话故事,以及观念态度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主流媒体、卡通人偶、中国年等载体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龙的积极意义,从而提升其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 ,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 ,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礼仪制度由来已久,在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服装文化为集中地反映出各种礼制礼仪规定。在我国传统服饰中,“合礼”而又“合理”的服饰是服装发展的主流,它主导了数千年的服装流向,形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所在。但在一些特定的政治、文化等背景之下,受到特定影响的服饰也存在着“合礼”而不“合理”或“合理”而不“合礼”的现象。“礼”与“理”之间的矛盾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4.
“意合”与“形合”是汉英语言结构的特点。汉英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哲学观也有所不同,思维方式各有差异,因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从语言文化、心理文化和语言结构方面论述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超  周坤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6):168-169,173
根据"沃尔夫"假说,从分析汉语和英语在语言上的差别入手,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肯定语言在文化的形成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语用翻译的视角,在词汇空缺方面探讨了“文化补遗”在英汉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而指出语用翻译中的“文化补遗”不仅能达到译语与原语的语用等值,而且还能传播文化,增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所体现,但“以人为本”的精神又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借鉴与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史上一切优秀成果,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跟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的特点,这跟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中国传统哲学总离不开一个经典命题:“天人合一”。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然后从哲学、思维、语言的关系上考察现代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结论认为,同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具有“意合”特质,这一特质正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的映射;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与“人”是一种“构成”关系,汉语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大基本词类也是一种“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9.
“青”是汉日两种文化中频繁使用、而且最具模糊性的色彩词代表,两者运用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别,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及文化背景。从原始语义到衍生语义对比分析了中日文“青”字语义的异同,并尝试探讨了形成异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西方文化思潮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对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西方服装潮流的变迁的影响,反思中国60年代以来服装潮流的演变,为中国服装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论述了齐鲁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和合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厚德仁民精神、大公无私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治水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是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人水和谐、确保安全。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水利精神,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实践所孕育出来的宝贵精神成果,与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相伴而生。它所化育出来的中华水文化充满历史的正能量。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水文化精神内核的最好继承,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赋予中华水文化以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生命过程,考察文化,离不开对文化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分析.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和谐的四种不同的形态.和谐文化价值体系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体:一是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等不同形态文化的内在和谐及相互和谐;二是和谐的理念和价值体系;三是和谐理念和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三者协调发展所达到的和谐状态,也就是我们理想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西柏坡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可彰显前贤、启示后昆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应当切实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思想文化.对西柏坡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了分析,提出了西柏坡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体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文化根源孕育出中西方不同的孝文化,且严重影响着它的发展演变。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国孝文化可谓枝繁叶茂而绚丽多彩,它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促进和谐的良好风尚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而西方孝文化由于重商的文化根源,始终停留和局限家庭层面,内涵外延都没有太大的发展变化。文章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孝文化的不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外语作为异国文化在中国开始蔓延的载体,使中国文化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目前的中国文化危机,高校有责任扭转时局,外语教学应从根本上改变认识,融中国文化于其中,以拯救中国文化于被遮挡、被同化、被淹没的危机中.  相似文献   

17.
学习西方油画艺术的同时,需要学习中西文化艺术的历史,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中国油画得以提高和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浙东文化除了具有精英性的品质之外,还弥散着浓郁的世俗气息。浙东文化的世俗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唯物疾虚、事功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学术主张。当代"浙江精神"所彰显的惟"实"、惟"民"、惟"新"、惟"和"的时代意涵,与浙东文化的世俗性有着紧密的历史关联。  相似文献   

19.
从价值观念、交际观念和礼俗规范等方面探讨了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商业经济的过渡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现状,对我们理解当前一些经济文化现象和改革开放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