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进行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HFC-32/HFC-134a水平管内的强制对流沸腾换热实验。HFC-32的质量分率为0.10、0.25和0.40,热流密度为6、12、24、36、48和60kw/m2,质量流量为10、15、22、30和46g/s,实验段进口压力保持为0.4MPa。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制冷剂的强制对流蒸发换热存在退化现象。实验对混合制冷剂的核态沸腾抑制、环状流周向壁温分布等现象进行了分析。采用Jung(1989)关系式的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非共沸混合工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刘宪英  易新 《制冷》1996,(2):7-14
本文介绍了房间空调器应用对环境无危害的HFC32/HFC152a非共混混合工质的模拟计算及试验研究情况。通过理论计算和大量的测试表明,HFC32/HFC152a是HCFC22很有希望的一种替代制冷剂,其空调器能效比较采用HCFC22提高18.1%为研制无公害的节能型家用空调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非共沸制冷剂R417A在水平光滑管内蒸发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一种快速、准确的隐式格式迭代数值计算方法,对非共沸制冷剂R417A在水平光滑管内的蒸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用各组分的平均值代替纯质的物性能数,通过应用纯质的传热公式计算后与实验值相比较,数值计算结果高于实验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春兰公司生产的窗式空调器KC-20A为实验样机,没有对原装置作改动情况下在风管热平衡空调器性能测试试验台进行了三元非共沸混合工质HFC-32/HFC-125/HFC-134a(23/25/52 Wt%)的充注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充注量和毛细管长度下,混合工质的性能接近于原HCFC-22的,制冷量为HCFC-22的96%,能效比是它的94.6%。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进行非共沸混合制冷剂HFC—32/HFC—134a(30/70%)在房间空调器中替代HCFC—22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理论与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对原来装置不作大的改动的情况下,HFC—32/HFC—134a(30/70%)的性能与HCFC—22相当,可以成为HCFC—22的直接替代制冷剂。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非共沸混合工质流动沸腾过程与纯工质不同的特性,使用相平衡和热焓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非共沸混合工质流动过程中的热物性参数,状态参数和流动参数的计算获取,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步骤及相关计算式,为准确获取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流道中各局部点的参数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设定工况条件下,采用3组CO2非共沸混合工质(R744/R22、R744/R1270、R744/R600a).对制冷系统进行了热力学理论分析和计算.研究了系统制冷量、压缩机功耗、制冷COP,和冷凝压力随CO2质量配比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R744/R600a的冷凝压力最低,比R744/R22平均低22.9%,比R744/R1270平均低18.8%;R744/R1270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非共沸混合工质泄漏拓展模型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共沸混合工质泄漏拓展模型的理论分析顾惠军高志明马一太(天津大学热能系,天津300072)NewTheoreticalModelontheLeakageofRefrigerantMixturesinaTankAbstractThereasonwhyR...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冷凝器内的换热特性,探明非共沸混合工质组分对制冷剂和换热流体间沿程温度的影响,通过建立冷凝器换热模型,对不同沸点差的二元环保型非共沸混合工质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非共沸混合工质比焓值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换热流体间的沿程传热温差出现极值点;混合工质中富含低沸点组分时,冷凝器内部存在最小传热温差;反之,存在最大传热温差;混合工质沸点差增加,滑移温度的限制条件之差增大,窄点现象增强.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有关制冷剂替代的新的国际会议精神,通过热泵标准工况下的理论制冷制热循环循环特性的计算分析,认为摩尔成分为0.55/0.45的非共沸混合工质HFC32/HFC152a是HCFC22很有希望的一种替代工质。而且从温室效应、可燃性等方面的应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R32/R134a水平内螺纹管内流动沸腾强化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32/R134a(25%Wt/75%Wt)在水平内螺纹强化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内螺纹强化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性能比在光管中有较明显的提高,强化管强化系数变化的大致范围为1.5~2.2。根据活化穴、二次流和毛细提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内螺纹强化管的强化机理;并从重力影响、非共沸混合工质组分差与二次流影响的角度上,对在环状流下混合工质剂2/R134a在内螺纹强化管和光管中流动沸腾换热时管子周向壁温的变化特征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蒸发器中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换热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强 《制冷学报》2004,25(1):44-48
为了阐明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制冷、空调系统蒸发器中的换热过程,以及混合工质蒸发时的温度滑移现象为工程实际带来的某些特殊性,运用传热及热力学原理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发现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蒸发过程中蒸发介质存在极限流量的现象,并得到此类工质在可用能角度相比纯工质具有节能效果的结论(一般情况下,相对可用能损失减少40%~55%),最后将理论分析结论应用于几种常用的混合工质上,如R407c、R405a和R414b,并预测了这些工质在实际使用中的极限流量和可用能损失情况.  相似文献   

14.
HFC—134a含油时管内蒸发换热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HFC-134a及其含油混合物为工质在水平管内进行了蒸发换热实验。实验选用国产HFC-134a3及国内新近开发酯类油,在长6m内径6mm的紫铜管内进行。实验发现HFC-134a在含油条件下的蒸发换热有强化现象,与纯HFC-134a相比,当质量流速为50kg/m^2s,含油浓度在2.2A%-4.3%时,换热系数提高30%左右,同时沿程压降也提高20%。  相似文献   

15.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气液相平衡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改进的RKS方程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气液相平衡参数计算中的应用,计算了非共沸混合物R14/R23的气液相平衡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的RKS方程用于计算非共沸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非共沸工质R407C在毛细管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能量、动量、质量方程,分别就过冷区和两相区作了理论求解,并将计算结果全部绘制成了曲线.  相似文献   

17.
近共沸混合工质HFC—152a/HCFC—22冰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选择国内已有产品供应的、对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均在许可范围内的制冷剂组成的近共沸混合物HFC-152a/HCFC-22的替代物。基本物性测定表明在HFC-152a中加入少量HCFC-22后,不仅使容积制冷量q_v增加,而且使HFC-152a的可燃性得到有效抑制。经过三批九台冰箱的数十次试验,确定了合适的配比、充灌量和冰箱的结构。采用HFC-152a/HCFC-22的冰箱型式试验全部项目国家标准GB8059.2-87。主要热工性能达到或优于原机水平,符合轻工部A级标准。这一替代技术对冰箱结构影响小,可在八·五期间形成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吸收式制冷机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收式制冷的优势在于可用低势热源驱动并以环保无公害流体作为工作介质,缺点是性能系数(COP)较低。研究表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NARM)在用于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时可表现出较高COP。本文中提出了一个使用NARM作制冷剂的吸收制冷循环,并对其不同工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循环的COP及制冷量均要高于传统循环。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的研究基于一台自制的三元非共沸混合工质单机压缩制冷机组。根据传统的制冷剂选取原则选择适当的工质组元,假定系统为理想的制冷过程利用NIST-REFPROF软件进行模拟得到合适的配比,用方程修正,再进过实验校正,得到较低温度-90℃。在实际温度下再反过来进行热力计算,得到制冷系统中各个部件中制冷剂的真实配比,通过理论修正和实际的配比相比较进而得到该工况下制冷剂最优配比。通过其中的误差来源分析,注重以后设备的选择,得到制冷系统最优配比。即将此理论可以运用到其他的自动复叠制冷中,使得机组在最优配比下运行稳定并高效的低温装置。  相似文献   

20.
制冷剂CFC12的一种新三元替代工质HFC152a/HFC125/HFC134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一循环分析法,对21种纯质和混合工质制冷循环进行了计算,利用混合工质优势互补原则提出了一种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无毒,不可燃,并具有更轵 新三元混合制冷工质HFC152a/HFC125/HFC134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