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URLLC场景是5G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也是体现5G技术先进性的重要场景。随着URLLC增强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完成,运营商需要明确5G URLLC网络下承载的典型业务,推动URLLC无线网络的部署。根据3GPP对不同业务网络指标需求的分析,结合ITU对URLLC场景时延与可靠性指标的要求,分析URLLC场景下潜在的应用,探讨了5G URLLC无线网络的部署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5G标准的发展,第一个3GPP 的5G NR标准版本Rel.15计划于2018年6月完成.5G商用场景众多,如增强移动宽带(eMBB)、低时延与高可靠通信(URLLC)、大连接物联网(mMTC)等,其中eMBB业务场景是最传统、运营商最关注、与用户关系最密切的.在众多5G技术中,对eMBB业务性能影响最大的是Massive MIMO.可以预见,未来的5G商用产品中,Massive MIMO是最有可能优先部署的5G标志性技术.  相似文献   

3.
梁健生  陈晓冬 《移动通信》2020,(2):35-39,44
URLLC作为5G三大场景之一,其具有超低时延和超高可靠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中。在URLLC低时延高可靠的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TDD/FDD NR下的eMBB与URLLC空口数据收发时序和环回时延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URLLC网络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已明确5G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三大应用场景。其中uRLLC业务是一种以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传输数据的业务,eMBB业务则对数据传输速率和吞吐量有明确要求。在系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uRLLC业务和eMBB业务复用时如何保障各自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已成为5G移动通信系统多业务场景系统资源分配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传统资源预留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多类型业务场景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突发业务与随机业务并存的多占比动态资源预留与抢占机制,在保障uRLLC多种业务的超低时延和超高可靠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eMBB业务的吞吐率。经随机网络理论分析,优化设定uRLLC资源动态预留门限和资源抢占门限。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在保障uRLLC多种业务的QoS基础上,有效提高了eMBB业务的吞吐量并最高可降低350 ms业务时延。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概述5G网络端到端传输时延类型及URLLC业务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对传输网URLLC关键技术和核心网URLLC关键技术展开分析,面向不同的URLLC业务应用场景,制定不同的技术组合方案,以优化5GURLLC网络应用,为运营商降低5G网络时延和提高可靠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ITU (国际电信联盟)为5G定义了eMBB(增强移动宽带)、m MTC(海量大连接)、URLLC (低时延高可靠)三大应用场景。MEC(多接入边缘计算)对低时延业务的支持能力以及流量和计算卸载的能力,使之成为5G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特性。通过分析MEC的系统架构、应用场景、关键技术、网络安全等特性,结合边缘DC(数据中心)布局策略,给出MEC落地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城市中心5G移动通信基站的布局规划,设计了一种针对eMBB、URLLC、mMTC三大典型应用场景的5G城市网络切片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用户保证带宽、最大带宽限制、QoS业务、链路延迟容忍,切片吞吐量等多项重要网络性能指标,大幅提升基站用户连接数和网络资源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用户频繁阻塞及切换次数。仿真实验采用我国东部某沿海城市的5G宏基站空间布局数据进行建模;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5G网络切片策略在用户数量密集、应用需求多样的城市复杂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网络传输性能优势;进而可为其他城市的5G基础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URLLC作为5G三大典型场景之一,是5G赋能工业互联网的关键环节。介绍了URLLC的两个典型领先落地应用--港口龙门吊远程控制和工厂AGV,对其进行业务建模,然后通过配置典型网络参数进行系统级评估,最后结合评估结果对未来URLLC应用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5G系统毫米波焦点频段(26 GHz频段)全球频谱划分与现有应用概况,对全球研究动态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初步观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结合本频段现有无线电业务应用情况,重点剖析了开展频谱兼容性研究的关键场景、研究方法与主要挑战。最后,对5G系统有助于兼容共存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相关内容可为该频段5G频率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带来的庞大数据业务需求,使得频谱资源逐渐趋于饱和,而高频段毫米波可用频谱资源丰富, 能够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的现状,满足5G移动通信系统大容量和高速率传输等方面的需求。业界对此高度关注,开始加速5G系统高频段毫米波的研究级应用。本文主要针对5G毫米波通信技术,通过室内链路预算仿真结果,探讨毫米波在室内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1.
5G主要有eMBB、mMTC和uRLLC共3种应用场景,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性能需求,需要按需分配网络资源,因此5G需要进行云化重构.本文从运营商的角度,首先提出了网络基础设施重构方案以实现软硬件解耦和基础资源管理,提出了网络功能重构方案以实现5G各项应用功能,最后提出了运营重构的解决方案,列举了5G的运营方式和网络开通方式,并举例介绍了保障能力方案和人员转型方向,为5G正式商用提供了云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已基本完成,而实现从标准到落地应用对产业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URLLC场景需求,总结了3GPP组织标准化的低时延类技术和高可靠类技术;研究了在5G网络实际部署中,URLLC技术与网络切片、与传统e MBB业务协同实现机制;面向对低时延高可靠指标需求迫切的工业场景,研究了基于5G与TSN融合架构的部署方案,最后探讨了URLLC技术协同保障工业确定性业务的端到端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3.
3GPP Rel-15版本规范为5G-NR系统奠定了最基本的系统功能集合和部署工作方式,主要实现了超宽带eMBB类和高可靠低延时URLLC类基本业务和应用。之后的Rel-16版本引入了许多增强的系统特征功能,更多地强化eMBB和URLLC类的业务应用性能。Rel-17旨在面向和5G相关的更多垂直行业领域,把Rel-15/16未能实现及完成的系统功能做得更全面、更精细,以更逼近“全频谱、全覆盖、全应用”万物互联的通信愿景,同时也为下一代6G蜂窝系统做好了铺垫和基线。基于3GPP Rel-17业界最新的立项动态信息,对潜在重要的系统特征功能进行了全面介绍、归类和整理,并从终端、网络、运营三大阵营维度进行了提炼分析,提出了各个阵营维度最为关注的标准研究点和未来价值利益倾向。依据梳理出的相关规律,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对蜂窝系统功能演进的趋势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判定。  相似文献   

14.
2015年9月,ITU(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定义了 5G 的3类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 mMTC(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5G可以解决多样化应用场景下的差异化性能指标带来的挑战(不同应用场景面临的性能挑战也有所不同)。文中分析、研究了eMBB场景中的热点高容量场景的外场测试规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5G采用的多载波波形,包括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通用滤波器多载波(UFMC)和广义频分复用(GFDM),说明其基本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在增强移动宽带(e MMB)、海量机器型通信(m MTC)和超可靠低时延(URLLC)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5G网络将满足三大类业务:eMBB、uRLLC、mMTC,不同业务对时延、可靠性、移动速度要求不相同。为了适应这些需求,3GPP标准化组织将BBU重构成CU和DU两个功能实体,在实际部署时的形态可以映射到不同物理设备上,也可以映射到同一物理实体。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结合业务需求,应用场景,及网络要求综合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部署策略。  相似文献   

17.
周胜  李天璞 《电信科学》2021,37(2):55-62
在对城市5G eMBB网络遍历测试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整个城市网络划分为不同场景,通过数学建模研究不同场景下影响速率的关键要素,并基于关联要素确定每个小区的性能提升重点。通过有针对性的优化,可显著提升5G eMBB网络速率。该研究为城市5G eMBB网络部署后速率快速提升指引了方向,对提升用户感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提出的基于聚类的分析和优化方法也可应用于未来5G SA组网结构下uRLLC和mMTC等场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未来移动流量与设备连接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第五代通信系统(5G)将通信服务从人与人之间通信渗透到物联网及各种垂直行业领域,3 GPP从NR第一个版本开始就开展了针对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的标准研究工作。首先概述了URLLC在3GPP中研究的标准化进程;然后列举了URLLC用例与需求,基于多样化的需求指标,详细介绍了使能URLLC业务的物理层关键技术与其在3GPP各个阶段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全文并对未来URLLC技术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