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氨基甲酸乙酯是黄酒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种2A级致癌物,控制氨基甲酯乙酯的形成有利于提高黄酒品质,而精氨酸代谢对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单因素比较的方法,考察黄酒酿造中乳酸菌、酿酒酵母、醪液酸碱度(pH值)、红曲霉等因素对醪液中精氨酸代谢和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能促进黄酒醪液中的精氨酸分解,促进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红曲霉能产生大量的精氨酸,并将精氨酸水解,添加2.00 g红曲米的醪液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较对照增加了61%;酵母菌的精氨酸代谢能力也对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醪液的pH值是影响精氨酸代谢的重要因素,pH4.5时的醪液中精氨酸含量是p H2.5时的4.9倍,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下降了26%。调整黄酒酿造工艺,控制醪液中的精氨酸代谢,可以有效降低产品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并从黄酒的整个酿造工艺--原料、菌种、发酵、煎酒、陈酿等方面入手,借鉴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及控制策略,综述了目前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及控制的研究,以期为黄酒生产中降低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氨基甲酸乙酯是存在于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致癌物质。本文研究添加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对氨基甲酸乙酯及黄酒基础品质的影响。根据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可以催化、降解氨基甲酸乙酯的前体物瓜氨酸的原理,采用基因工程手段从短乳杆菌中克隆并大量表达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经Ni-NTA琼脂糖纯化树脂纯化后添加到黄酒发酵的不同阶段。结果表明:在发酵中期添加的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能显著降低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最高可降低至原含量的15%,且对其主要前体物——尿素和瓜氨酸均有影响,同时检测黄酒的理化品质,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味觉特性差异不显著,说明添加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未对产品性质产生影响,为工业上降低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黄酒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黄酒酿造是利用酒药(小曲),酒曲(麦曲、红曲)中多种有益微生物参于糖化发酵。由多种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共同作用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构成了黄酒特有的色,香,味,格。该文对黄酒酿造过程的麦曲功能,淋饭酒母,主酵,后酵工艺及黄酒中风味形成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酿酒》2018,(6)
论述了黄酒浸米浆水发酵理论、黄酒小曲(酒药)为酵母曲、黄酒生麦曲中霉菌、黄酒灭菌机理、黄酒发酵醪的酸败机理、黄酒三边发酵理论、黄酒乳酸乙酯等酯类生成机理、黄酒陈酿机理等,黄酒酿造机理或理论的创新,对促进黄酒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氨基甲酸乙酯(EC)是发酵食品(面包、酸奶、大豆奶酪等)和酒精饮料(葡萄酒、清酒、黄酒等)在发酵过程中,含氮化合物不完全代谢产生的副产物,与乙醇自发反应产生的,对人体具有潜在遗传毒性和致癌性。黄酒是我国传统而独特的发酵酒,因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在传统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酒精饮料,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的安全隐患。降低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对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尿素、瓜氨酸及精氨酸分别在酿酒酵母及乳酸菌细胞中代谢调控机制,以及黄酒酿造过程中EC消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肽黄酒酿造技术,酶法活性多肽生物发酵工艺酿制新型生物多肽黄酒。主要研究玉米肽不同浓度、不同添加时段对黄酒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肽能提高黄酒的酿造效率。在前发酵开始后第50小时段添加2.0 mg/mL浓度的玉米肽发酵周期可缩短2d,有助于促进菌体生长,提高发酵液中酒精含量,提高总糖利用率;后发酵添加玉米肽使其成为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的新型生物黄酒,肽含量可达4.0 g/L以上,大大强化了黄酒保健养生功能,且品质更优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黄酒苦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苦味值为衡量指标对酒药添加量、酒曲添加量、主发酵温度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对黄酒苦味影响的大小依次为主发酵温度酒曲添加量酒药添加量。按照各因素的最好水平选取出最好的水平组合为主发酵温度均为30℃;酒曲添加量10%,酒药添加量0.8%。在此工艺下生产的黄酒苦味值较低。  相似文献   

9.
以糯米和山药为主要原料,采用全发酵工艺酿造功能性山药黄酒。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以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山药添加量为影响因素,以山药黄酒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试验设计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山药黄酒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山药添加量50 g/100 g,发酵时间8 d,发酵温度27℃,酒药添加量0.4g/100 g,在此条件下得到山药黄酒的感官评分为93.5,与预测值93.947基本一致,山药黄酒质量符合GB/T 13662—2008"黄酒"。  相似文献   

10.
第四章曲和酒药酿造黄酒一般都加入一定量的曲子,而酒药只用于制造淋饭酒母。绍兴酒等传统工艺操作,曲和酒药一起使用,新工艺大罐发酵只用曲作糖化剂,不用酒药,因为用纯种培养的酒母代替了淋饭酒母作发酵剂。由于各地的气候和习惯等不同,所以曲和酒药的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致。而且它们的配料和制法也不一样,本讲座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此章暂从略。第五章酒母为了使醪发酵,要培养大量的酵母——酒母。酿造黄酒是开放式的发酵,保证醪健全的发酵和制造优质的成品酒,酒母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优量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纯种制曲发酵罐复式发酵生产酿造米酒的方法。该配方总质量比率为350%,全部粮食出酒率(按14%(v/v)成品酒计)平均达332%,酒质精亮透明,色泽微黄,三香(醇香、米香、芳香)融合,优雅细腻,醇和干爽,圆润丰富,酒体协调,具有独特的米酒风格。  相似文献   

12.
利用酿酒酵母为宿主,以果糖为原料合成D-阿洛酮糖具有食品方面的先天优势。为了减少酿酒酵母宿主本身对果糖的消耗,对酿酒酵母的己糖激酶同工酶2(Hexokinaseisoenzyme2,hxk2)基因进行编辑。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Cas9和gRNA共表达质粒p YES2-CG-Δhxk2,以酿酒酵母BY4741为出发菌株,URA3为筛选标记,采用高效电击转化法和胞内同源重组技术,获得hxk2基因缺陷株BY4741-Δhxk2。在此基础上,进行果糖发酵实验以评估突变菌株的果糖消耗速率。实验结果显示,发酵培养14 h时,缺陷株BY4741-Δhxk2果糖消耗速率为3.35 mg/h;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其下降了6.42%。此外,发酵培养22 h,BY4741-Δhxk2的OD600nm值为8.65,相比于野生型提高了6.40%。研究表明,己糖激酶hxk2基因的缺陷编辑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酿酒酵母对果糖的利用,同时缺陷株较野生型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这为后续以酿酒酵母为宿主生产D-阿洛酮糖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酒的非生物性混浊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剀  王霖 《酿酒科技》2004,(5):98-99
黄酒是我国的国粹,酒香浓郁,口味独特,营养丰富。黄酒的非生物性混浊主要包括热混浊、冷混浊、氧化混浊等,缘于黄酒中的不稳定性物质如蛋白质、多糖、多酚、单宁、铁、铜等由于温度变化、溶氧等引起。预防措施有:降低原料中蛋白质及多酚含量;使用适宜硬度的酿造用水、高质量的焦糖色素,合理使用麦曲和药曲;加强生产过程中储酒、过滤设备及成品酒储运管理;严格控制发酵及煎酒时间和温度;提高黄酒勾兑水平;采用啤酒等其他酒类处理新技术;添加澄清剂.加强黄酒的澄清速度和程度;防止氧化作用。(孙悟)  相似文献   

14.
红曲黄酒酿造用曲及传统酿造过程中酵母菌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红曲黄酒酿造用曲中酵母菌多样性以及传统酿造过程中酵母菌菌群结构变化,为我国传统红曲黄酒中酵母菌资源的利用和对传统酿酒的有效控制及现代化酿酒新工艺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福建各地区的红曲黄酒酿造用曲20份,从中分离纯化出300株酵母菌,通过ITS1-5.8S-ITS2的PCR-RFLP指纹图谱对酵母菌进行分型,从各个分型类群中随机选取代表菌株,利用26S rDNA基因D1/D2区域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并采用PCR-RFLP快速分型鉴定技术分析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酵母菌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从红曲黄酒酿造用酒曲中总共分离鉴定出12种类型酵母菌,其中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弗比恩毕赤酵母(Pichia fabianii)是酒曲中3种主要的酵母菌类型。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酵母菌群的跟踪分析共鉴定出4种酵母菌,即酿酒酵母、扣囊复膜孢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粘性红圆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在酿造前期扣囊复膜孢酵母是优势酵母菌,而在酿造的后期,酿酒酵母完全取代之成为优势菌。结论:红曲黄酒酿造用酒曲中的酵母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酵母菌菌群结构处于动态变化,最终酿酒酵母成为酿造体系的优势酵母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对传统东山老米酒的发酵特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2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酒曲中的酵母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老米酒中的风味物质,同时还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游离氨基酸种类。结果 分离得到的菌株有3株为酿酒酵母,1株为白色隐球菌;老米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陈酿中仅含0.6 mg/L;风味物质以醇、酯类为主,如苯乙醇、琥珀酸二乙酯,酯类随酒的陈化而逐渐增多;老米酒中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较高,导致酒中苦味氨基酸含量高于60%,同时氨基酸含量在陈化过程中逐渐下降。结论 东山老米酒的发酵以酵母发酵为主,发酵产生的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且随着老米酒的陈化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黄酒生产中以麦曲(或红曲)、酒药(小曲)为糖化剂,以酒母(有些为酒药)、干酵母为发酵剂。总结比较了淋饭酒母、速酿酒母、糖化酒母、干酵母等酒母的原料、生产工序、产品性能及各种酒母的应用,并提出了黄酒酒母的发展方向。(孙悟)  相似文献   

17.
张文文  翁佩芳  吴祖芳 《食品科学》2019,40(18):144-151
采用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o orientalis,Io)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混菌发酵杨梅酒,测定混合发酵的发酵周期,并对发酵产生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比Sc纯种发酵效率高,提前3?d完成主发酵。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方面,混菌发酵与Sc纯种发酵相似度高,但减少了Sc产生的辛酸及正癸酸这2?种不良气味,减少量分别达到0.020?mg/L和0.053?mg/L,也降低了Io产生的乙酸浓度;Io的参与使发酵液中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壬酸乙酯、3-壬烯酸乙酯等乙酯类和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2-苯乙酯等乙酸酯类含量分别提高了18.52%和57.34%,增加了杨梅酒的果香味。此外,混菌发酵还降低了Sc发酵产生的酵母味和癸酸乙酯等带来的涩味,给人以愉悦的滋味。  相似文献   

18.
机械化速酿酒母生产为机械化黄酒大罐发酵的优良发酵剂.速酿酒母质量的好坏,对机械化黄酒发酵和酒的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应选择优良酵母菌种;对酵母菌种进行逐级扩大培养;对浸米、投料、开耙发酵、速酿酒母的选择等重要工艺严格控制;从麦曲、熟地中选择性地培养的有益乳酸菌也被作为部分发酵剂、液化和糖化剂.(孙悟)  相似文献   

19.
毛青钟 《食品科学》2009,30(12):297-299
通过对善酿酒用不同的纯种酵母进行发酵,并以正交试验法对东风黄酒(干型黄酒)、水、纯种酵母的添加量和酵母菌种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纯种酵母发酵酿制善酿酒是可行的,大大缩短了发酵时间;以东风黄酒添加量为112.0%、加水量为25.0%、加纯种酵母量为10.73% 和酵母菌株为1# 最适宜酿制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机械化黄酒品质,就目前机械化黄酒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菌种、酸、曲、水、发酵期及沉淀物6个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