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4)
本文研究乌兰察布市旅游资源、交通、市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现状,从自驾车旅游对服务、设施、要素和产品等方面的需求特征出发,提出自驾游的空间布局、线路、要素配套等改进措施,为乌兰察布市特色自驾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0)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私家车拥有量提升,汽车租赁业不断发展。自驾游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出游方式,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选择,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自驾车营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驾游服务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联动。本文通过对辽宁省自驾车营地建设和发展历程研究,以望对未来营地建设空间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常熟市为例,提出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一元模式。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利用无序、低效,生产和生活空间发展面临瓶颈,人居环境改善的要求日益迫切,这些都对一元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现实的诉求。一元模式的核心是淡化农村。按照城区—卫星城—独立社区的结构安排市域居住空间;工业空间集中于省市级开发区,统筹安排市域物流空间;市域生态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和生态绿地,农业空间兼具生产、环境、旅游、社会保障功能。按照集散层面路网—服务层面路网两大类规划市域交通系统。最后提出了实施“区—街道—居委会”管理体制等一元模式的政策支撑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陕西汉中市为研究案例,通 过网络日志采集市域范围内的自驾游出行信 息,并采用数据挖掘方式对自驾游时空行为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来汉中市自驾游的出 游时间集中在4月和10月,平均逗留时间为2.098 天,日均访问节点个数为1.80个,以短途、短时 观光出游为主,具有长时维度的季相模式和 短时维度的周末模式;二、在区域自驾游空间 结构方面,形成游憩点轴—闭环模式,表现为 来汉中自驾游游客的客源地呈近域集中特征, 游客来自西安市方向的特征显著,自驾旅游流 线和路径以高等级道路为主骨架,来汉中市自 驾游以西汉高速和G108为主体交通廊道,辐 射周边国道和省道沿线;三、在内部自驾游空 间结构方面,形成城景放射—互动模式,汉中 市境内自驾游游客行为访问热点呈现高聚集 特征,以汉中市区、南郑县城和勉县县城周边 景区(点)为主,辐射带动围绕城市和景区近 邻集群区域;四、结合旅游时空行为的发生机 制,发现来汉中自驾旅游时空行为以时间规 限、交通指向、设施贴近、营销刺激四大机制 影响其形成和组织。  相似文献   

5.
杨春志  赵群毅 《规划师》2015,(12):53-58
海口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省会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国家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整体战略下角色突出、地位重要。研究从海口的独特性和中心地位出发,结合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探讨了新时期海口城市功能体系完善和空间结构调整的路径与重点。海口城市功能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和"最精最美省会城市"两个目标展开,并带动区域、市域和主城区三个层次的空间调整。区域层面的重点是协调海口与周边市县的关系,增强海口的中心地位,打造"省会经济圈";市域层面的重点是客观识别市域南北空间发展的差异性,分别加以引导,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主城区层面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5,(12)
海口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省会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国家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整体战略下角色突出、地位重要。研究从海口的独特性和中心地位出发,结合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探讨了新时期海口城市功能体系完善和空间结构调整的路径与重点。海口城市功能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和"最精最美省会城市"两个目标展开,并带动区域、市域和主城区三个层次的空间调整。区域层面的重点是协调海口与周边市县的关系,增强海口的中心地位,打造"省会经济圈";市域层面的重点是客观识别市域南北空间发展的差异性,分别加以引导,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主城区层面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衔接全球城市的总体发展愿景,打造具有全球魅力的旅游城市,成为“基于全球城市功能的枢纽型旅游城市”,是上海旅游未来发展的目标。总体来说,上海旅游资源丰富,数量纵多,市域旅游空间发展已初步形成“一圈四区三带一岛”的格局。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市未来旅游规划的空间应对措施,包括区域空间战略、市域空间战略,以及构建以“旅游休闲活动区”为抓手的市域旅游空间引导体系,以探索旅游空间引导体系的塑造,为实现旅游发展和城乡规划的一体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开始逐步推进"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工作。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正式全面展开。空间规划是政府加强空间管控、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构建市域层面空间管控体系,切实发挥空间规划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我国市域空间管控体系现状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定位、空间管控和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三个层面,建立基于"多规合一"工作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框架。再以山东省青岛市工作实践为例,从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远景发展战略传导、管控平台完善、基础评价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制定等方面进行实例阐述,探索在"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山旅游地域空间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朱力  郭城 《城市规划》2002,26(12):49-60
通过构建旅游地系统模型分析黄山旅游地域空间发展演变的历程 ,揭示黄山一级旅游地系统和次级旅游地系统在吸引物开发、旅游社区建设、通道建设和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发展建议 :通过构建和完善黄山市旅游空间发展结构来指导旅游开发和城镇体系建设 ;改变地域分割 ,条块分割的旅游管理模式 ,建立能够管理和引导整个市域旅游发展的协调机构  相似文献   

10.
钱锋  刘彬 《新建筑》2010,(4):6-11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奥运建筑的赛后旅游开发问题。借用景观社会的理论,讨论了消费模式的改变促使建筑学话语背景的变迁,这种变迁解释了奥运建筑旅游的发生及其对当代建筑学的意义;在建筑设计的操作层面上,研究了赛后旅游与规划设计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在设计之初就应预见性地做出应对策略,以求更好地融入城市旅游体系之中,为旅游开发,尤其是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更加灵活的空间;最后,在奥运建筑的公共关系层面讨论了赛后旅游运营的推广与维护,这些与建筑相关联的公关措施也是奥运建筑赛后旅游开发的起点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1.
张强 《规划师》2015,(1):107-112
研究以"多规融合"为基础,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的分析,从空间层面重点研究了"5个一体化"的规划编制模式;同时,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对市域基本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积累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5,(Z1)
研究以"多规融合"为基础,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的分析,从空间层面重点研究了"5个一体化"的规划编制模式;同时,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对市域基本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积累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间网络关联强度分析法对西咸同城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和空间格局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从职能分工和空间重组两个层面提出未来西咸同城化发展的空间应对策略:在职能分工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西咸中心城区高等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外围地区制造业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协同和优势互补;在空间上提出"极核强化、网络嵌入、廊道拓展"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发展模式,在西咸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对空间结构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4.
以地处闽南的漳州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为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关注漳州的生态脆弱区域,分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诸要素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要求、延续地域文脉及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构筑市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达到自然、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规划在整合市域现有及潜在的风景资源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确定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模式,注重区域的统筹协作及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在较为宏观的视角下构建市域生态网络,使设立的风景名胜区成为市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规划完善了各风景区之间的交通布局,将游憩体系与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对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构建模式、风景资源利用的侧重点和开发时序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智行  翟华鸣  赵彬 《规划师》2023,(2):101-10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一些处于区位劣势的边疆地区依托自然和风景旅游资源的优势,抓住时代机遇,发挥旅游度假功能,促进了全域空间发展的提质加速。文章以伊犁那拉提为例,从“全域—景区—镇区”的视角提出了景镇融合发展的模型,在全域层面通过多维度的生态评价体系展开生态环境评价,明确开发保护整体格局;在景区层面通过对人口构成、旅游行为、功能空间等的差异性分析形成景镇互动的旅游体系;在镇区层面通过塑造特色风貌做强旅游小镇,既能满足旅客对高品质设施的需求,又能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配套设施。通过这种旅游产业与当地居民生活同步发展的模式探索,以期为同类地区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9)
文章通过青海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存在问题分析,提出项目创新、挖掘产品线、完善配套设施、提供菜单式服务等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对策,以推动青海旅游市场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本文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考虑,在市域生态建设方面,抓住资源型城市特点,充分发挥市域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层次分明、高效有序的市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在城市环境方面,通过"漳泽湖南进、老顶山外拓",构建漳泽湖郊野公园和老顶山郊野公园,进而形成环抱中心城市、连接周边县城的大公园体系,并构建绿道系统。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进行研究探讨,针对落实规划的意图进行项目建设,使规划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丽家乡。  相似文献   

18.
从站城协同发展的视角,结合铁路站区三圈层模型和TOD理论,提出市域铁路车辆基地综合开发机会层面的价值分析框架和典型策略,进一步分析上海市域铁路车辆基地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开发定位的四方面因素,最后结合2个车辆基地进行综合开发策略分析并提出初步建议,以期构建功能混合、布局紧凑,以绿色出行为主导的车辆基地"特色活力区",推动市域铁路与上海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乡土文化丧失的困境和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需求,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学“背景、活动、建设”三位一体的理论,乡村人居活动展开,文章研究乡土聚居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相互耦合的途径和内在机制,通过对乡土文化特征价值的定量化评价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性的评估测定,建立二者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而,从乡村旅游空间规划、乡村旅游活动策划、乡村旅游开发建设3个层面提出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有机耦合的干预模式。创新性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模式,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政策为契机、依据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资本运营,从开发机制上保障乡村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收益,从而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使村民安于乡土、延续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生活方式、承载“山水乡愁”,实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功能复合的城市区域,将传统的规划设计从空间形态向开发建设全过程延伸,提出空间、生态、经济等创新控制要素,并以开发建设导则为载体,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和不同时序进行开发建设的控制,形成一套贯穿开发建设全过程的控制引导要素体系和"三级管理、三期控制、三维引导"的"3—3—3管控模式",作为开发建设的指引,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