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碳共渗淬火复合热处理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某纺织机配件厂生产的瑞士“苏尔寿”阔幅织布机上用的乙型片梭,每分钟来回穿梭达380次,飞行的线速度约35m/min,端面承受的冲击力达4500N左右。要求片梭热处理后,具有很强的强韧性,即“硬而不脆”,端面在冲击力作用下不发生塑性变形。另外还要求片按表层有很好的耐磨性,热处理前后“不平度”控制在±0.03mm范围内。原先该厂用38CrMoAI钢,经调质处理后机械加工成型,然后进行渗氛处理。在装机试用过程中发现,开口端面部分发生断裂,舌状端面部分发生开裂和塑性变形,即产生所谓“打毛”现象(见图1中照片上片按损坏实样,箭头所…  相似文献   

2.
奥氏体氮碳共渗层淬火时效与残余奥氏体分解的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奥氏体氟碳共渗后化合物层的淬火时效及残余奥氏体分解过程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碳钢氟碳共渗后经时效处理,使其表面硬度达到HV1200以上。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奥氏体淬火层在回火过程中的转变进行了观察,发现残余奥氏体的分解首先在奥氏体淬火层与化合物交界的界面上形核,残余奥氏体分解的核心很多,而核心的长大则很缓慢,分解产物十分细小,与常见的贝氏体形貌有很大差别,此外还观察到回火马氏体针叶增宽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氮碳共渗复合强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1前言氮碳共渗能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抗疲劳、抗咬合及抗擦伤等性能,而且处理时间短、温度低、变形小。氮碳共渗广泛用于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不锈钢、铸铁、粉末冶金等材料。然而,氮碳共渗渗层较薄,有效硬化层深度浅,不宜在重载条件下工作。氮碳共渗层或多或少存在含氮化合物层的疏松[‘j,对耐磨性和耐蚀性有一定影响。因此,氮碳共渗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近几年来,随着对产品质量及精度要求的提高,与氮碳共渗相结合的复合强化方法不断出现,并经过深入研究和生产实践,应用范围逐步扩大。2复合…  相似文献   

4.
5.
20钢奥氏体氮碳共渗后淬火态与时效态的化合物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0.2%碳钢经奥氏体氮碳共渗后在淬火和时效态下的化合物层。通过电子衍射花样与其模拟花样中超点阵斑点强度的比较,确定了淬火态化合物层为三种结构类型ε相中的ε-Fe(2-3)(N,C);时效态化合物层灰区中析出薄片状γ'-Fe4N相,它们之间常存在着180°旋转对称关系,本文提出了解释这一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拖拉机和汽车的后桥螺旋伞齿轮,一般是碳氮共渗或渗碳后缓冷,再重新加热上压床淬火。这样处理的齿轮,其内孔胀大和椭圆、平面翘曲的控制并不十分理想,同时二次加热虽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其齿面仍出现不同程度的脱碳现象,影响了产品质量。我们通过对东风140汽车和泰山—25拖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Q235钢奥氏体氮碳共渗后共渗层回火时组织、结构、表面硬度、硬度分布以及耐磨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奥氏体氮碳共渗层在回火后,化合物层的ε相析出γ相,奥氏体淬火层发生含氮马氏体的分解和残留奥氏体的转变,过渡层也析出了γ相,从而使共渗层的表面硬度和渗层中各层的硬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硬度分布得到改善,同时使渗层的耐磨性提高,得到了更为优越的渗层  相似文献   

8.
奥氏体氮碳共渗化合物层灰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无化合物层的奥氏体氮碳共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中碳钢进行了通氨滴酿奥氏体氮碳共渗试验。45钢在680℃和适当的氮势条件下共渗,可以获得无化合物,但奥氏体层下面存在细晶区的渗层组织,探讨了细晶区产生与发展的机理,测定了渗层经时效硬化前后的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试验的工艺共渗时间短,渗层质量优异,是很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表面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A3,45钢奥氏体气体氮碳共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如何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提高化合物层的厚度,同时对化合物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气氛中少量的碳能促进ε相的生成,有利于提高化合物层厚度;过量的碳会抑制ε相的生成,反而降低化合物层厚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时效工艺参数对低碳易切钢经奥氏体氮碳共渗快冷的渗层组织、显微硬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易切钢奥氏体氮碳共渗经人工时效后产生内侧化合物层沉淀硬化和奥氏体层相变的综合效应。该工艺是小零件进行表面强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蕾  吴光英 《热处理》2005,20(2):29-32
采用氨气加少量二氧化碳进行脉冲气体氮碳共渗,分析了在固定的共渗温度、时间和脉冲幅度下,不同的保压时间对4Cr5MoV1Si钢渗层的影响,以及渗后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共渗温度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随着保压时间的延长,化合物层(白亮层)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有效控制化合物层的厚度,满足材料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离子氮碳共渗中氮对化合物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氮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同时对化合物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气氛中低氮势不利于ε相的生成,且渗层的显微硬度较低;高氮势有利于ε相的生成,同时提高了渗层的显微硬度;当氮势超过60%后对化合物层厚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高渗层厚度及渗层性能,对45钢进行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渗氮复合处理。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和光学显微镜对渗层厚度、物相组成、截面与表面硬度、渗层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可使45钢获得比单一离子渗氮或离子氮碳共渗更快的渗速、更优的性能。相同的处理时间下,复合处理渗层厚度比单一离子渗氮或离子氮碳共渗大幅度增加,有效硬化层比单一离子渗氮增加约35μm,提高约1倍,同时渗层脆性显著降低。物相分析表明复合处理后化合物层中ε相和γ'相的相对含量发生了变化,即ε相增多,而γ′相减少。  相似文献   

16.
曲轴盐浴氮碳共渗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 WD615柴油机曲轴盐浴氮碳共渗工艺。结果表明:曲轴基体硬度和冷却方式对共渗层表面硬度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按时捞渣以净化盐浴可有效地防止疏松层过厚,同时可降低盐浴中CN-含量。  相似文献   

17.
5CrMnMo钢淬火加热保温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葛长路  孙岚 《金属热处理》1998,(11):14-15,31
研究了5CrMnMo钢在900℃下的加热淬火保温时间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淬火组织中针状马氏体减少,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地加,当保温时间超过35min后,淬火组织中单一板条马氏体和包围在板条马氏体周围的残留奥氏体薄膜组成。保温时间不超过90min,σb值下降。经520℃和540℃回火,αK值与KIC值在50min保温时出现明显峰值,适当的淬火保温时间是提高5CrMn  相似文献   

18.
18Cr2Ni4WA钢经1000℃×5h固体渗碳,空冷淬火后,60℃×12h等温处理,发现渗层过渡区中的残余奥氏体区域内有新的等温马氏体,呈规则的角状,不同于这种钢渗碳后常规淬火所得到的片状。  相似文献   

19.
对0.26C-1.72Si-1.56Mn钢进行了不同碳配分时间的淬火-配分(Q-P)处理,并研究了其组织,特别是二次淬火中奥氏体的分解转变。结果表明:Q-P处理后都形成了板条马氏体+二次淬火组织,且二次淬火组织中都存在孪晶马氏体;碳配分时间在10~300 s范围内,Q-P处理后残留奥氏体中的C含量均高于1.0wt%,残留奥氏体的含量不低于11%(体积分数),有利于钢韧性的改善;初次淬火后未转变奥氏体的形态和尺寸是影响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初次马氏体板条界膜状奥氏体容易形成残留奥氏体;相对于块状未转变奥氏体,条状未转变奥氏体容易形成二次淬火马氏体及片状残留奥氏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