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方案综合解决滨江洪涝、生态重建、人流疏散、遗产利用、文化展示等问题,使世博成为一块滨江的绿地、世博绿地和城市的绿地,满足会展期间和会展之后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京市751时尚设计广场和惠通时代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数据,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利用数据的空间化和图示化对后工业景观重构价值的公众感知进行研究,从六个感知维度探索公众感知因素与不同的后工业场地改造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遗存保留程度在影响公众感知中占主导地位,新增添的景观元素决定公众对改造场地的氛围的感知倾向;绿色植物的丰富与景观水质的提升是改变公众对后工业景观生态方面负面感知的关键因素;与工业遗存相结合的互动性、参与性设施的设计影响公众深层次的体验感知。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议,以期从公众视角为工业遗存的保护和改造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4.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 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 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 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 景观环境感知特征数据及感知自然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评分数 据,探索与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相关的公园绿地景观环 境影响要素。研究发现:1)场景内存在水体、植被物种丰富度 越高、视觉主体植被健康程度越高、场地的整洁程度越高、无 硬质铺地道路或道路类型为线性延伸路径,对人群的自然感知 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更有利;2)场景内有动物出现、人工修剪 痕迹更少会显著提升人群对自然的感知程度,但与人群的感知 复愈程度相关性不显著;3)场景内的土地裸露度会负向影响 公众在自然中的复愈感受,而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无显著影 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提出设计 优化建议:1)增加水体要素;2)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3)提高 场景整洁度,降低土地裸露度,同时也须避免对植被的过度修 剪;4)营造丰富生境,提高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其可观测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陕西不同气候区37所城市典型中小学校园绿地功能分区、绿地形态、树种应用、配置方式等植物生态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了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陕西城市中小学校园实际和师生生活学习特点,通过对植物生态效能实验,提出了校园绿地生态设计基本原则、方法要点、功能区划分和最优面积比例、绿地形态及不同气候区校园绿地植物配置方式,得出了校园绿地植物生态设计模式。论文研究丰富了中小学校园绿地生态设计方法理论体系,建构了绿地生态设计模式,以期为校园绿地设计从业人员和建设管理者提供理论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交通量的激增,高架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立体交通路径。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化城市道路空间为目的的高架通道的生态设计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对上海市高架通道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3种高架主导的空间类型:点状交汇型空间、线形延伸型空间和网状混合型空间。并提出7种针对性的设计模式,分别从生态、景观参与活动、空间优化、经济空间再生和文化视觉观赏等方面来提升高架通道的生态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7.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通过对山地型特大城市滨江特点和发展策略的分析研究,运用生态、人文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滨江地区整体规划策划和功能组织优化设计,突出对重要滨水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挖掘山城、江城特色,倡导城市滨江空间公共性和可达性,促进城市功能与社会、生态、文化、景观建设协调发展,探索构筑高品质人居环境、塑造国际山水都市形象并重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2017年黄浦江两岸岸线全线贯通前,东昌绿地及老白渡绿地已经历十余年的规划建设,大部分滨江绿带已更新开发。但由于前期管理及设计缺陷,沿江绿地被大量私有化经营空间及市政基础设施割裂,可达性与连续性较低。随着市民对滨江岸线诉求从单纯观赏到注重体验的转变,2017年东昌路到张家浜滨水空间再度重点开发,已从土地要素开发转为公共空间共享,从滨江绿地转为腹地与滨江的连通关系,从空间打造转为场所重构。在工程实践中,将滨江绿地作为共享空间,打破规划、市政、建筑与景观的专业壁垒,通过最少的改造改善滨江区域的环境质量,快速建立共识与可执行的措施,是滨水空间复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付飞  董靓 《中国园林》2012,28(9):57-61
当今城市河流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干扰影响加剧、河流景观匀质化等情况,呈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廊道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而对于廊道的三维空间特征综合性研究还未涉及.笔者尝试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河岸景观廊道二维断面空间表征进行模式化归纳,并提出不同模式下的河岸线状绿地匀质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策略考虑了模式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实践指导性;同时,在廊道纵深方向,利用廊道网络特征指数,进行河岸线状绿地匀质空间的网络空间结构定量分析;实现了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廊道三维特征辨识与优化,也为多尺度综合研究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功能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浦江沿岸地区分布着众多的绿地生态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廊道、城市发展主轴与城市客厅。文章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对公众游憩活动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得出了公共活动热点地区、市域关联度空间信息图。滨江沿岸地区公众活动极为活跃,公众活动的热点地区分布广泛,但在市域关联度方面,仅外滩、陆家嘴滨江段极高,其他滨江段普遍较低。基于公众问卷调查,采用游憩"成本—效率"分析法,计算公众前往一般公园绿地或黄浦江滨江的游憩效率,前者是后者的三倍。据此分析公众游憩选择权衡的各类情况,初步总结出滨江游憩活动市域关联度差异的内在机制。依据公众愿景,提出了促进黄浦江滨江整体市域关联度提升的五项要点"文化、生态、活力、特色、便捷"。提出以活力为结合点、内外兼修的滨江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水定绿"是缓解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绿地建设规模和品质的不断提升与有限水资源条件之间矛盾的生态智慧途径。梳理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62个地级市所属的16种生态本底及植被类型,提出了在种植设计中可参照的3类地带性城市绿地植物景观分区及类型,以及有效评估水源水量条件、运用场地设计策略影响水分条件分布和节水型灌溉措施的设计策略;从供需水量平衡计算、汇水单元划分与绿地空间布局、节水需求下的植物群落设计模式3个环节探讨了以水定绿的基本设计方法;并以西北某城镇绿地生态设计实践为案例,论述了以水定绿的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2.
魏方  徐静  樊懋  蒋思嘉 《风景园林》2023,30(6):27-34
【目的】在可持续更新背景下,腾退的工业用地在城市绿地及公共空间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后工业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原工业用地中的工业遗存与设计置入的新要素,其构成组合与布局方式对景观视觉质量和公众感知均有重要影响。其中连贯性和易读性作为景观偏好的重要感知维度,表现为物质空间中后工业景观要素的和谐程度、可识别性与视觉引导性。建立连贯性、易读性与公众感知的关联,对评判后工业景观是否可持续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21个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改造场景,进行眼动实验与问卷调查,基于连贯性与易读性感知的调研结果进行场景的聚类分析,进而明确不同景观要素、视觉关注与感知偏好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结果】结果表明,植物主导型、遗存主导型和活动空间主导型3类场景对公众的连贯性和易读性感知作用具有差异性;整体来说,对标志性工业遗存构筑物的注视兴趣与易读性感知正相关,与连贯性感知呈负相关,而对铺装的首次注视时间与易读性正相关;针对植物主导型的场景,公众对自然要素的首次注视时间与易读性呈负相关,对新置设施的首次注视时间和连贯性呈正相关;在遗存主导型景观中,对自然要素的注视持续时间与易读性呈正相关,而对水体的注视状态会对连贯性感知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活动空间主导型的场景中,对工业标志物的视觉关注对易读性感知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结论】基于视觉关注建立其与连贯性和易读性感知的关联方式,研究后工业场景中新旧要素对公众感知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如何可持续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后工业景观空间布局、合理保护工业历史风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更新的深入,城市用地布局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大幅提高,对高品质生态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城郊工矿企业周边的防护绿地、郊野绿地随着人们生活圈的扩大,也渐渐被打造为风景宜人的生态公园.本文从生态、景观以及人文多方面出发,探索有污染隐患的工矿企业周边生态绿地景观的设计方法,为污染地再利...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韦新宇 《规划师》2022,(S1):94-98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深挖公园景观生态内在和外在价值,构建稳定、协调、可持续的公园景观,对缓解城市过度建设带来的人居环境、生态、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凸显人、城市、自然“人—城—园”和谐关系,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分析生态与景观的共同特征,探索生态元素与景观功能、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的内在联动关系,提出“景观特征—景观功能—空间格局”的景观生态设计策略,构建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共融的空间格局。同时,以广西独秀峰公园为例,通过打造“独秀峰—秀湖”山水生态基底,制定针对各类景观的生态设计策略和措施,实施“两核六大生态”项目,进一步促进公园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产生,以期为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公园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绿地道路的绿化覆盖率,优化城市园林绿地道路规划中植物景观布局效果,本文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地道路类型与周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遵循树种选择原则选择景观植物树种、设计纯林型绿地道路林带与混交型绿地道路林带的植物景观布局配置结构以及从横向空间景观布局与纵向空间景观布局两个维度对绿地道路植物空间景观布局进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所提方法,绿地道路的绿化覆盖率均达到36%以上,优于传统设计方法,符合创城市园林系列绿化覆盖率标准指标要求,布局设计效果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7.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波  贺萌  彭琳  曾星月 《中国园林》2023,39(7):35-39
生态网络构建是应对城市生境破碎化的重要途径,其中,研究尺度范围、目标物种(或类群)特性及相应阻力面的设置是影响其合理性的关键因素。以2种林鸟为焦点物种,重点探讨了山地城市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和典型结构特征,以及保护物种生态网络的伞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鸟类迁移能力的中观尺度生态网络构建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也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对于林鸟迁移扩散而言,规模较大的源地斑块和生境质量较好的小型源地斑块都很重要,而沿江山体绿地可能是林鸟迁徙的重要踏脚石;3)以保护物种作为焦点物种的生态网络对于常见种具有伞护作用,但从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角度考虑,针对常见种构建互补型生态网络也很重要。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结合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夹点”识别结果对山地城市生态网络进行优化完善,包括对滨江绿地、山体崖线、冲沟和次级河流等典型景观空间宽度和连续性进行修复,对关键节点型小规模绿地空间的保护和生境质量提升,以及复合型生态网络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内及周边村民生活生产区共57处土壤进行实测与问卷调查,运用IPA分析方法,从村民景观生态感知角度出发,探讨村民对周边垃圾填埋场实际景观生态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村民景观生态感知的重要因素,得出景观生态满意度模型。对影响景观生态感知因素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测量,同时生成IPA表现值与期望值,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土壤实验结论,运用景观生态恢复技术,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生态恢复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滨江景观建设力度加大,营造特色化的滨江景观空间成了全新的课题。以上海滨江贯通工程黄浦段为例,介绍了营造滨江景观的手法,包括构建以基调树种为主的生态群落、引入特色专类园、因地制宜进行现场二次设计、新的种植布局方式等,强调了植物软景在景观营造中的重要性。希望能给类似项目的设计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