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雷达抗干扰评估问题的分析,建立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的基本模型。基于该模型,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建立抗干扰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雷达抗干扰效能综合评估方法。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估雷达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雷达组网系统抗干扰能力难以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的问题,基于复合压制干扰模式的机理分析,构建了组网系统抗压制干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仿真模拟法和灰色关联度评判法,对组网系统抗复合压制干扰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研究。对四种组网方案在复合压制干扰模式下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和评估,仿真结果验证了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的可行性,表明雷达组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雷达部署方式及数据融合规则密切相关,这与实际抗干扰试验的结论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雷达组网系统抗干扰能力难以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的问题,基于复合压制干扰模式的机理分析,构建了组网系统抗压制干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仿真模拟法和灰色关联度评判法,对组网系统抗复合压制干扰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研究.对四种组网方案在复合压制干扰模式下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和评估,仿真结果验证了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的可行性,表明雷达组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雷达部署方式及数据融合规则密切相关,这与实际抗干扰试验的结论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4.
王冲  张永顺  郑海 《现代雷达》2007,29(6):23-24,35
雷达抗干扰评估试验是武器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客观评价和检验武器系统抗干扰能力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对雷达抗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始终是一个不确定的技术难题。分析了目前雷达抗干扰评估的准则和方法,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根据靶场的特定试验环境,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抗干扰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战争对雷达抗干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客观检验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已成为雷达研制方和雷达使用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急需利用有效手段分析和评估雷达的实际抗干扰性能。复杂电磁环境下噪声压制干扰直接影响机载警戒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能力。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警戒雷达受到压制性干扰的特性,分析了压制性干扰对警戒雷达发现概率和探测距离两个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同时,通过飞行试验验证了机载警戒雷达抗压制干扰探测性能,并给出了试飞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
雷达抗干扰评估试验是武器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客观评价和检验武器系统抗干扰能力的主要手段。分析了目前雷达抗干扰评估的准则和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靶场的特定试验环境,提出了一种新的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准则—干噪比准则,并给出了具体的定义。提出了试验测量的初步方案并对试验中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新的评估准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在不同体制的雷达抗干扰评估试验中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复杂干扰环境下更好的发挥雷达的作战效能,需要对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评估。围绕实现雷达抗干扰能力的计算机辅助评估,针对噪声压制式干扰下雷达抗干扰性能的评估问题,文章首先建立了抗干扰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而后给出了计算机辅助评估流程和相关数据的处理方法,最后给出了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组网雷达无干扰条件下的预警时间模型出发,分析了雷达组网融合发现概率模型和抗干扰能力度量模型,建立了电子干扰条件下的预警时间模型,给出了目标发现时间具体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仿真证明该计算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雷达抗干扰技术与措施的归纳总结,改进了雷达综合抗干扰能力度量模型,用于描述雷达的固有抗干扰能力.通过对干扰环境的分析,定义了雷达综合抗干扰能力质量因数,用于描述干扰环境下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模型的建立为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与仿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防空兵火控雷达面临的主要干扰及其所采取的主要抗干扰措施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防空兵火控雷达综合抗干扰能力评估模型,并对防空兵火控雷达综合抗干扰能力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用于视频监控的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特定声定位实时系统。本系统利用广义互相关算法(GCC)估计声音到达2个传声器的时间差(TDoA),以此计算声源的方向角。本系统具有特定声检测功能,只有特定声出现时才输出定位结果,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实时地对枪声进行定位,当枪声在±30°范围的时候,室内测试的定位误差在±3°以内;室外测试定位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2.
在星载激光测距仪的研制过程中,如何通过地面检测方法对 测距仪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根据脉冲式激光测 距仪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套基于光电延时法的高精度动态测试系统,并对影响系 统精度的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最终实现了对激光测距仪测距精度的测量。与传 统的测试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模拟距离动态范围大、精度高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测试系 统的模拟距离范围可达15 m~30 km,模拟精度优于0.15 m。由于操作简易且实用性强,该系统可以满足 目前各种激光测距仪的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13.
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OTA(over-the-air)测试是评估天线系统辐射性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设备在研发、生产阶段必经的步骤之一。随着5G移动通信系统的到来,毫米波等新特性的引入,为传统MIMO OTA测试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使得OTA测试成为5G毫米波终端唯一可行的测试解决方案。首先论述了5G OTA测试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了4G移动通信系统OTA测试方法在5G OTA性能测试中的适用性,并探究了如何将低频测试方法扩展到毫米波终端测试。然后总结了3GPP对于MIMO OTA测试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简单扇形排列的多探头吸波暗室(simple-sectored multi-probe anechoic chamber,SS-MPAC)的系统模型、测试原理以及性能评价指标等,并验证了SS-MPAC配置中利用更少的探头仍可以获得合理的测试精度。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激光光斑中心检测是光学测量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在光学测量系统、光路自动准直系统、激光通信目标跟踪中。为了提高光斑中心及半径的检测精度和抗干扰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弧的激光光斑中心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圆的对称性排除了受干扰边缘,然后选取对称性好的弧线作为最优弧,最后以最优弧的数据作为拟合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圆的中心及半径,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该算法对于中心和半径的定位精度高、计算速度快,并有效地提高了中心检测的抗干扰性,适用于在线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15.
利用DSP模拟雷达杂波信号进行雷达性能测试和抗干扰性能测试,是雷达电子对抗训练的重要手段。文中从雷达杂波的分布特性出发,分析了低分辨率雷达地物杂波的幅度概率密度统计特性和功率谱特性。并根据分布特性建立了低分辨率雷达杂波模拟算法模型,以ADSP-BF533为核心,进行相应的软件设计,实现了一种雷达杂波实时模拟系统,能够满足一般动目标检测、动目标显示体制雷达的性能测试和抗干扰训练。  相似文献   

16.
面对软件高度集成的现代雷达系统,以装备试验学和软件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对雷达系统软件战术指标测试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基于系统功能的软件测试方法,用软件测试角度,从雷达系统专业背景考虑,对战术指标进行考核验证,以期通过软件测试发现系统缺陷而不仅仅是软件缺陷。依据相关装备试验原理和软件测试原理,将装备软件测试与装备专业理论相结合,确定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等价类划分准则和集合元素选取准则。提出测试策略和测试方法说明。实现从雷达系统专业领域知识对雷达系统软件战术指标进行考核验证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爆炸场测试现场的恶劣环境,为了提高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CPLD与AT8515单片机的低功耗冲击波超压测试系统,结合测试过程中压力信号的采集、存储这一问题,详细的阐述了压力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试验表明:该测试系统具有抗干扰、抗高冲击、高可靠性、微功耗等优点,适用于恶劣环境下数据的存储测试。  相似文献   

18.
差分信号相对于单端信号来说,因其所具备的抗干扰能力强、能有效抑制电磁干扰、时序定位准确等优点,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如何精确测量差分信号、对其进行有效评估也因此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差分信号的几种主要测量方法,并着重研究了由集成运放外加反馈网络所构成的减法运算电路来进行差分信号测量的方法,从而在测试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更为经济实用地评估差分信号。  相似文献   

19.
"光纤式航空发动机叶片边角振动测量系统"用于将航空发动机多达44路的测试信号通过光纤传输.该系统具有非接触、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和信号质量好等优点,很好地解决了发动机参数测试问题.介绍了系统的测试原理,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及最终获得的研究成果等.  相似文献   

20.
地铁计算机联锁软件是一个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的系统软件,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采取一系列方法来满足用户的需求。重点介绍了在计算机联锁系统中如何实现软件抗干扰的方法,并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些方法都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并被证明是用软件抗干扰的有效方法,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扰对系统工作的影响,确保系统软件及时发现因干扰导致的程序出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