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建材》2017,(12):38-40
利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构建模型,选取经济生态位、社会生态位、环境生态位三大类独立的评价指标共20个单项指标,对珠三角地区9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深圳市最高,广东省江门市最低,总体上符合从区域中心到外围递减的趋势。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生态位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的背景下,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 的热点。如何准确测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合 理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是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关 键课题。论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 一步优化数据来源,采用2019年徐州市的房产 网站和高德地图开放平台数据,构建以居住与 环境、交通与通信、教育与文化、生活与休闲、 医疗与健康为准则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并对徐州市主城区进行综合评价。研 究发现:徐州市主城区人居环境呈中间高、四周 低的空间格局,形成明显的高质量与低质量集聚 区;高质量集聚区包括老城中心、新城中心、铜 山副中心、云龙副中心、响山社区;低质量集聚 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可分为老旧小区、安置 房小区、工业区配套小区、新开发居住区四种类型;高质量集聚区仍存在居住与环境质量低的短板,是规划提升的主要方向;低质量集聚区的规 划提升路径主要包括完善休闲、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公共与生活服务设施。论文创新评价了 徐州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促进人居环境评价精细化发展,丰富了中国现有城市对人居环境质 量的评估维度和评判方式,能够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一定理论引导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熵模糊物元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娜  艾南山  周波 《建筑科学》2007,23(12):45-51
本文在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氏贴近度的概念,应用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实例研究中,将评价城市各待评年度的人居环境质量作为物元的事物,以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通过计算与标准模糊物元之间的欧氏贴近度值,实现待评样本年度人居环境质量状况的识别与排序,与其它评价方法相比较,其计算简单、方便,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对社会经 济发展产生正效应,对居民体验与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相关 研究现状,利用熵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对辽 宁省14市20 08—2017年的城市宜居性进行 评价,得出以下结果。一、时间变化。辽宁省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于2011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8.82和 8.48,阶段性特征显著。二、空间分布。辽宁 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空间差异显著,具体 表现为以沈阳、大连为主的优质人居环境区 和以朝阳、阜新与丹东为代表的欠发达人居 环境区,具有较强的西北—东南方向性特征 以及非均衡变动特征。三、系统分异。辽宁 省城市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变化差异较大,社 会系统变化幅度最大,其他系统较小;人口 系统和居住系统得分较低,其他系统得分较 高。四、影响因素。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 居度影响最大的系统依次是支撑系统和社会 系统。支撑系统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系统中,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协调发展度模型,运用SPSS19.0软件,对2006—2012年间枣庄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2年枣庄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得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由极度失调、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型,转化为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优质协调、城市人居环境滞后型。同时,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枣庄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步伐。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
从失配的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将生态学的健康距离模型引入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为人居环境科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意义。以中国十大城市群的10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健康距离模型以及ArcGIS软件对2013—2017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是失配程度的上升并非等比例增长;城市群人居环境失配度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更应注重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我国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相比起社会经济环境,更应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提高。为缩小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应加大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群合作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人居环境是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个复杂的概念。本文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人居环境质量主客观评价结合模型,以南京市区为例,对人居环境的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足度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一些可供决策者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徐霜  何艳芬 《建筑与文化》2023,(10):123-125
文章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选取16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划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四个质量评价子系统,利用熵权TOPSIS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Arc GIS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存在空间不均衡现象。(2)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与经济质量水平相关。(3)辽中南城市群的人文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在构建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全省17个地级城市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将城市划分为4个类型,并作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分值偏低,且各城市的人居环境差距较大,合肥城市人居环境得分最高,排名前4位的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与其后诸城市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人 居环境质量发生变化,探究不同时期人居环 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子对推 动区域和谐发展、缩短区域发展差距以及 推动人居环境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 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分析2000—2019年 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使用曼-肯德尔法 突变检验区域人居环境质量突变时间点, 采用局部高/低聚类探究区域人居环境质 量冷热点区,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 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时间变化: 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整体 上提高了26.18%,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差异波 动明显,整体下降了35.66%;二、突变检测: 2009年为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 质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节点;三、空间变化: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分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阶梯”式空间分布结构,人 居环境质量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四、障碍因子: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 量障碍因子逐渐由文化性障碍转变为社会性障碍,障碍主要阻力为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的能值指标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反思人居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运用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重庆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王澜凯  朱猛 《室内设计》2013,28(2):20-24
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城市综 合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探 讨库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 的问题。选取三峡库区重庆段8个区县 2004-2011年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数 据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人居环 境和经济发展指数,确定协调程度;再 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出库区人居环境与 经济协调发展的四种类型,并分析四种 类型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 后续人居环境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徽建筑》2022,(1):20-22
通过对温州市人居环境进行纵向(选取浙江省各个地级市2020年数据)和横向(选取温州市辖区、瑞安市、乐清市、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2020年数据)分析,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各项指标综合指数,针对计算结果找出影响温州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以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得出以下结论:综合评价得出,浙江省各市人居环境差异较大,温州市在浙江省各地级市中排名第三,但与前两名差距较大;各县(市)、区评价得出,指标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其次是人民生活和设施建设,权重最小的是社会保障,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规划领域中较为成熟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为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在提炼生态城市规划和灾害威胁下建设用地规划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长春为例,从多层筛选的视角探索基于敏感性和适宜度分析的海绵型场地选址研究方法。以TOPMODEL模型为核心进行水文敏感性的指数化计算,划定水文敏感区和水文低敏感区;通过综述国内外雨洪管理体系内涵与目标的发展历程,选定人口密度、空间整合度和城市蓝绿系统3个适宜度评价影响因子,并基于GIS的多因子加权分析法进行海绵型场地适宜度评价,将建设区域分为最适宜、较适宜等5类用地;最后将敏感性与适宜度分析进行叠加,选取具有最高敏感性和最高、较高适宜度的区域为海绵型场地选址区。以安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价值提升为目标构建可视化的海绵型场地选址研究方法,为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层面的实现提供了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罗章峰 《住宅产业》2023,(10):13-1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即人居环境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些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城市出现很多的城市问题,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为了解决问题,经大量探索研究,得到最普遍的方法是建立人居环境相关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人居环境的建设方法。本文探讨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方法,并以上海市江湾镇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社区居民对江湾镇社区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一定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钱知晗  王洪波 《山西建筑》2007,33(36):44-45
阐述了百步亭社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意义,从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三方面对百步亭社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探索出创建适宜的人居环境的思路和方法,以完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打造出一个个有地方特色的适宜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GIS及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流域的水系、地形地貌、城镇斑块等进行叠加分析,归纳了3种基本城镇类型:川道型、塬面型和黄土阶地平原型,并且完成了泾河流域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研究,探明了川道城镇、塬面城镇与地形地貌、水系的内在联系和城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模型,确定了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并分析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针对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及生态空间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顺应未来的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需求,采用大分散、小聚集的基本模式,提出泾河流域城镇空间体系——"五区、九水系廊道、四板块"的主体结构,以解决泾河流域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为区域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城镇科学有序的发展,为在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下调整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全流域整体化解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具有人地矛盾突出、资源配置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难点地区。以西藏昌都为例,基于人居环境系统与韧性理论,建立“自然—产业—社会—居住—支撑”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解析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机制,并提出不同要素驱动下各类村庄的系统韧性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昌都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普遍呈现低韧性水平,韧性高值区与高耦合协调区均集中于城区周边与河谷地带,总体呈现“点群式”分布特征;(2)居住条件与产业发展是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针对“失调衰退型、转型提升型、协调发展型”村庄特征提出单系统驱动提升与多系统协调优化策略,为山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为例,通过对乡村"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内涵的解析,从产业发展、乡村社会组织两方面综合评价"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并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构建全流程问题解析框架。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产业内卷化通过人地空间关系错位分离形成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效应;其次,乡村社会原子化在多主体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愿景,以及物质空间建设与社会组织网络构建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产生差序分异影响;同时,"内卷化"、"原子化"影响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普适性的主体不清、过程低效、结果相左的错位选择悖论。  相似文献   

20.
选取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询,以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人居环境系统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历史街区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该街区人居环境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建议,对旧城区改造工作的持续进行和构建科学的现代人居环境体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