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泡沫浸渍法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通过对泡沫浸渍法非织造布产品的拉伸断裂强度、刚柔性测定来分析研究泡沫浸渍法非织造布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水泥包装用非织造布成型中的高分子化学交联反应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影响非织造布性能的反应条件依次为:反应温度,粘合剂浓度,交联剂含量及催化剂含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泡沫浸渍法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通过对泡沫浸渍法非织造布产品的拉伸断裂强度、刚柔性测定来分析研究泡沫浸渍法非织造布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探讨了影响浸渍法非织造布浸胶量的因素,通过试验找出了最佳控制工艺。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具有过滤和吸附性能最优的聚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布添加一定规格的活性炭材料,经纤维自身的热熔融粘合,不采用任何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化学物质及粘合剂,制成具有过滤油雾、防毒、透气性、吸附性好的过滤新料材,经一定的后加工和压纹处理,可制成低焦油香烟过滤嘴和防毒用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热风法非织造布的发展情况,论述了热风法非织造布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优势,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比说明了热风布在柔软性、回弹性以及渗透性上比热轧布更适合于作卫生覆面材料。  相似文献   

7.
8.
对6种不同面密度的纺粘法非织造布的拉伸强力、顶破强力、悬垂性、保暖性、透气性、耐磨性、折痕回复性和透水性进行测试,探讨了作为服装材料使用的纺粘法非织造布的性能要求。结果表明,聚酯纺粘非织造布具有优良的弹性和回复性,挺括,不起皱,保形性好,抗拉强力和撕裂强力等指标较高,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纺粘法非织造布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并根据国内纺粘法非织造布发展现状与市场需求,提出了应采取的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真丝水刺法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对该材料的主要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表明,真丝水刺法非织造布力学性能和抗弯性能随面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孔隙直径及与之相关的透气性、吸水率都随面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热风非织造布常用的双组分热熔纤维的种类、形态结构和粘合原理。通过材料吸水性能的测定,分析了不同面密度热风材料的吸水量差异,并探讨了作为个人卫生护理用品的热风非织造布面层和导流层所起到的传递液体和阻隔液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纤维电热再生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降低活性炭纤维(ACF)的使用成本,促进其推广应用,提出了一种新的再生方法。以甲醛为吸附质,采用动态吸附法和电热脱附,研究了ACF的吸附及电热再生性能,着重分析了电热再生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ACF对甲醛的饱和吸附量达299.5 mg/g;脱附时间为5 min,再生效率达91.3%;且ACF损耗很小。本方法再生时间短,效率高,吸附剂损失少,操作简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再生方法。  相似文献   

13.
酶法生产海藻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藻糖是一种安全的非还原性二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保湿性,抗冻抗干燥性,热酸稳定性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对生物大分子有着非特异性的保护作用,因此在医学、农业、化妆品、食品等行业应用潜力巨大.自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相继开展了海藻糖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该糖现已成为国际上最近开发的主要低聚糖之一.本文介绍了海藻糖的生产背景、功能和机理、研究意义和酶合成的生产方法,着重讨论了透性化细胞技术生产海藻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意义,列举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例,并指出在多种发酵生产海藻糖的技术中,利用基因工程大幅度提高酶活,将透性细胞固定,连续化生产海藻糖成为未来生产的趋势,特别是利用海藻糖合酶一步法转化麦芽糖为海藻糖最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芳纶水刺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芳纶1313、芳纶1414和阻燃粘胶纤维为原料开发了性能优良的耐高温芳纶非织造布F60,介绍了芳纶水刺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先针刺后热轧的非织造技术将木棉与ES纤维的混合纤维加工成具有一定稳定结构的薄型木棉非织造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木棉的体积分数为70%时,木棉非织造材料的横向强力达到最大值;热水浸泡对木棉非织造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影响不大;木棉非织造材料在经受400次摩擦后,其质量损失量随着木棉配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加;随着木棉配比的增大,木棉非织造材料的均匀性变差。  相似文献   

16.
覃小红  赵从涛 《国际纺织导报》2009,37(12):44-44,46-48
用静电纺的方法制得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在250℃对PAN纳米纤维毡进行预氧化,然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炭化得到碳纳米纤维。利用X光衍射和拉曼光谱分析碳纳米纤维的内部结构,用四探针法测碳纳米纤维毡的导电率。研究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提高,微晶尺寸(Lc)和石墨摩尔分数(La)逐渐增大,碳纳米纤维毡的导电性也逐渐增大。石墨摩尔分数(La)与电导率呈很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Yue Shen 《纺织学会志》2013,104(9):1144-1149
Intend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oduction parameters on sound absorp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iber felts, viscose-based activated carbon fiber felts acquired from different production parameters were prepared and taken to test the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in normal incidence by means of transfer function method, within an acoustic range of 250–6300 Hz in the impedance tube. Analysis was made to find the influence of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carbonization rate, activation temperature, and activation time on sound absorption properties.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at medium–low frequencies strikingly climbed with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while fluctuating at high frequencies. Other production parameters remaining constant,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increased at medium–low frequencies with the rising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extended activation time, while subsequently decreased with the rising carbonization rate and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decreased at high frequencies with the rising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carbonization rate, while increased but later decreased with the rising activation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d again with the added time in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18.
采用传统的水洗—干燥循环试验方法来模拟服用过程,研究水刺非织造布水洗后的形态变化,包括水洗次数对收缩率、手感和外观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多次水洗后水刺非织造布形态可以达到稳定;超细纤维水刺非织造布在水洗过程中纤维会进一步分纤,手感和性能更佳;以短纤维为原料的水刺非织造布水洗后会出现严重的起毛起球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聚酯纺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对产品均匀性的影响,探讨了几种消除静电的方法。实验表明,侧吹风加湿、车间湿度调节和导电铜棒引入等是几种消除静电的有效方法。当风湿维持在85 g/L左右时,车间相对湿度达到98%以上时,静电消除效果比较明显,纤网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PE/PP双组分纺粘法非织造布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双组分复合纤维纺粘法非织造布,并对在同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相同面密度的双组分PE/PP与单组分PP纺粘法非织造布试样进行了各类性能测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双组分PE/PP纺粘法非织造布在断裂强度、柔软性、拒水性、透气性等性能上均优于单组分PP纺粘法非织造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