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亚段发育9期特征明显的三角洲进积单元,古地貌对三角洲进积单元的控制作用明显。利用东营凹陷丰富的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用适用于该区的定量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滨线轨迹法,来重建研究区9期三角洲进积单元的古地貌特征,并揭示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营三角洲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整体呈现南缓北陡、斜坡向西迁移的特征。沉积体的分布范围和沉积样式与古地貌特征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三角洲沉积主要沿着东部和东南部凸起逐渐向湖盆推进,受物源供给能力和古地貌特征的影响,三角洲朵体沿斜坡向西延伸;深洼区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在坡度较大的斜坡前端沉积物易发生失稳而形成浊积砂体。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基础上,采用去压实和古水深校正方法对渤海X油田沙二段沉积后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划分出沟谷、凹陷、斜坡和凸起等4种地貌单元,并对地貌单元控制下的储层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沟谷、凹陷单元砂体厚度大,泥质成分少,压实、胶结作用弱,溶蚀作用强,储层物性好。凸起单元砂体厚度小,泥质成分多,压实、胶结作用强,溶蚀作用弱,储层物性差。斜坡单元砂体厚度较大,迎主河道方向,水动力较强,泥质成分较少,储层物性较好;而背对主河道方向,受凸起遮挡,水动力较弱,泥质成分较多,储层物性较差。生产动态数据表明,沟谷、凹陷单元钻井产能高,凸起单元钻井产能低,斜坡单元迎主河道方向钻井产能较高,背对主河道方向钻井产能较低。此外,综合考虑砂岩厚度、古水深和比采指数等因素,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3个。  相似文献   

3.
古地貌是控制滩坝沉积的重要因素,决定了滩坝发育的规模与特征。运用印模法与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真厚度校正、压实恢复、潜山剥蚀区确定和古水深恢复5个步骤,恢复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层序2低位体系域主要滩坝砂体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据此分析研究区古地貌对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古地貌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西部为斜坡带,东部为洼陷带,斜坡带中部为古隆起区。根据古地貌特征将曙北地区分为沿岸带、潜山带、北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和洼陷带5个地貌单元,滩坝砂体主要分布在沿岸带与古隆起周围。古地貌控制了湖盆水体的范围与相对深度、水动力的强弱分带、滩坝沉积的地形坡度、物源的搬运通道与卸载场所等滩坝沉积的影响因素,进而控制滩坝砂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测井及录井资料,恢复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构造-古地貌特征,分析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沙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可划分为8个构造-古地貌单元,包括东部断坡带、东北斜坡带、北部斜坡带、西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中央凸起带、北部洼陷带和南部洼陷带,西部和南部斜坡带存在明显沟谷.受构造-古地貌控制,沙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的东部发育扇三角洲,西部和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体发育部位明显受次洼的控制.受东部断坡控制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受西部和南部缓坡及沟谷控制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特别是受西部缓坡控制在北部洼陷发育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图7参17  相似文献   

5.
张立强 《断块油气田》2011,18(4):429-432
应用古地貌及沟谷展布特征、重矿物组合、岩屑类型及分布、地震反射结构、砂体展布等多种方法,对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下白垩统腾格尔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体系进行了研究.古地貌恢复与沟谷展布特征为判断沉积盆地的古物源体系提供了借鉴作用.锡林好来地区所在的盆地缓坡带分为斜坡带和断阶带2个单元,断阶带发育与盆地长抽方向平行的沟谷,南...  相似文献   

6.
断陷湖盆滩坝储层研究程度低、控制因素不清、勘探难度大.在东营凹陷东部南坡地区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层厚度计算、剥蚀量恢复和压实校正,定性定量地对沙四段纯化镇下段各沉积时期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古地貌具有北面环洼、南部傍山、东部山梁、草桥断陷的特点,这种古地貌造成了湖盆内部总体饥饿沉积,为碳酸盐岩滩坝的形成提供了古地貌条件.碳酸盐岩滩坝主要分布在物源供给不足的水下隆起区和斜坡区,以陈官庄台地和通古3潜山、王家岗走滑构造带区域为主;砂岩滩坝主要分布在王家岗走滑构造带以东的八面河地区、通古3潜山以南的草桥地区、西北部史14地区.古地貌与物源供给耦合,对不同类型的滩坝及其他沉积体起到控制作用.依据提出的微型古地貌概念,将研究区古地貌划分为正向单元、负向单元和斜坡单元3大类,包括高点、古梁、断鼻、向斜、沟槽、断洼、缓斜、阶地、陡斜等9种微型古地貌,分析了其对不同类型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姬塬前侏罗纪侵蚀古地貌对油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姬塬地区延安组的沉积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前侏罗纪古地貌,延10段为河流沉积环境,延9至延8段为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环境,沉积演化过程中同样性质的古地貌单元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不同,形成不同的沉积组合方式,从而影响了油藏的形成和分布。通过古地貌对延安组下部油藏影响的研究,结合已探明油气的空间分布、上覆地层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确定了姬塬东斜坡地区的斜坡区-河流相成藏模式和河谷-三角洲前缘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湖凹陷是我国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已有很多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是潮坪沉积为主的海—陆过渡体系,其物源主要来自西部和北部凸起区。然而关于砂体从物源区到汇聚区的“源—渠—汇”过程目前研究较为缺乏,并且对“源—渠—汇”体系发育的制约因素探讨不够深入。该文以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湖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开展高精度古地貌恢复,并在古地貌基础上对古水系、古坡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古地貌控制了沉积汇聚区的位置,古水系约束了输砂通道的分布,古坡折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空间配置;“古地貌—古水系—古坡折”3个因素联合约束了砂体从物源区通过河流输运在汇聚区沉积的全过程,进而控制着整个保俶斜坡带沉积体系的展布。   相似文献   

9.
利用钻井与测井资料,运用印模法对镇原油田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在分析油藏分布与古地貌 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古地貌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镇原油田侏罗系油成藏的主要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镇原油田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支河谷、高地、斜坡和河间丘等5 种古地貌单元。镇原油 田侏罗系油藏受古地貌控制,主要分布于古地貌侵蚀高地周缘、斜坡前缘及坡嘴地带。古地貌控制油成藏 的有利条件有:下切河谷内的厚层砂体是油运移的良好通道,河间丘和坡嘴是油优先聚集的部位,差异压 实形成的低幅度构造是油运移的最终指向。镇原油田侏罗系油成藏模式有坡嘴式、河间丘式和古高地式 等3 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中凹陷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砂体表现为“物源-坡折带-湖平面”控制的富砂模式;物源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其次为辽西凸起,大规模的物源供给和变质岩的母岩区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碎屑物质和优质的储集砂体;沉积坡折带控制湖底扇重力流卸载位置,断裂坡折带形成的微古地貌变化控制局部砂体搬运方向和差异富集程度;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体系变化耦合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在空间上反复叠置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2)旅大10-6油田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颗粒粒度较小,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见少量粒内溶孔,孔隙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湖底扇发育具有垂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连片的特征,位于斜坡中部的中扇亚相具有明显的滑塌变形构造,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3)旅大10-6油田湖底扇油藏是辽中凹陷西斜坡从构造圈闭勘探转为岩性圈闭勘探...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桐湾不整合面古地貌特征与岩溶分布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桐湾期不整合面古地貌的古高地、古斜坡的控制。利用全盆的地震格架大剖面解释资料和钻井资料,结合厚度印模法,恢复了桐湾不整合面古地貌,古地貌特征呈西北高、中部斜坡、东南洼的格局。综合利用野外、钻井、地震等资料,深入分析灯影组溶蚀孔洞发育特征和有利岩溶发育带。结果表明,岩溶风化壳溶蚀孔洞发育,广泛发育3个岩溶作用带,岩溶作用厚度呈东薄西厚的变化趋势;岩溶有利发育分布区和较发育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古岩溶斜坡的地貌位置,以自贡—广安—达县—通江县一线为好,局部发育分布区位于古岩溶高地及古岩溶洼地的地貌位置,分布在成都-资阳地区、绵阳-广元地区及川东南一带。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中下侏罗统沉积发育及油气的富集规律,精确恢复刻画古地貌形态对于侏罗系油气勘探至关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为例,通过大量的古地质、岩相古地理、古水流方向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在侏罗纪沉积前的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并结合大量的测井资料及岩心资料,对研究区延10+富县组地层沉积厚度进行研究,采用沉积厚度印模法对前侏罗纪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环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呈现西高东低的形态,分为高地剥蚀区、坡地与残丘、古河谷和河间丘。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是控制富县期、延安早期沉积相分布及油藏分布的主要因素。古地貌斜坡地带最有利于油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was deposited on the basement deformed by the Caledonian tectonic movements at the end of the Late Ordovicia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the Early Silurian have been clearly controlled by the palaeogeomorphology of the Late Ordovician. Based on unconform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erosion, several zones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cluding a high uplifted erosion zone, a transitional slope zone and a depression zone. The central and west Tabei Uplift zones show high angular unconformity and intense erosion. The Tarim Basin in the late Ordovician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in the west, lower in the east while higher in the south, lower in the north. The Early Silurian mainly developed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 on the whole, while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 only developed partly below the slope break. The palaeogeomorphology controlled the clastic source supply and deposit distribution. Braided delta system and tidal flat–estuary system were deposited. The duration of uplifting of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Tabei paleo-uplift, and deposition was later. This led to the lower and middle members of the Kepingtage Formation missing in that area. As a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Kepingtage Formation, sediment from the west of the basin was transported and deposited by tides and waves, forming tidal–marine debris systems above the uplift. Proximal alluvial fan and fan delta coarse clastic deposits developed in proximal uplift zone in the east and southeast of the basin, and braided delta put forward to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edge of uplift and the sea. Large-scale tidal channel, sub-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mouth bar of the delta front can form favorable reservoirs, and they are primary target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is research on sequence–deposi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ontrolled by palaeogeomorphology is significant in guiding the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sandstones.  相似文献   

14.
哈拉哈塘一间房组古地貌及岩溶发育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残余厚度与残余厚度趋势面相结合,以哈拉哈塘蓬莱坝组底至一间房组顶面地震数据为基础,恢复加里东中期第一幕岩溶古地貌,自北向南划分了上岩溶缓坡地、岩溶台地、下岩溶缓坡地3类二级地貌单元.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岩溶分类方法,根据微地貌组合形态,对二级地貌进行精细刻画,划分了8类三级地貌单元,并对其岩溶作用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该岩溶期岩溶主要发育在地表至地下水位变动带附近,大型的暗河管道系统多为后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结合残余厚度参数和剥蚀厚度参数,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二段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古地貌单元包括古隆起、古坡折带、古沟谷及古凹陷.根据不同古地貌单元及其样式组合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了研究区发育沉积体系的类型、规模、展布方向等特征,提高了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研究的精度,为核二段...  相似文献   

16.
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岩溶古地貌和成藏条件是加快该地区勘探步伐面临的重要问题。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加里东期风化壳储集层的分布主要受岩溶古地貌、风化壳层位及沉积相控制。马五段为云坪相带,溶蚀孔洞较为发育;平凉组为深水斜坡相带,多形成断裂、裂缝及洞穴储集空间。中央古隆起西侧古地貌为岩溶斜坡,地表岩溶作用较弱,但断裂发育,洞穴系统较发育;中央古隆起南侧古地貌为岩溶台地,断裂、洞穴系统和风化裂隙相对较为发育;中央古隆起区古地貌为岩溶台地,地层较老,岩性致密,风化壳顶部垂直裂隙带发育,岩溶孔洞不发育;中央古隆起东侧古地貌多属于岩溶阶地或鞍地,风化壳多位于云坪及含膏云坪相带,溶蚀孔洞较为发育。岩溶古地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为生烃中心、岩溶古地貌、风化壳的层位和沉积相带,有利区带主要在耀县、旬邑、淳化平凉组生烃中心和中央古隆起东侧马五段有利沉积相带。图9表1参13  相似文献   

17.
从成岩作用分析入手,探讨了辽中凹陷中深层储层质量问题,并运用古地貌和坡折带共同控制隐蔽砂体展布的理论,对该凹陷深洼区低位隐蔽砂体的发育背景和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辽中凹陷中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是潜在的有利储层,其孔渗性能较好;该凹陷深洼区发育低位隐蔽砂体,这些隐蔽砂体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易于形成自生自储或下生上储的隐蔽油气藏;深洼超压区发育的低位隐蔽砂体是该凹陷中深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8.
塔中地区奥陶纪古地貌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塔中地区奥陶系具有埋深大、中下奥陶统剥蚀前地层厚度横向展布稳定的特点。运用地震地层学法、厚度趋势法和Ro法相结合的古地貌恢复方法较准确地表征了该地区加里东运动中期的地貌特征:隆起主体为围绕Ⅱ号构造带的椭圆状区域,地势比较平缓,局部构造并不十分发育;周缘凹陷到隆起主体之间存在坡折区,在由南、北、东向中央隆起地貌渐高的同时,地貌具有凹陷→斜坡→台缘坡折区→台内洼地、缓坡→凸起渐变的特征。上奥陶统礁滩主要分布于古地貌的台缘坡折带、台内凸起缓坡区,具有随着台缘迁移而变迁的特征,古地貌对礁滩储集体的分布及纵向演化、横向迁移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估计塔中南部塘北2井—中3井之间地区在加里东运动中晚期存在台缘相带,具有生物礁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镇北地区延长组是油气挖潜的主要目的层,其砂体类型和分布受古地貌控制。 以精细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的古地貌恢复可以为砂体的成因和分布提供依据。 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建立研究区精细地层格架,将长 7 划分为 1 个中期旋回和 5 个短期旋回;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采用优化后的回剥法定量恢复研究区古地貌。 结果表明:镇北地区主要发育坡折带,长 73时期湖侵范围最大,坡折带较陡,东部深湖区发育浊积扇砂体;长 73 至长 71 时期,基准面下降,坡折带和沿湖岸线分布的河口坝砂体逐渐向湖区推进,坡折带逐渐变宽缓,其下的滑塌岩较发育;长71末期,基准面上升,坡折带和砂体逐渐向陆退缩。 基准面旋回的变化导致沉积地貌发生改变,坡折带随之发生迁移,砂体成因和分布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 该研究对寻找有利油气目标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古地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属于多期构造和岩溶作用形成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系统受控于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强烈程度明显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层序界面等时性研究古地貌,提出利用两个等时界面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但仅仅利用钻井恢复的古地貌结果是不够的,同时针对目前塔河油田埋藏深、井点数据较少,不足以反映岩溶古地貌的细节,提出了地震和钻井资料相结合,采用ESE 方法(又称误差模拟) 研究思路再现古地貌。通过层序地层学和ESE 方法建立了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古地貌模型。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等,进而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