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信网技术》2009,(5):52-53
在TD-SCDMA工程建设中,天线与基站射频单元之间要通过多根馈缆连接,从而带来安装操作繁琐、接受灵敏度降低、维护更换不便等诸多问题。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一体化天线升级TD建网方式》一文介绍了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一体化RRU解决方案。该方案由天线、定位连接件和RRU组成,提供直接吊装和塔上安装RRU两种方式。RRU268i可支持快速、简便的高空安装作业,满足各类场景的安装要求。一体化的设计使产品拆装方便,保障运营商在进行RRU维护时,不改变天线倾角,不增加额外的网络优化工作。此外,RRU268i的外形美观,简化并美化了天面,降低了站点选址的要求,不额外增加安装空间。RRU268i解决了传统方式的TD天线和RRU的诸多问题,包括工程安全性低、环境适应性低、安装维护及固定困难、需特殊防水加固处理和视觉冲击感强等。  相似文献   

2.
《电信网技术》2009,(9):9-9
在莫拉克台风强烈侵袭福建期间.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与福州移动进行了RRU天线一体化AB双频段室外组网的外场测试。台风过境期间,福州移动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RRU一体化天线运行正常.TD.SCDMA天线与RRU主体结构无任何变形、破损、位移出现,且天线与RRU的防水性能表现稳定.站点运行正常。截至目前,大部分测试内容均已顺利完成.为TD—SCDMA成熟商用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系统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都促使运营商不断加快网络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在TD—LTE网络建设过程中,为保护现有投资,降低建网成本,多个通信系统共存成为必然趋势,而多系统共存对天馈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天面资源的匮乏,系统隔离度要求的增加都使得天馈系统的建设方案成为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以GSM/TD—SCDMMWLAN/TD—LTE网络合理共存为目标,重点研究多系统共存场景下,独立电调天线在TD—LTE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并对业内常用的独立电调天线性能进行了实际测试,通过测试数据比较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为TD—LTE网络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据业务的高速增长,运营商逐渐把业务发展的重心从话音业务转移到数据业务上来。为保证用户的良好感知度,无线通信技术必须快速地向4G时代演进。介绍了TD—LTE无线网络架构,说明了TD—LTE基站的平滑升级主要是在原有TD-SCDMA基站的基础上,从BBU、RRU、天线等设备上到TDS/TDL双模基站的演进,最后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升级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TD-LTE多天线技术的精细化天面设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万顺 《通讯世界》2014,(16):23-24
多天线技术是TD-LTE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在发射机和(或)接收机侧部署多根天线,以获得用于对抗信号衰落的分集增益实现覆盖改善或者实现容量改善。但是在目前城区室外站越来越难建设,选址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天馈系统的顺利建设已经成为限制网络建设速度和质量的瓶颈。采用合理的建设模式,来解决TD-LTE的天馈系统建设难题成为业界关心的热点。本文以TD-LTE多天线技术原理为基础,提出了精细化天面设计方案思路,即改变原有天面设计模式,通过精细化天面设计,既能出满足网络建设需求,同时又能解决站点物业对基站建设的要求,希望通过该方案的研究,为TD-LTE网络建设提出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TD—LTE采用了全新的OFDM技术和MIMO多天线技术,在容量分析与规划方面表现更加的复杂,本文综述了影响TD—LTE网络容量的几条主要的因素,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它们对TD—LTE网络容量指标的影响。紧接着又对TD—LTE网络容量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有利于解决TD—LTE网络规划中的容量建模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针对普天最新推出的BBU+RRU6阵元智能天线系统进行了描述,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特点,BBU+RRU解决方案和6阵元智能天线解决方案和传统方案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新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在实际网络建设中出现的站点资源稀缺,工程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在本文中,还分析和给出了BBU+RRU6阵元智能天线系统针对覆盖盲点、话务热点、高速公路、室内覆盖等不同无线环境的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8.
李新 《现代传输》2012,(4):72-74
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TD—LTE网络覆盖性能的各种因素.同时就TD—LTE建设中的室内外天馈系统建设方案进行分析介绍。从而为TD—LTE覆盖规划以及天馈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针对已有传统室内分布系统但双路改造难度较大的场景采用室分有源天线改造方案,该方案在RRU输出端利用控制器将两路LTE信号无损合并,合并后的信号通过原有的分布系统传输到室分天线,在天线前加装一个有源模块,该模块将原有的两路信号分离,并通过双极化天线发射出去,实现TD-LTE完整的MIMO特性.由于该方案无需新增一路通道便可实现完整的MIMO特性,大大降低了物业协调难度和工程改造量.  相似文献   

10.
浙江移动应用PTN技术已经有四年。PTN技术从试验网应用到现在,已明确定位为下一代IP化城域承载网技术。2011年,杭州作为TD-LTE试验城市,明确引入PTN+CE组网模式作为TD—LTE组网基本架构。浙江移动针对目前业界主流的PTN+CE组网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现网试验。本文以杭州TD-LTE试验局为例,以PTN+CE华为设备及LTE诺基亚.西门子设备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在搭建PTN+CE组网模式下的浙江经验。  相似文献   

11.
当前TD-LTE逐渐步入规模建设轨道,而由于GSM、TD-SCDMA、WLAN和LTE四网的协同发展需要,多系统天馈共用天面的情况非常普遍。本文首先介绍四网协同的大环境下,天馈系统的发展演进过程;同时重点研究天线的内置合路及独立电调下倾特性,评测若干种新型天线的性能及应用场景,进而为解决四网协同下天馈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On September 7, 2011, ZTE announced it had introduced the industry’s first 4-path TD-LTE remote radio unit (RRU). The RRU operates at 40 MHz and has transmitting power of 80 W. The new high-powered, large-capacity RRU support s2×20 MHz TD-LTE  相似文献   

13.
张治炼 《移动通信》2014,(22):18-21
EDGE++的本质是FDD-LTE技术,可以通过升级农村的GSM900M且在共用现网TD-LTE的核心网、PTN传输网基础上改造完成。硬件上,将GSM900M的RRU替换为EDGE++的RRU,BBU侧增加EDGE++的基带处理板和主控板,GSM900M的天馈资源无需替换。软件上,通过Refarming GSM工具清理出农村的空闲频率5M,升级EDGE++的eNodeB的软件版本,修改GSM900M的BTS的相关模式,联调EDGE++的eNodeB,打通EDGE++的eNodeB到EPC之间的PTN传输通道,完成eNodeB站点业务调测。最后,将EDGE++信号通过支持EDGE++的MiFi或CPE终端转换成Wi-Fi信号,在农村提供Wi-Fi热点。  相似文献   

14.
3G移动通信业务正在蓬勃高速发展,常规的网络组网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复杂的无线环境,随着TD-SCDMA网络设备的成熟,针对不同场景的覆盖方案日益被重视;本项目研究思路是基于不同天线类型与不同通道数量的RRU组合,实现多样化天线的设备组网的方案,从而达到适应无线环境与降低施工难度的目的,给日后的网络补盲和扩容带来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超  张建斌  安静 《电信科学》2015,31(8):139-146
相比传统网络,网络结构对TD-LTE网络质量的影响更大,如果仅在原有TD-SCDMA站点基础上进行简单升级,必将继承其原有的结构和质量问题。针对直接升级时遇到的共天馈协同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协同网络优化方法,利用工参信息、MR(测量报告)、扫频和路测等数据,从网络结构、覆盖和干扰等维度解决了TD-SCDMA和TD-LTE的网络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运用规划与优化工具输出了协同优化方案,并在现网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了TD-SCDMA与TD-LTE协同优化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由于TD-LTE具有上下行对称的信道互易性,非常适用于采用8阵元波束赋形天线提高小区边缘用户吞吐量。但是,在网络实际建设中,由于8阵元天线受限条件较多,部分站点具有一定的建设难度。本文首先对TD-LTE 8阵元和2阵元天线性能及建设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通过仿真分析了2阵元天线和8阵元天线混合组网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TD-LTE的网络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4 4双极化联合赋形天线进行组网的网络性能,对比了4 4双极化联合赋形天线与传统8天线和6天线的组网性能差异,给出了4 4双极化联合赋形天线进行TD组网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