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事新编》的创作受到果戈理小说的影响,但在创作的过程中,鲁迅发挥了自觉的创新。结构上,《故事新编》接受了《彼得堡故事》建构现实与幻想双重时空的写法,但《故事新编》所构时空更加自然和完整。手法上,《故事新编》借鉴果戈理小说用写实手法塑造“典型形象”的写法,同时更加大胆地使用怪诞手法来弥补写实手法的不足。主题上,《故事新编》学习果戈理小说“含泪的笑”,将讽刺隐藏于日常的滑稽笑料之中,以更加尖锐的笔触揭露社会人生悲剧,达到了叩问死而不僵的文化魂灵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启蒙话语建构和知识分子自我发现的角度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低落如何影响了鲁迅《野草》的写作。启蒙话语的建构是以有效的对话关系为基础的,因为缺乏共同的精神自觉,知识分子与一般民众之间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关系。启蒙话语既然难以完成建构,知识分子或退守,或复仇,或沉默,不过是发现和体认了自我深深的无力感,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野草》黯淡、低沉的情绪基调。  相似文献   

3.
鲁迅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的《野草》中。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着结构张力的逻辑两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纷繁复杂的呈现在文本中,使得《野草》表现出多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被外国列强瓜分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积极地寻找新的理论,尼采哲学在这时来到中国。尼采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其思想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的看法的真正源泉,尼采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也影响了鲁迅。鲁迅受其影响,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但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鲁迅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5.
从《呐喊·自序》一文中,可以看到鲁迅创作《呐喊》的一些真实的心理历程和创作思想。鲁迅的心理历程是跳跃的,苦闷的,充满矛盾和艰辛的,其创作思想出于救国救民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通过《高山下的花环》等新时期军事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心理的分析,揭示出军人作为“人”的丰富性和立体感,揭示出他们在克服人的自然属性和情感矛盾以尽天职的过程中显示出的巨大的,催人泪下的英雄本色,以确立军人在当今社会的内涵和素质,也体现出历史多方面的凝重感。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苦闷思想和情感寄托的惊世之作.《野草》中的作品构思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反映了鲁迅对现实观察的辩证法,同时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表达他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野草》体现了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周扬从掀起新秧歌运动、组创歌剧《白毛女》、推介赵树理小说,到发掘话剧《红旗歌》,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忠实地践行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与此同时,周扬努力地进行着文艺理论创造,全面总结解放区文艺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对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周扬的践行是成功的,阐释是出色的。周扬能够成为革命文艺的工程师反映了他践行革命的大众文艺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9.
从《呐喊·自序》一文中,可以看到鲁迅创作《呐喊》的一些真实的心理历程和创作思想。鲁迅的心理历程是跳跃的,苦闷的,充满矛盾和艰辛的,其创作思想出于救国救民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战争小说发展的角度来看,《毁灭》的独特之处是从心理角度描写人才在战争中的改造和成长,以及人才在战争中被淘汰,而这又主要通过小说中三个重要的人物莫罗兹卡、莱奋生、密契克表现出来.心理角度主要是指小说往往从人物的心理矛盾、心理斗争角度来描写人物,心理描写还具有意识流的特点,并且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心理状态密切相联,寓情于景,甚至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同时,军事文学也把笔触由建国十七年的高、大、全式的英雄转向写普通人的英雄;由十七年的粉饰历史和现实到反思历史和现实;由线性的、浅层的描写到从民族整个历史文化背景去观照历史、人生、社会、战争、军人,体现出强烈的崇高感、恢宏感、力度感和悲壮感。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是沿着“犯罪—勘难—忏悔—宽恕—拯救”的轨迹来阐释书中人物的毁灭与救赎。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的一桩杀人案为线索,精心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主人公犯罪的过程以及救赎之路,启示人们——有罪之人应该自觉担当因“罪”而衍生出来的“罚”。这样,人的灵魂才能真正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13.
《沉沦》与《迟桂花》是郁达夫前后期的两部代表性小说,这两部作品反映出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沉沦》的价值体现为作者的时代性使命感,大胆探索人的欲望与传统伦理的冲突,而非文学本身;而《迟桂花》更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学美感。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对郁达夫两部作品的地位进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4.
扎迪·史密斯是英国移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白牙》是一部具有浓厚多元文化色彩的作品,涉及了种族、阶级、移民、传统和文化等多重涵义。本文拟以一系列的二项对立结构来分析《白牙》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有色移民在当今主流社会的困惑与焦虑,民族身份认同的困难,从而揭示后殖民时期少数族裔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所受的压迫和歧视,同时展现史密斯倡导超越宗教、种族和性别的分歧,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许三观卖血记》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前夜,以主人翁"许三观"为代表的中国贫苦农民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直面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他们以中国农民特有的淳朴厚道不断改造和改变着自我,从他们生存状态的演化中,尤其从许三观被生活所迫而卖血这一事例中,透视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轨迹和农村社会演化的历程。从我国解放初期与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经济对比,从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经济因素分析,主要分析了《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经济现象,通过分析此现象的原因和与如今的经济状况对比得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译介不断。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伦,在他们笔下拜伦是革命和英雄的代称;苏曼殊所推崇的是作为现代个人的拜伦,在他眼里拜伦成为其自身志向和情感的投射;而鲁迅对拜伦的译介除了凸显其英雄气概,还着意发掘其叛逆和孤独的精神气质。这些拜伦形象虽然和真实的拜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拜伦的主流想象。它们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梦一起书写了历史紧要关头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和精神品貌。  相似文献   

17.
“译文学”是中国学者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继“译介学”之后做出的又一突出贡献.“译文学”与“译介学”的关系不是《范式创新与本体论话语》一文所断言的“对着讲”的关系,而是“接着讲”的关系;“译文学”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并不是无源之水,它们从中国传统译学和中国翻译实践中提炼得出,既是表达性的,也是工具性的,并非是“满足个人需要的强制性阐释”;“译文学”尝试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不是所谓“局部创新”而是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8.
《拉格泰姆时代》是E.L.多克托罗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构思巧妙新颖,赢得诸多好评。通过对文本进行词表统计,可以看出该作品的文本总特征。《拉格泰姆时代》属长篇小说,短平快的句式和长短不一的篇章结构与拉格泰姆音乐特点吻合。从主题词和词图检索发现,小说的叙事角度多变,体现切分和变异的特点;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同台演出,给人真实感和历史感;小说以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个美国家庭为线索,他们纷繁杂陈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一战前夕美国白人霸权的终结及人的异化。语料库文体学为深入完整地诠释文学作品提供了客观性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以电影《色戒》原版英文剧本开场片段中的人物会话为文本,运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语用模糊策略探究其会话的结构特点,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所选片段中四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剖析,探寻各角色的形象与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印度教的室建陀本是火神的后裔,随着印度文化的发展,融入了湿婆神话的系统中,成为湿婆之子。本文通过梳理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迦梨陀娑的《鸠摩罗出世》中的室建陀出世的情节,试图从被创造以及被压缩的元素中一窥印度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