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工学"是一门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容多、学时少是该课程的特点.文章介绍了如何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教学手段的更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路"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技能的改革与探索—直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在教学改革中又凸显出课时不断压缩与教学内容不减反增的矛盾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问题。根据多年对电路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探索,本文总结了该课程在新时期应如何从偏重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现代教育模式,培养适应高科技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院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特色课程"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这门讲授实际技术的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从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实验手段、实验实施及实验扩展方面入手,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培养,精心设计和改进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考核办法等诸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构建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已先后获得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针对该课程理论知识难、实践环节多.的特点,项目组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建设了《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开放课程,并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进行了推广试验教学.试验教学测试结果标明,所建立的开放课程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掌握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5.
张凤  李密兰  李萍 《电子测试》2022,(18):124-126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概念多、基本电路类型多,不论是图解分析还是估算法分析,难度都较大,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本文提出了基于《模拟电子技术》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将每章知识点模块化,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PS课程模块化的研究背景,提出中职计算机PS教学的在教学理念和教材知识方面的现实状况,针对这种状况构建中职计算机在目标、内容和流程等方面的教学设计,以此为基础论述PS课程模块化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认知。  相似文献   

7.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该课程电路图较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可节省课堂板书时间;教学方案采用融会贯通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多讲典型例题,适时总结,以增加理论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在实践环节,通过安排适量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STM32单片机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嵌入式课程,该门课程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常规的教学方法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差。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STM32单片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基于“三教改革”背景,采用分层和模块化组合的理念进行项目化、创新性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明显帮助,可为“三教改革”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9.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利用电力半导体开关器件对电能进行高效率的变换和控制的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门横跨电子、电力和控制三个领域的新型的工程技术学科,是以应用为主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从教学体系、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研究等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以及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提出对"交换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并以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的改革为例,讨论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前提下专业基础课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可行思路,以供广大专业基础课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尹成波  任澎  林德丽 《电子世界》2014,(9):171-171,179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传统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驱动和培养学生上课的学习积极性,而"项目驱动+课程设计"的教考模式不但强调课堂教学,而且更加关注学习效果,它先将教学内容打散,按照知识任务模块进行重新整合,再将学生分组,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知识任务组织讨论,最终,以报告的形式上交学习成果,从而完成学习过程。这种教学过程特别适用于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文章以计算机专业中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为例,提供给教师知识任务模块的划分方法,以及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达到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交换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交换技术,并能对其进行设计和应用,本文探索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知识点的串联、知识单元类型的划分以及不同知识单元的教学方法,并探讨了课外拓展和课程考核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增强教学网站功能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资源的检索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课程知识结构的教学网站建设方案。使用XML文档、数据库分别表示课程知识结构,XML文档绑定TreeView控件呈现树型知识结构,使用SQL实现针对知识点的资源检索。教师可以动态地创建和维护课程的知识结构,将各种教学资源和知识点建立起一对多的关系。实现了针对特定知识点的资源检索、电子作业、测试等功能。将课程知识结构树作为主要元素在教学网站上呈现,师生可任选知识点进行教和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各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能够耐心细致地传授知识,也需要学生做到兴致盎然地接受知识。但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教学活动任务化、教学精力减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以及学生不适应传统教学方法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情感教育方法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电子技术”课程CAI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演绎过程、体现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展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特色以及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中融入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建立合适的教学情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和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的"电子技术"课程CAI教学模式,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践先进教学思想、传授教学内容及提高教学效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群的教学中由于每门课程各自独立开展教学,缺乏知识的融合和衔接,导致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课程群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嵌入协同教学模式,将完整的工程案例嵌入到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协同规划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再围绕案例展开研究性教学。通过嵌入的工程案例衔接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工程应用的概念;同时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部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以项目带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出了以项目带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就其中教学部分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教学内容应包括:引导学生入门知识;总体内容框架知识以及最基础、最常用知识三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学时的安排、内容的连贯以及知识的引导,以此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系统容量是"移动通信"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理解此知识点有一定难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设计了一种问题情境下的层层递进教学法,并以同频干扰与蜂窝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为例进行了实践和要点介绍。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系统容量这一知识点,化难为易,提高授课质量。  相似文献   

19.
郑三婷 《电子测试》2020,(8):132-133
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内容特点,将MATLAB 工具应用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很多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繁琐的公式推导转化为图形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将该软件适时应用到理论授课与实验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善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教学平台也越来越多.如何把网络教学平台融入所任教的课程,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主要从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若干微课制作软件入手,创建一个基于快课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