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伟  徐正国  彭燕昌  李晶  许洪华 《太阳能学报》2007,28(11):1262-1265
分析了影响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含变压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同步旋转坐标系下谐波扰动重复控制与基波电流PI(比例积分)控制相结合的三相并网逆变器系统控制方案。实验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抑制逆变器输出电流的谐波扰动、改善电流波形质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PI控制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和系统的控制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基于PI控制的电流控制器设计方案.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系统建模与仿真,并构建了实验样机进行实验研究.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案的正确性,即采用PI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对指令进行无静差跟踪.  相似文献   

3.
针对两级式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特点,文章采用瞬时功率外环和无差拍控制电流内环的双环控制策略。推导了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离散数学模型,外环采取瞬时功率控制方法,省略了传统无差拍电流控制方法中的电流预测环节,简化了逆变器的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在光照导致光伏电池输出功率波动的情况下,该控制策略依然能保证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限度地输出功率,且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能够准确、快速地跟踪电网电压,实现了功率因数接近1。  相似文献   

4.
光伏并网逆变器死区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并网逆变器中,为防止同一桥臂上的上下两个器件发生直通现象,必须注入微秒级的死区时间。死区时间越长,并网逆变器的工作越安全,但逆变器输出的电压波形质量会变差,同时对负载及电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死区效应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死区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了并网逆变器中死区时间对输出电压的影响,最后对并网系统的死区效应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姚俊 《太阳能》2013,(2):19-21
随着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我国光伏并网逆变器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对未来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如何发展作了初步分析,并认为,我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产品未来将会呈国产化、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3 kW光伏并网逆变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3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孤岛效应和并网控制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通过对最大功率跟踪算法的改变及变压器切换的控制,使逆变器在轻载的条件下,依然可以获得较好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光伏并网逆变器非线性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改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动态性能,在利用其d-q模型体现并网逆变器非线性特征基础上,应用状态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了一种非线性控制器,以低消其d-q模型的非线性。这种方法解耦了电流中的有功和无功分量,从而实现了并网逆变器有功、无功分量的独立控制。基于Matlab语言的仿真表明:该方法比常规的线性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矢量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解耦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电网线电压空间矢量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解耦方法,将复平面分为6个扇区,在每个扇区内实现两相开关解耦,分别控制相应的输出线电流,实现电流跟踪,改善并网电流波形。最后,利用MATLAB建立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双环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模型参数未知和外界干扰问题,文章运用自适应Backstepping与耗散性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非线性控制器设计,文章设计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耗散性要求,所得控制器既能保证闭环系统稳定,又具有一定的扰动抑制能力,同时自适应环节对未知参数进行实时估计。通过自控理论可知,文章的控制方法能保证系统内所有状态变量一致有界且渐近稳定;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PI控制器和准PR控制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准PR+PI的复合控制器,设计了一种新型两级式并网光伏逆变器控制系统。在该控制系统中,电流内环采用准PR控制器实现正弦参考量无静差跟踪,电压外环采用复合控制器实现直流量无静差跟踪,该控制系统在Simulink下仿真结果表明:新型双环控制系统可以使系统高功率因数运行,实现了对基波正弦量的无静差跟踪,有效抑制母线电压二倍频分量对并网电流的影响,提高并网电流质量。  相似文献   

11.
500 kW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500 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了IGBT功率模块并联技术来提高系统容量,并对主回路参数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台500 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样机,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该样机运行稳定,性能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光伏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站的发电效率。目前,逆变器的性能检测基本上都是在标准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缺乏实际发电运行环境下的性能检测。本文针对逆变器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光伏并网逆变器入网检测平台,提出了逆变器户外测试方案。实验表明,该测试平台可实现对光伏逆变器实际性能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户外实证性测试。  相似文献   

13.
对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进行介绍,详细分析太阳能电池工作的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介绍了几种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控制方法;分析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目标,研究其控制策略,并设计了基于SPWM的电压/电流型并网逆变器控制的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特点,基于电感电流反馈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提出了参考电流相位超前的电流内环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单相并网逆变器结构,推导了LC滤波器上电压电流矢量关系。加入电网电压瞬时值前馈解耦控制,研究了比例调节和准比例谐振调节两种策略下参考电流与输出电流的关联。基于一台3 kW逆变器为实验平台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策略的逆变器并网电流时刻跟踪电网电压频率和相位,功率因数为1,并网电流谐波失真度低于3%。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提高并网电流的质量,基于无差拍电流控制方法,提出了改进的无差拍控制方法,采用线性推导的方法得到更加精确的电感电流值,同时采用采样点可变的控制策略,有效地避免开关噪声,并进行了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无差拍控制方法不仅能降低成本和简化电路,且具有更好的动态抗干扰能力和较好的稳态特性,对系统模型的依赖更少。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是清洁安全可靠的可再生能源,采用光伏并网技术的太阳能发电已成为应用面最广的光伏新能源应用技术。基于电流型PWM控制芯片UCC2801设计了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用辅助电源,采用4路输出的单端反激式拓扑,由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直流母线供电,并采用电压基准源及光耦实现隔离反馈。试验结果表明,该辅助电源输入电压范围宽、输出纹波小、交叉负载调整率低,还能防止反复启停及在电源启动后自动关断。  相似文献   

17.
基于逆变调压型双向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能以较小的逆变容量来实现系统的动态无功补偿,达到提高系统功率因数和电压稳定性的目的.装置以低压系统母线的电压和流过的无功为控制对象,通过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调节补偿电容器或电抗器两侧的电压,从而动态调节它们吸收或发出的无功的新型SVC.通过与固定补偿的结合,它能以很小的逆变器容量实现较大范围的双向动态无功补偿,降低了装置成本.利用PSCAD/EMTDC仿真平台对该补偿方式进行建模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补偿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波动,提出利用混合储能系统对功率进行平抑.介绍了光伏最大功率跟踪和并网逆变的控制,为实现发电和并网功率的匹配,考虑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各自特性的优势,对混合储能系统提出了三级式功率分配策略;通过设计相应的控制方法和以功率分配单元的输出功率作为参考值,混合储能系统控制变换器进行合理充放电.混合储能系统不仅保证了并网功率按计划运行,而且稳定了直流母线电压、满足了随机负荷供电.通过仿真验证,三级式功率分配策略有效,控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李冬辉  桑元 《节能技术》2014,32(5):419-422
为提高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输出电能质量,在重复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SVPWM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的重复PI复合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重复控制策略来抑制由死区等因素引起的周期性扰动,PI控制策略用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两种控制策略互为补充以提高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同时,在并网逆变器直流侧加入电压闭环以稳定直流母线电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三相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率为1.32%。实验结果验证了该复合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