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真空断路器开断并联电抗器的三相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40.5 kV真空断路器开断并联电抗器的工况,为了消除现有仿真模型的不足,笔者简单综述了真空断路器开断感性小电流的仿真研究的现状,对一种型号的40.5 kV真空断路器进行了试验,得到其触头间介质动态绝缘强度曲线、高频电流熄灭判据和截流数据,并建立了断路器开断并联电抗器的三相仿真模型,同时考虑了三相间的耦合。应用ATP-EMTP软件进行了该型号真空断路器开断并联电抗器的三相仿真研究,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比对,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并联电抗器在高压电网中应用的必要性,并从结构型式、额定电压、安装容量、安装位置等几方面论述高压并联电抗器的选择要求。 相似文献
6.
7.
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和并联电抗器的技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和并联电抗器的结构型式,详细叙述了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有关绝缘强度、漏磁控制和温升以及承受短路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9.
10.
带并联电抗器输电线路三相自适应重合闸永久性故障判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带并联电抗器的输电线路的相间瞬时性和永久性故障判别的新方法,利用三相并联电抗器电感参数的识别结果实现三相自适应重合闸。相间瞬时性故障待故障点熄弧后,三相储能由各自的自振回路释放;而相间永久性故障时,故障相的储能由故障回路可靠释放,非故障相储能则由自振回路得以释放。因此,以瞬时性π模型为参考模型,利用三相并联电抗器电流量实现三相并联电抗器电感参数的识别,由电感参数识别值与真实值的差异来区分永久性故障和瞬时性故障。瞬时性故障情况下,三相自振回路与参考模型一致,三相并联电抗电感求解值与真实值十分吻合。永久性故障情况下,由于故障相故障回路存在,故障相的并联电抗电感求解值与实际值差异显著。大量ATP仿真结果验证了判别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小容量被试品进行交流耐压时采用变频串联谐振装置有时反而不便,如需吊车货车运输,耗费时间,显著增加试验成本,而采用轻型的试验变压器又难以满足要求。为此,采用并联电抗器加试验变压器进行合理的简化计算,进而推导出一套所需电抗器的电感计算公式及确定试验变压器高压侧电压与其试验电压、被试品电容、并联电感、短路阻抗的函数关系。在银盘水电站对8.7/10 kV橡塑绝缘电缆成功进行试验,证明了该公式的正确性,且该公式可推广到更高电压等级的交流耐压试验。 相似文献
12.
《广西电力建设科技信息》2008,(1):23
2008年2月13日,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首台1000kV、240Mvar高压并联电抗器在西安一次通过型式试验,标志着我国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该产品由西变公司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研制,代表了国际高压变压器类产品制造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用于并联断路器的紧耦合电抗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电网的扩建和巨型发电机组的投运,电力系统已经越来越多的暴露出短路电流过大的弊病。单一断路器的使用已经不足以安全开断短路电流,而断路器的配合使用又存在控制系统复杂,造价高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应用紧耦合电抗器的方案以使断路器的并联使用简单化和智能化,达到自动均流/限流的目的,大大提高了系统短路电流的开断水平,同时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功耗小的优点。这种紧耦合电抗器,与并联断路器配合使用,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对外表现为漏电感,数值极小,同时由于自身结构的原因能自动均流;而在系统发生短路时,会自动判断并联断路器的灭弧室是否同时开断,从而产生均流/限流功能。在介绍了这种紧耦合电抗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后分析了紧耦合电抗器磁效应可能造成的外部影响,并对该种电抗器在电路中的使用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该紧耦合电抗器确能实现自动均流/限流的功能,对外部设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电流差动的双端带并联电抗器输电线路三相重合闸永久性故障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分相电流差动原理的双端带并联电抗器输电线路三相重合闸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该方法以并联电抗器电流为已知量,利用时域方法补偿电容电流。输电线路发生故障且两侧断路器跳开后,利用电流差动原理对两端并联并联电抗器各相电流进行比较。瞬时性故障时,两侧各相并联电抗器电流之差为0;永久性故障时,两侧故障相并联电抗器电流之差远大于0。据此实现永久性故障识别。大量EMTP仿真表明,该判别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永久性故障和瞬时性故障,能够可靠实现两端带并联电抗器输电线路的三相自适应重合闸。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大型水轮发电机中性点接地装置常见配置方式难以同时满足接地故障时瞬间过电压限制要求或发电机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电流限制值等规定要求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接地方式.在大型水电站中的实际运用表明,该方式效果良好,可作为今后机组安装、设备改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