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水管网通过各级输水配水管线,把水安全可靠地输送到城市各个用水点,并满足水质、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在保障人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简要论述了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现象的原因及对漏失现象进行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景观绩效评价方法, 对已建成的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景观项目从可持续发展的3 个方面(环境、 经济和社会)进行定量、 定性的综合效益评价。 综合运用多源数据、 多种方法、 多元分析, 采集和观测环城水系景观建设前后的各项数据, 经过对比发现, 在环境效益中, 一环水系和二环水系的疏浚和连通、清淤和截污, 有效治理了湖塘环境恶臭状况, 增加了总蓄水量, 改善了水质, 滨水绿化树种增加了碳汇和蓄水, 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 在经济效益中, 水系景观的改善对桂林城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游船接待人次累计超千万, 游船营业收入累计近十亿元, 游船旅游明显带动了周边餐饮、 住宿、 商业等旅游服务业发展, 直接旅游收益和间接旅游收益较为可观; 在社会效益中, 水系连通重现了宋朝的环城水系格局, 水系景观提高了山水景观视觉质量和桂林中心城区吸引力, 游船旅游经济提供了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与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十年的大量开采利用,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不仅表现为区域超采和局部严重超采,也暴露出地下水补给源严重萎缩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中西部粗质平原的地下水易补给区,因汇流山地水库强力拦蓄,河道主体补给功能丧失,而在中东部细质平原的径流主产区,因水位埋藏浅和水质咸化,降水径流不能形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蒸发流失严重。以往实践强调山区水利工程建设而轻视了东部低平原区径流拦蓄利用,重视对高海拔咸水体的改造利用而忽视了对低海拔咸水体的改造利用,强化地表水库建设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地下水库的重要性。面对华北平原供水紧张的严峻形势,调整水资源开发战略势在必行,其具体思路是:以千方百计提高降水利用水平为中心,调整和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整体布局;以地下水补给调蓄为重点,大力集蓄雨洪水和改造利用浅层水,充分发挥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功能作用。其具体举措有:实施山前梯级水坝的地下水库"回灌"工程;实施中东部及滨海淡水蓄水利用工程;实施东部浅层地下水规模化改造开发利用工程。若上述措施得以实施,可使降水利用率从现状的20.65%提高到26%以上,则华北平原供水问题有望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4.
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路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制推行实施20多年,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有力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但也存在监理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监理取费标准偏低且执行不到位、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努力为监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项目法人要为监理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全面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真正树立以安全和质量为基础的监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旅游产业、环境、基础设施和运河遗产资源五个方面构建京杭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杭运河江苏段8个城市的运河旅游开发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可将8个城市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弱竞争力三种类型,以各城市运河资源为基础,提出运河城市旅游发展对策建议: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加大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依据竞争优势,确定运河城市旅游发展定位;改善水质,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打造环保型旅游城市;把握运河资源优势,打造个性化运河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6.
水域安全对杭州市至关重要.对杭州市水域行洪除涝功能、水资源利用功能、水质环境功能、航运功能、水旅游功能、水景观现状等进行的综合评价表明,杭州市现状水域整体评价低低,并据此提出加强水域管理部门的建设和管理、构建流域性配水网络、适当建设蓄水工程、加大湿地建设与保护力度和打造人文旅游景观等水域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区更新中的城市设计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城市滨水区用地功能的发展、演变,探讨了滨水区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设计问题.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成功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城市滨水区更新的五项城市设计策略:即强调公共空间的理念,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注重亲水空间的创造,重建市民与水体的联系;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保护与再开发滨水历史地段;强调滨水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以"水城"绍兴为例,论证了绍兴市河道水域占比特征明显、气候环境足以涵养水域、城市三维与水紧密相融、城市文化与水紧密相通、城市物产与水紧密相关、城市生活与水紧密相联等"水城"特征.,并在论证过程中阐述了"水城"的内涵、水城发展的历史以及弘扬水城文化、保护水城、重建水城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主要由滨水区绿地生态、滨水岸线工程生态和滨水区建设生态构成。城市滨水空间建设要实现环境生态化,应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生态特殊性,在滨水区绿地注重滨水湿地保育,保护自然植被,优先培育当地原生植物;在滨水岸线工程中,尽量保留河道自然景观和可渗透土地,设置保护区域缓冲带;滨水区的建设,要留有足够的滨水地带宽度,强化滨水的空气环流,最小限度改变自然环境状况,继而保护人类聚居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湖生态水循环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善城市河湖水环境和构建水景观为目标,提出了城市河湖生态水循环模型,通过城市河湖水体循环过程与周边地区供水过程相互耦合,对城市河湖水循环过程进行优化模拟,试图为城市河湖水环境改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类似地区城市河湖规划设计及其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当前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水问题,揭示了城市水利的内涵.认为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等手段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保护水环境以及加强城市水灾害防治是城市水利的根本任务,同时指出改革管理体制、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实现水质水量统一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立节水型城市是未来城市水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雨洪管理、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在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灾害问题突出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具有现实意义。为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梳理黄土水分入渗规律、湿陷机理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趋势和不足,总结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安全有效推进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旺盛但科技支撑薄弱; 海绵设施“渗、滞、蓄”功能需求与黄土的水敏性和湿陷性矛盾突出; 海绵城市建设冒进式开发与总体供给不足,规划水平有待提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海绵城市开发质量,当前面对的挑战体现在:差异化地层条件、渗流边界和应用场景下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套技术研发; 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估理论构建; 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法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电教中心给水排水与消防工程概况、设计意图、基本参数的确定、卫生设备和管材的选用原则。指出重视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对体现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并列举实例予以对比说明,以期引起人们对建筑给排水工程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五道水库是目前延吉市唯一的水源,水库的规模及供水方式等具有我国东北山区的特点,很有代表性.本文以五道水库为例,介绍东北山区城市水源污染的特征,讨论水源污染的防治对策,探讨在修建用于城市水源的水库时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代绍兴城市水利及其启示——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时越国时期绍兴城市水利的研究分析,提出它奠基了古代绍兴城市水利;并归纳出古代绍兴城市水利的特色:城市河道型水库;独特的水城形态;隽秀的水城特色;进而思考古代绍兴城市水利对当代的启示:城市建设要“因天才,就地理”;“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积极推进绍兴水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水利措施对解决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中碰到的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红壤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红壤小流域的防洪、供水保障能力.是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议通过水土保持建设、灌溉水源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建立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等措施开发利用低丘红壤资源.  相似文献   

17.
水利旅游正在蓬勃发展,而水利旅游景观的主体是水.水的静与动与水利工程互相衬托对比,更显示自然景观的美和工程的雄伟与效益.抓住这个特点,大力发展水利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利血防工程措施的探讨,认为实施水利血防工程既要注重发挥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灌溉的效益,又要有效地防止血吸虫的孳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9.
庆元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元县属欠发达地区,全县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要有效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各涉农部门投入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应该进行资金整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探索水利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新模式.充分认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保证,充分认识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应把水利基础建设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