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液压制动真空助力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分别对液压制动真空助力系统的各个部件(包含真空助力器、真空筒、真空泵)进行性能匹配计算,阐述制动真空泵的匹配性能要求。以依维柯Z35车型为例,给出完整的计算流程。整车初步试验表明,所匹配的液压制动真空助力系统的匹配计算能够满足依维柯的相关标准要求,其系统匹配参数合理。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在越来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纯电动汽车在各方面技术上也日益更新。本文以某纯电动汽车的制动器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制动器设计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纯电动汽车的设计特点对于制动器进行设计和优化,这里面包含了制动器的一系列参数的调整,并且使用软件技术来对其包含的零部件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电动汽车前机舱吸能不足,前纵梁后端抗弯性能薄弱等问题,参照法规及C-NCAP要求,运用Hypermesh和LS-DYNA软件建立了全宽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并对该电动汽车前机舱进行了耐撞安全性分析.采取了“改变前纵梁内部加强板的位置、并改变相应焊点”的优化措施,对优化前后的机舱吸能、刚性墙撞击力、车身加速度、前纵梁抗弯性能等进行了比较.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几乎没有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该结构在优化后碰撞吸能提高3.5%,刚性墙撞击峰值力降低11.73%,峰值加速度降低3.8%,左纵梁后端抗弯能力提高28.6%,右纵梁后端抗弯能力提高4.7%,实现了良好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制动系统NVH性能是影响整车NVH表现的重要因素,对制动助力系统振动噪声进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某电控制动助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噪声产生机理研究、CAE仿真分析与试验虚实结合、电机控制优化等技术手段,实践验证了一种有效的制动助力系统NVH优化设计方法,为电控制动系统减振降噪开发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此研究以某型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例,对真空助力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进行了完整计算分析,并通过台架试验,表明所匹配的电动真空泵参数合理有效。从而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电动真空助力制动系统的提供了设计理论与试验依据。通过此项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燃料电池汽车辅助制动系统的匹配设计方法及评价系统,为今后汽车辅助制动系统的匹配设计与选型及自主开发起到了技术储备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詹华 《机电技术》2021,(2):60-61,74
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生产在全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商中日益受到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很大地缓解了世界能源和环境问题,但由于技术储备问题,各地已出现许多电动汽车自燃等安全问题,因此对动力电池故障进行预测和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动力电池的实时故障为研究对象,建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故障预测分析模型和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7.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匹配分析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及其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线性三自由度汽车模型与EPS系统的集成数学模型。采用单参数自适应模糊PD控制策略,通过时域和频域的仿真计算,研究了EPS与整车动态性能的匹配关系及EPS主要参数的设计原则,并给出了EPS系统主要参数所必须满足的稳定性准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汽车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综合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EPS主要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硬件参数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电动汽车的车架作为承力的主体结构,其性能将会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设计出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车架至关重要。本文对某款电动汽车车架结构的优化设计进行了分析,对电动汽车的轻量化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汽车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便利,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传统的汽车主要是以石油为燃料,由内燃机驱动的,其的尾气排放很容易造成大气的污染,人们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良好的动力性能及高效方便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今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检测和诊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对比不同助力特性曲线确定优化方案并进行数学建模,利用MATLAB软件及AMEsim软件对改进后的特性曲线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特性曲线助力助力转向性能更加优异,系统各组件之间响应速度明显提高,从而使助力转向系统获得更好的轻便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运梁车驱动系统的特点,就运梁车在使用中驱动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虚拟样机软件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对直线、折线、曲线三种不同助力特性曲线进行转向轻便性试验、蛇行试验和转向回正性能试验仿真分析,研究助力特性对汽车转向轻便性、路感和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能为台架试验和实车道路试验提供指导,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3.
从优化设计和系统校核角度,分析了汽车液压制动系优化设计系统的功能需求、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重点阐述了制动系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VB与MATLAB的底层COM组件的集成调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汽车液压制动系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4.
车辆电磁制动器CAT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制定的电磁制动器试验规范和评价体系,进行车辆电磁制动器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Computer aided test, CAT)测试系统的结构设计,用调速电动机驱动摩擦盘,模拟不同车速时汽车制动鼓的转动;设计出合适的电磁制动器和电磁体的安装机构,为便于实现测试自动化,采用气动分离机构。基于多功能数据采集卡(Data acquisition, DAQ)和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提出虚拟仪器测试系统方案,开发出车辆电磁制动器关键性能的计算机辅助测控系统,实现了电磁制动器制动力矩及其关键部件电磁体的电磁吸力、摩擦力等的测试。最后用LabVIEW与SQLServer通信接口的设计,实现了CAT系统与CAD系统的集成和数据共享。该系统经过计量认证和两年的实际运行表明,基于虚拟仪器的电磁制动器性能测试系统能够满足测试需求,测量所得数据能够满足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使用的手动驻车制动系统操作繁琐、机构庞大、钢索容易变形伸长等不足,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电子驻车制动控制系统的CAN通讯接口电路及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定义,实现了对左、右后车轮一体化执行机构的智能化控制.该系统可以降低驾驶员的操作难度,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邢忠义 《机械传动》2015,(4):139-141,186
根据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工作模式,计算得到发动机特性map和电池系统特性,基于传统的动力学方程,运用Matlab建立了传统系统的各个工作模块,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分析,并使用遗传算法对RES系统的开启-关闭区域进行了优化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策略改善了SOC的波动范围,并提高了整车系统的燃油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电动汽车低频轰鸣声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首先,基于整车及单品台架声振测试,运用阶次分析、传递路径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故障车和零部件进行诊断分析,确认车内轰鸣声为压缩机1阶振动激励经安装支架传递至车身致使薄壁钣金结构共振所产生;其次,按照源、路径和响应的噪声振动控制思路逐一分析,并基于工程化需求确定传递路径为优选改善方向;最后,提出2种增加安装支架隔振量的技术方案进行实车验证,确认了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传递路径可有效降低该车零部件振动导致的车内轰鸣声,噪声总值降低可达11.9 dB(A),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混合动力汽车下坡辅助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轻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下坡过程中驾驶员的驾驶负担,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一种满足驾驶员主观意图、确保下坡安全性和提高制动能量回收性能的下坡辅助控制(Down-hill assist control,DAC)方法。上层根据车辆下坡行驶过程中安全性需求,以满足驾驶员的主观驾驶意图为原则,提出下坡辅助控制启动和退出策略,并制定辅助控制的目标。中层依据辅助控制目标,利用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方法计算总需求制动转矩,根据总制动转矩、各制动系统的制动能力和制动原理,提出电机单独制动、电机-发动机联合制动及电机-发动机-液压联合制动的转矩分配策略。下层针对电机、发动机和液压系统响应特性的不同,提出发动机接入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策略与液压转矩变化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策略。进行实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减轻驾驶员的操纵负担、提高混合动力汽车下坡路段安全性的同时,能降低油耗,并改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王元震 《机电工程技术》2013,(7):207-208,218
通过一辆第七代2.4L雅阁轿车稳定性辅助系统间歇性故障的检修实例,阐述了故障症状,介绍了该车稳定辅助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据此进行检修,充分发挥自己理论与经验的优势,运用该系统自我诊断的特点找出故障所在,并进一步对故障进行分析,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