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有的气息.本文中将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进行解读.探析在王澍在源于自然生活状态的建筑营造活动中,试图唤回一种逐渐被淡忘的自然情怀,寻找一条传统与现代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记述校园一期与二期现场参观经验,对在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当代建筑中国性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以及建筑师在校园建筑群中实现城市性的尝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6)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现代建筑已成为城镇建筑的主流。一些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学习西方,建设所谓的"现代建筑",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这说明了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2012年,世界建筑界公认的针对建筑师个人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花落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此桂冠,这说明其设计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奠定了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领域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该文主要研究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王澍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7,(3)
本文运用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理念与手法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进行解析,总结经验,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提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欣  金秋野 《建筑师》2014,(3):100-114
本文采用对谈的体裁,探讨王澍在"水岸山居"设计中追寻的自然意象及其建筑表达。文章指出设计师弱化实体表现而专注于空间化的屋面和变化标高的经营,颠覆现代建筑美学对清晰无装饰的抽象形体的偏爱,从山水画和传统建筑中化出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用建筑追摩自然,表达"土木精神"。  相似文献   

6.
反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和连续排布的空间形态特征,究其缘由,一方面,归于类型化建筑单元的复制与重叠;另外一方面,在尺度、形制接近的不同建筑类型之间,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共生和衍生的效应。对此类现象进行观察,不仅能了解基础性的地域建筑形式,还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传统空间组合关系的更多内在原因。文章旨在从象山校区建筑共生与衍生现象出发,以符号学、建筑形式类型化角度,对象山校区设计中如何做到"民族性"与"现代化"的交融及建筑"形"与"意"的当代表达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6,(12)
宏观上,城市结构千城一面已被世人所诟病;微观上,建筑技术策略的千篇一律却被建筑师当做范式而通用。通过王澍的营造策略的发展变化和"水岸山居"的技术策略解析,了解到技术策略选择应该尊重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这种带有强烈地域性的营造策略不仅有益于建筑师本身的竞争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以及人们起居都起到久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玉龙 《福建建筑》2014,(1):53-55,46
在多元化的今天,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建筑师们将自己的作品设计的千奇百怪,以至于一座城市之中,猛然间出现了多座奇形怪状的地标建筑。中国的建筑与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失去了地域特色而变得千篇一律。而象山校区的建成,给我国当前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而其所体现出的消隐思想,对于我国建筑走出当前的混乱,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筑现在的发展状态是非常畸形和混乱的。一是畸形繁荣,因为数量巨大而陶醉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另一是畸形的专业化,在非常大量而且非常快速地建造中,建筑师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思考,甚至包括专业上很多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丛笑  张永青 《华中建筑》2010,28(10):157-159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原之江大学)的近代建筑群是中国近代建筑领域里一个生动而丰富的缩影。该文着重分析研究近代之江校区的规划和典型建筑实例,发掘蕴藏其中的建筑创作思想与风格,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姜梅 《新建筑》2007,(6):113-119
通过对王澍的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与文本作品《那一天》的交叉阅读,试图厘清在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思想(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建筑师的建筑"思"路,指出在传统从基础坍塌陷落为深渊的当今世界,意义性的建筑解构的出现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2.
邵译萱 《建筑技艺》2022,(S1):242-244
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逐渐趋于一致。为了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本文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通过对“水岸山居”的案例解读与评述,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演绎方式。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州建设》2012,(13):56-57
从事建筑活动,在我看来,以什么态度去做永远比用什么方法去做重要得多。至少,建筑于我,只是有闲情时,快乐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我甚至一直回避“建筑”这个词,因为它前提在先地把“造房子”这件事搞得太重要了:多种综合的理解,需要“创造力”,更多地表达建筑师的“自我”,与时代同步,继承传统与历史,等等。  相似文献   

15.
环境分析是建筑形式创新的重要来源,本文介绍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学生会堂设计如何基于特有基地环境实现建筑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度普里兹克建筑学奖。其作品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有着一定的关联。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分析其作品表现出的“瓦片情结”,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建筑的两种力量的分辨和阐述,表明北京四中房山校区项目以及普遍意义上的建筑都既有社会性层面的影响,也有本体性层面的意义.由此观视该项目在各种现实状况和具体条件的裹挟下,其社会性与本体性的分界与交织,并分析它在这两个层面做出的努力、带来的触动,以及那些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究之处.文章最后触及OPEN建筑事务所近年实践中的立场和策略,并在当下的外部现实状况以及近30年来建筑实践的历史线索双重背景中,探讨其可能呈现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大连金州石河中心学校校区建筑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和特点,在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力求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充满归属感的、亲切的、生态的现代新型校区.  相似文献   

19.
陈冠宏 《华中建筑》2002,20(2):22-23
文章针对目前城乡“欧式风格”泛滥的现象,从其产生、盛行的原因及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评判,并就我国建筑创作的正确道路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20.
鲁超  张健 《华中建筑》2007,25(2):185-187
通过详实地调查研究,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优秀历史建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校园优秀历史建筑符合实际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