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奇奇核旋称反转研究成为高自旋态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在正常情况下,优惠的旋称能态低于非优惠旋称能态。实验发现,在A~100区奇奇核低自旋态普遍存在旋称反转现象,即非优惠的旋称能态低于优惠的旋称能态。目前,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来解释此现象,但仍无定论。  相似文献   

2.
旋称反转(Signature inversion)研究是近年来奇-奇核高自旋态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实验发现,稀土区奇-奇核普遍存在低自旋区旋称反转现象,即出现非优惠的旋称能态低于优惠旋称能态的反常能量劈裂。对这种反常现象有各种理论解释,目前仍无定论。因而,累积更多的实验成果,揭示其系统规律对澄清理论分歧是十分有益的。为此,在HI-13串列加速器上以能量为97MeV的19F束通过155Gd(19F,4n)170Ta反应研究了170Ta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将前人建立的3个转动带分别推向更高自旋态(图1)。在新建的能级纲图的A带中,增加了能量为311.5、319.5和680.9 keV的3条γ跃迁,并将前人结果中21-到19-的647keV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奇-奇核高自旋核谱学,特别是奇-奇核低自旋区旋称能量劈裂异常(通常称为旋称反转(signature inversion))已成为高自旋态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在正常情况下,优惠(favored)旋称能态低于非优惠(unfavored)旋称能态。实验发现,稀土奇-奇核晕带和半退耦带低自旋区普遍存在旋称反转现象,即非优惠旋称能态低于优惠称能态的反常劈裂。对这种反常现象有各种理论解释,目前仍无定论。系统总结该领域的实验现象,揭示其系统性规  相似文献   

4.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68)Zn ~(16)O研究了~(80)Rb核的旋称劈裂及反转。由于Paul和Kaye等人对~(80)Rb及其邻核的正宇称转晕带的旋称劈裂及反转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和讨论,本工作重点对~(80)Rb的负宇称带的旋称劈裂及反转进行讨论。并与相邻的N=43同中子数奇-奇核~(78)Br和~(82)Y及同位素核~(78)Rb和~(76)Rb的旋称劈裂及反转进行比较和分析。~(80)Rb、~(78)Br和~(82)Y的第一负宇称带的旋称劈裂及反转[E(I)-E(I-1)」/2I图示于图1。图1说明~(80)Rb带有旋称劈裂,并在自旋15~-h时发生旋称反转。  相似文献   

5.
由于质子与中子不同的形状驱动效应影响,A=130缺中子核区的核在高自旋态下可呈现丰富多彩的核结构特性,如形状共存、扁椭形变、旋称反转、手征二重带结构等。对双奇核^122Cs与^136La进行了高自旋态研究,目的是在^122Cs中寻找手征二重带,在^136La中研究旋称反转与扁椭形变特性。  相似文献   

6.
二十多年来,旋称反转现象在核转动谱中被大量地观测到,但没有统一的认识。本研究试图对旋称反转给出完全的解释,并提出由旋称反转实验数据出发分析三轴形变核转动的规律。旋称反映了具有四极形变的体系绕一个主轴转180°的不变性,并由推转模型定义。我们定义动力学推转轴为总角  相似文献   

7.
对于重核的壳模型计算,一种可能的方案是采用变形基和投影技术。这里给出投影壳模型的一个新发展。本工作以三轴形变多准粒子组态为起点,通过三维角动量投影,构造出壳模型空间,将哈密顿量在该空间内对角化。这一新理论使我们对旋称反转这一旧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通过130核区实验的很好再现(图1,2),我们认为,旋称反转是由于在三轴形变情况下,原子核的转动轴相对于内禀坐标系发生了动态漂移。质子中子相互作用以及四极对力仅改变旋称反转的细节而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重核的壳模型计算,一种可能的方案是采用变形基和投影技术。这里给出投影壳模型的一个新发展。本工作以三轴形变多准粒子组态为起点,通过三维角动量投影,构造出壳模型空间,将哈密顿量在该空间内对角化。这一新理论使我们对旋称反转这一旧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通过130核区实验的很好再现(图1,2),我们认为,旋称反转是由于在三轴形变情况下,原子核的转动轴相对于内禀坐标系发生了动态漂移。质子中子相互作用以及四极对力仅改变旋称反转的细节而不起重要作用。图2用再现图1的波函数计算的124Csπh11/2?υh11/2带的Ii2(i=1,2,3)随自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由于质子与中子不同的形状驱动效应影响,A=130缺中子核区的核在高自旋态下可呈现丰富多彩的核结构特性,如形状共存、扁椭形变、旋称反转、手征二重带结构等。对双奇核122Cs与136La进行了高自旋态研究,目的是在122Cs中寻找手征二重带,在136La中研究旋称反转与扁椭形变特性。实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竖直管中气体由下向上流动,液体由上向下流动过程的淹没及流向反转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计算淹没及流向反转的关系式。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的液体流量下,增加气体流量与减少气体流量时淹没点有所差别;管壁的干燥条件对流向反转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同位旋非对称核物质的状态方程(EoS)不仅对在微观上理解核物质的性质和核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在宏观上理解和研究很多天体物理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同位旋不对称核物质EoS的1个重要成分是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  相似文献   

12.
序号报告题目报告人时间1逆流色谱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李总诚3月30日2第19届“五四”青年学术报告4月21日1)A~130区旋称反转现象的壳模型描述高早春2)氯霉素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林斯3)水-氢同位素液相催化交换反应过程及工艺研究阮皓4)冲击波实验中测量自由面速度的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单流程、由上而下的强迫冷却流动的压壳式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所碰到的停泵后的流量反转问题及其实验研究方法。确定了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在堆功率为250千瓦情况下发生流量反转是安全的。用等减速拟稳态理论模型对流量反转试验进行了理论预算和热工校核计算,与实验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4.
竖管内淹没及其消失滞后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竖管内淹没、流向反转以及淹没消失的滞后问题,研究了管径不同对这些过程的影响.采用无因次量J_g~*和J_L~*表达后,通过研究发现淹没开始点和流向反转点与管径无关;全部携带点与管径有关,而与注水量无关.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淹没过程中试验段内压差和流量的变化.当逐渐减少气体流量时,淹没点的消失会出现滞后,根据试验段的压差和流量变化分析了淹没消失滞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根据试验数据整理出了相应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直角弯头连接的竖直管与水平管中的淹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昌琪 《核动力工程》1994,15(4):328-333
本文介绍了由直角弯头连接的竖直管与水平管内淹没与流向反转问题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弯头对淹没与流向反转的影响,将所得实验结果与竖直管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水平管长度对淹没过程的影响,以及这种管路中淹没消失滞后的问题,采用无因次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给出了表达淹没开始点,淹没消失点和全部携带点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6.
马来盆地主要发育早渐新世-早始新世湖相页岩和早中新世-晚中新世河流三角洲相页岩、煤层两套烃源岩。北部烃源岩处于过成熟和生气阶段,中部和南部烃源岩以生油为主。盆地南部和东南部的砂岩储层发育,J组砂岩是马来盆地最重要的储层。挤压背斜是马来盆地最多产的圈闭类型。将马来盆地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组合。渐新世-全新世发育的成藏组合viii,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的85%,天然气储量占48%;其次是成藏组合iv。成藏控制因素主要为构造反转作用、断层活动等。构造反转作用对烃源岩生油、油气运移、保存等影响很大,是控制马来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管径和气体入口条件对淹没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了管径和气体入口条件对竖直管内淹没和流向反转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气体入口阻力减小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淹没开始点所对应的气体流量会大大提高。气体入口为直角时,管径不同对淹没开始点无影响。气体入口为喇叭口形时,管径对淹没开始点有影响。气体入口条件对全部携带点无影响,但管径对全部携带点有影响,管径越小全部携带点所对应的J_8值越大。管径及气体入口条件对流向反转点均无影响。气体入口条件对减少气流量的淹没消失点无影响,但管径不同对淹没消失点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核动力工程》2017,(5):1-3
红沿河核电厂1号机组首次实施了18个月换料后启动物理试验。结果表明:18个月换料理论预计值与实测结果符合良好,验证了堆芯换料设计的准确性。将18个月换料与年度换料启动物理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指出18个月换料后堆芯特性的变化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再生放大属于小信号放大过程,可忽略其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假设放大器工作物质中纵向及横截面内反转粒子数是均匀分布的,模拟Ti:S反转粒子数及放大脉冲光强变化率。假设振荡器输出高斯型傅立叶变换极限脉冲T=28fs,谱宽20nm,经展宽器展宽为脉宽200ps,谱宽36nm,b=1.5,wo=793nm,则入射脉冲光谱强度为:  相似文献   

20.
关注现代医学物理进展,加强医用辐射防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钧正  李君利 《辐射防护》2008,28(6):377-384
电离辐射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日益广泛应用中,以其医学应用的历史最长、普及最广、影响最大。随着X射线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肿瘤学等放射诊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国医学物理学的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已经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已经引起有关各界重视,并陆续取得了可喜进展。例如:2004年3月召开了以“医学物理发展”为主题的第221次香山科学会议;近几年来,加强医疗照射的质量保证与放射防护,以及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必须配备医学物理人员等方面的有关法规和国家标准相继出台实施;同时,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陆续增设医学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教育;2007年12月,中国物理学会新成立的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医学物理特邀学术报告会,展示了医学物理成果,反映了我国医学物理进展日益备受关注。国际相关业界公认,现代医学物理学必须涵盖医学影像物理、肿瘤放射治疗物理、核医学物理和保健物理等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电离辐射防护(保健物理)必须充分关注包容医用辐射防护在内的医学物理进展。值此庆祝《辐射防护》创刊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与同道切磋交流,藉以抛砖引玉,祈盼我国的医用辐射防护和医学物理相关工作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