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进一步完善间歇采油配套技术,实现规模节电的目标,大庆油田采油八厂于2011年开展了低产抽油机井间抽配套技术研究.以油井流入流出动态理论、有杆泵系统消耗功率计算方法为基础,建立泵径、冲程、冲次、时间四参数与能耗关系模型.以合理流压上下限为边界条件,根据流压与时间的关系式,优化油井关井时间和开井时间,使节能效果最大化.现场应用5口井,平均日产液与试验前持平,泵效提高了5.7个百分点,日耗电降低了41.7 kW·h,收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2.
抽油机井泵效因素主要受油井自身条件限制,油井含水以及油井油气比影响,供液能力差的井还会受到泵挂深度的影响.本文利用流压和产液量关系的渗流知识以及沉没度与泵效关系的相关知识,探索在高含水、低生产油气比井生产时期,抽油机抽汲参数和泵挂对泵效的影响.一方面,探索在抽汲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油井产量与泵挂的关系;另一方面,探索上提泵挂井在调大参后对泵效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在“三低”油田的实际生产中,井底流压低于饱和压力的情况下出现了降低流压后产量不增加反而降低,油井流压低,泵效低,能耗高.依据油气层渗流理论及在低于饱和压力下油井的流入动态进行理论分析及公式推导,同时通过对所选卫11区块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三低”油田油井流压与产量的变化关系,确定了卫11区块油井生产的合理流压,指导了卫11区块油井合理生产参数,进一步降低机采能耗,提高“三低”油田开发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对于低渗透高气油比油井,由于其产液量低,泵抽过程中常常由于脱气等因素使得泵效较低,合理控制低渗高气油比油井的套压是保持该类油井高效生产的关键.根据低渗油藏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流动情况,分析不同条件下套压对动液面及产量的关系.结合油井具体动、静态参数,给出了低渗高气油比油井合理套压确定的过程.现场实例表明...  相似文献   

5.
蓬莱油田目前很多单井受泵型、排量等限制,需要在保证油井稳定运行下进一步挖掘潜能,则必须从泵工况各项参数调节入手,套压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分析油套环形空间内的油气水三相分布状态,提出了基于泵工况参数实时监测系统的套压调整技术,再拟合泵吸入口和出口压力数据,得到不同套压大小下的泵效,分类确定油井合理套压。针对蓬莱油田单井井底流压较高且一直很难优化的井,通过该方法可以找到最佳泵效率的工作点并降低井底流压,实现油井稳定并增产。  相似文献   

6.
针对油井生产参数优化主要依据现场经验的问题,研究油井流压和油井产量之间的影响关系,确定油井生产合理流压:现场数据统计研究沉没度和泵效之间的关系,确定油井合理沉没度。通过以合理流压和合理沉没度为指导,优化油井生产参数,提高油井生产效率。现场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科学指导油井参数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油井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螺杆泵在开机憋压、关机憋压和停机憋压三种状态下取得的关井油管压力与关井时间的关系曲线,对井下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定性诊断,以反映出泵的各种工作状况。现场应用证明这种憋压曲线法使泵况诊断工作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8.
深水动态压井钻井技术及水力参数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钻井中钻遇浅层流十分危险,动态压井钻井方法是处理深水钻井浅层流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文中从原理、特点以及关键装备等几个方面对动态压井钻井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工艺流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钻井液密度、排量、混配比,钻井液需求总量以及泵压、泵功率等参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对井底压力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密度,需要精确控制与混配,在相同压力条件下,先钻小尺寸的领眼容易在排量满足要求的条件下控制浅层流。  相似文献   

9.
杆式泵泵筒内流体流动规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杆式泵泵简内的流体流动问题,采用湍流模型的K-ε两方程模型和有限元方法,对在一个抽油循环中阀与活塞在几个特定的位置的流体流动进行了建模与计算,具体分析了处于阀道内和同心环状空间中的原油在上下冲程的运动规律。通过计算知,泵筒内流体的最大速度与入口端的初始流连基本满足线性关系,而最大流压与入口端的初始流速不满足线性关系,直径大的泵,其流压整体上要比直径小的泵要小,分析结果可为杆式泵的内部结构设计和几何参数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中归纳了油田螺杆泵在泵况诊断方面形成配套的相关对比诊断技术。利用泵效与沉没度.泵效与扭矩的关系研究出了螺杆泵泵况、扭矩控制图,直观地衡量了螺杆泵的工作状况。实践表明.它能够高效、准确的分析和诊断螺杆泵井下故障.为油田螺杆泵井工况诊断提供了分析依据.可在油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