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调查肉鸡屠宰场加工环节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采集肉鸡屠宰场的入厂活鸡肛拭子样本,宰杀褪毛后整禽样本、预冷后整禽样本、预冷池水、分割刀具和案板、冷冻鸡肉样本以及工人手涂抹样本,按《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方法检测沙门菌。结果 2011—2012年共检测样品896份,检出沙门菌293株,检出率为32.7%;鸡胴体的检出率高于鸡活体。2011年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2012年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宰杀后样品中印第安纳沙门菌的构成比有所下降,而鼠伤寒、肠炎等其他优势血清型的构成比相对增加。结论 沙门菌广泛存在于屠宰场各环节样品中,宰杀环节易导致沙门菌的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中沙门菌污染状况。方法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项《肉鸡养殖及屠宰加工环节沙门氏菌专项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操作程序,并参考国家标准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对黑龙江省4个地市3 766份肉鸡样品进行检验。结果 4大环节共检测样品3 766份,检出阳性样品339份,检出率为9.00%,孵化、养殖、屠宰到配送分销4个环节均检出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2.82%(22/781)、2.14%(11/515)、13.84%(220/1 590)、9.77%(86/880)。其中,屠宰环节的8种样品中预冷池水样品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为35.42%(34/96)。检出的沙门菌分属于9个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印地安纳沙门菌的比例最高。结论黑龙江省肉鸡屠宰和配送分销环节中沙门菌污染较严重。屠宰环节阳性率最高,是重要的污染环节,其中预冷池水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是屠宰过程中肉鸡污染沙门菌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肉鸡屠宰加工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关键环节及菌株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性,对陕西省某肉鸡屠宰场5个屠宰环节(活鸡肛拭、浸烫、预冷、分割和贮存)进行4次样本收集。通过选择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nuc基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离鉴定。然后对分离株进行23种毒素编码基因、27种耐药基因、16种抗生素耐药性及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分型检测。结果表明,收集的144份样本中有32份样本被污染(22.2%,32/144)。除活鸡肛拭样本无检出外,其余环节样本均有检出。其中浸烫褪毛环节污染率最高(40.0%,12/30),其次为分割环节(26.7%,8/30)、预冷环节(21.9%,7/32)和贮存环节(15.6%,5/32)。23种被检毒素编码基因中...  相似文献   

4.
了解肉鸡孵化、养殖、屠宰加工和配送分销各环节的沙门菌污染状况,确定易受污染的环节和样品类别,为预防和控制由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济南市肉鸡孵化场、养殖场、屠宰场(点)和配送分销点设置16个监测点,按不同的季节和环节定期随机采集监测样本。检验方法按照《2012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执行。结果 监测17种样品共1204份,13种样品检出沙门菌202株,总检出率为16.78%。除1种不可分型外,其他分属4群28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血清型沙门菌最多(37.13%);4个环节中,以屠宰加工环节沙门菌检出率最高(23.14%);四个季度中,以第二季度沙门菌检出率最高(21.74%);17种样品中,以屠宰环节的褪毛后整禽样本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2.19%)。结论 济南市肉鸡相关行业的沙门菌交叉污染严重,应加强肉鸡生产链全过程的监管和监测,并针对各污染环节和工序,确定不同的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以减少沙门菌的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肉鸡屠宰加工中不同时间和环节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分析污染关键点。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从陕西省某活鸡屠宰场不同环节定期采集活鸡肛拭子标本、整鸡胴体和鸡肉样品,使用最大可能数(MPN)法对沙门菌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分离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沙门菌进行鉴定,同时结合血清凝集技术对沙门菌鉴定结果进行确认。结果采集的284份样品中有67份检出沙门菌,检出率为23. 6%,平均MPN值为0. 051 6 MPN/g。2017年7月采集的样品沙门菌污染最为严重,检出率为37. 8%(14/37),平均MPN值为0. 064 7 MPN/g; 2016年11月检出率最低,为13. 9%(5/36),平均MPN值为0. 043 6 MPN/g。不同屠宰环节中,浸烫褪毛后整鸡胴体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3. 3%,26/60),平均MPN值为0. 060 5 MPN/g;分割后冷冻前鸡胸脯肉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最低(18. 3%,11/60),平均MPN值为0. 036 8 MPN/g,略高于储存配送过程整鸡胴体/鸡胸脯肉样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水平(0. 035 8 MPN/g)。结论活鸡屠宰过程沙门菌的检出率与MPN值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不同屠宰加工环节存在纵向和交叉污染,应对活鸡屠宰加工过程沙门菌污染严重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肉鸡屠宰预冷清洗环节添加次氯酸钠(NaClO)对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控制作用,模拟不同NaClO浓度(0~70 mg/L)和初始污染率(25%~100%)条件下3批次鸡肉预冷清洗过程,计算每批次鸡肉清洗后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及3批次鸡肉全部清洗后的总体污染率。结果显示,当预冷水中添加0,20,50和70 mg/L的NaClO时,3批次鸡肉全部清洗后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为88.9%,38.9%,36.1%和36.1%,NaClO可有效控制交叉污染(p0.05);NaClO浓度(50 mg/L时,清洗后的预冷水未有沙门氏菌检出,可减小交叉污染风险。色差分析未发现20~70 mg/L的NaClO清洗对鸡肉色泽的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可用于肉鸡屠宰预冷清洗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率控制,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沙门菌在肉鸡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污染状况,对其污染程度及危害进行系统评价,为开展"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评估以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肉鸡孵化、养殖、屠宰、销售环节的不同样品,按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进行沙门菌检测。结果肉鸡生产的不同环节共采集样品1 267份,检出沙门菌阳性样品298份,总检出率为23.5%,孵化、养殖、屠宰、配送分销环节的检出率分别为4.6%(10/217)、8.4%(18/215)、32.8%(187/570)、31.3%(83/265)。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结论沙门菌在肉鸡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检出。各季节的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屠宰及销售环节的检出率较高,提示加工屠宰过程存在沙门菌交叉污染的可能,这些环节对减少鸡肉及其制品的沙门菌污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基于16S rDNA V6~V8可变区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分析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减菌处理前后胴体或产品细菌多样性。在预冷环节前采用50 ℃、1.5%乳酸溶液对肉鸡胴体冲淋15 s进行减菌处理,采集屠宰加工环节中减菌处理前后的胴体或分割产品表面样品,提取样品中的细菌总DNA,通过16S rDNA V6~V8可变区的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对PCR扩增片段割胶回收、克隆测序分析减菌前后细菌菌相变化。结果表明,减菌前,胴体清洗环节DGGE条带的数量最多、亮度最强,细菌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分割环节,而预冷环节细菌种类及数量最少,污染程度最低;减菌后,各屠宰加工环节细菌种类与数量较减菌前均有所减少,其中胴体清洗环节与分割环节细菌的种类与数量减少量最多,预冷环节细菌的种类及数量最少,不同屠宰加工环节细菌种类并不完全一致;乳杆菌属细菌在整个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均有出现,与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细菌为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9.
肉鸡屠宰加工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调查及ERIC-PCR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及其溯源性追踪,分析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环节,以降低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的风险。方法:分别采集两家肉鸡屠宰加工厂(FX、GZ)生产链中的肉鸡胴体表面、肉鸡泄殖腔、嗉囊内容物、环境、设备及器具表面样品,应用常规法及PCR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通过基因间重复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分型技术对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利用NTSYS-pc 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两家加工厂的沙门氏菌总检出率为1.37%(16/1171),FX的检出率较低(0.18%),与GZ(2.39%)间差异极显著(P<0.01);FX仅于净膛后肉鸡胴体体表检出Ⅳ型沙门氏菌;GZ屠宰、煺毛及净膛后的肉鸡胴体体表、肉鸡泄殖腔、嗉囊内容物、脱毛指及净膛工人手套表面均检出Ⅰ型沙门氏菌,煺毛、冷却后肉鸡胴体及净膛工人手套表面均检出Ⅲ型沙门氏菌,运输车表面检出Ⅴ型沙门氏菌,另有脱毛指表面检出Ⅱ型沙门氏菌。结论:肉鸡的宰前及煺毛、净膛过程为引发生产链沙门氏菌污染的重要环节,加强肉鸡的进厂检疫及设备与器具的日常卫生管理有利于降低沙门氏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析某大型肉鸡屠宰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风险和关键防控点,为肉鸡屠宰过程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某大型肉鸡屠宰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监测和调研,应用@RISK 7软件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定量评估模型,对肉鸡屠宰四个环节(烫洗煺毛、净膛、清洗预冷和分割传送)进行定量评估。结果初步探明了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屠宰加工过程中的消长变化规律,清洗预冷环节和分割传送环节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主要风险环节,预冷池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和工人手部带菌程度是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关键风险点(相关系数分别为0.62和0.50)。结论对肉鸡屠宰环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关键控制点识别和精准采取控制措施,可有效保障终端鸡肉产品的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调查北京市大型超市中冰鲜鸡肉卫生状况,于2013年4月—2014年1月在北京市8家大型超市采集冰鲜鸡肉样品70份,检测其基本微生物指标以及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所测全部样品的检验不合格比例:菌落总数38%、大肠菌群37%,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32%,因此市售冰鲜鸡肉制品中细菌污染状况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加强冰鲜鸡肉屠宰、加工、运输等各环节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猪肉屠宰加工过程中主要环节弯曲菌的污染现状。方法 选择两家猪肉屠宰加工企业,分别采集宰前、脱毛、取内脏、胴体修饰和预冷前后等环节样品,应用选择性CCDA平板直接计数法对弯曲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150份猪肉样品检测出22份弯曲菌阳性样品,阳性率14.67%;环境样品30份,检出1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40.00%。所检出的弯曲菌均为结肠弯曲菌,未见其它种属弯曲菌。所监测的6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弯曲菌污染,阳性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取内脏环节弯曲菌阳性率最高,为17.50%,阳性样品弯曲菌携带量为177.14±296.73CFU/100cm2;而环境样品中取内脏环节的地面样品阳性率最高,为100%,弯曲菌携带量为588.00±307.66CFU/100cm2。结论 猪肉屠宰加工过程中存在弯曲菌污染,以取内脏环节阳性率最高,预冷后阳性率明显降低;而环境样品的高污染率对猪肉屠宰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构成了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13.
通过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抽样方法、样品处理、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使用,确立一套可行的沙门氏菌监控模型,为评价肉鸡屠宰加工过程的卫生状态提供科学手段,以改进卫生管理水平。采用该模型对3家肉鸡加工企业的屠宰过程进行了沙门氏菌监控,共计检测样品4 987个,检出阳性样品314个,阳性率为6.36%,监控数据表明工厂的卫生状态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江苏省肉鸡沙门菌污染专项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肉鸡养殖和屠宰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为确定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沙门菌分布和疾病可能传染源、制定公共卫生措施并评价其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专项监测的采样和实验室检测要求,2010年共采集活体肉鸡肛拭样本210份,胴体样本204份,监测沙门菌污染情况。结果肛拭样本检出沙门菌23份,检出率10.95%;胴体样本检出沙门菌71份,检出率34.80%。两类样本的血清学分型构成比不同(χ2=15.7,P<0.001),肛拭样本检出的23株沙门菌中有22株印第安纳沙门菌,胴体样本中检出的71株沙门菌中有35株为印第安纳沙门菌,22株为奥尔巴尼沙门菌。结论肉鸡活体肛拭和胴体样本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P<0.001),胴体高于活体检出率,活体和胴体的沙门菌来源不同,胴体可能存在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15.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某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不同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耐药性和耐药谱,为食品安全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沙门氏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筛选疑似沙门氏菌,并针对沙门氏菌invA和hut基因的二重PCR方法对疑似沙门氏菌鉴定,再用纸片扩散法对其分离株进行10 种抗菌药物(组合)的药敏实验,参考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标准(2010)判定药敏结果。结果:从1 350 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56 株沙门氏菌;肉鸡屠宰前沙门氏菌的污染率为13.53%;烫毛脱毛、开肛、净膛、冲淋4 个环节鸡胴体和分割鸡肉、冷冻鸡肉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分别为0、7.23%、9.80%、11.54%、14.50%、9.33%。沙门氏菌分离株对萘啶酸(100.00%)和氨苄西林(85.90%)的耐药率最高,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44.23%)、庆大霉素(39.10%)、四环素(35.26%)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曲松敏感,多重耐药率为53.85%,共有39 种耐药谱,从肉鸡屠宰前到分割鸡肉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谱型先下降再上升。结论:四川某肉鸡屠宰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及其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且可能存在从上游向下游生产链传播的情况,需要加强卫生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