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洋西部的研究工作表明,在该海域发育的玄武岩类的特点是成分非常复杂。在深海盆中,除类似于大洋拉斑玄武岩的玄武岩外,还见到与岛弧基性火山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有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的玄武岩。作者建议将这类玄武岩划分为独立的建造-地球化学类型——边缘海新生盆地拉斑玄武岩(边缘海拉斑玄武岩)。在日本海中可划分出4种建造-地球化学类型的新生代玄武岩类:1.大陆拉斑玄武岩;2.岛弧玄武岩类;3.边缘海拉斑玄武岩及其分异物;4.大陆裂谷岩石类型的碱性玄武岩类。第一类岩石只形成于滨海区东南部的大陆坡上(图1)。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橄榄石-斜长  相似文献   

2.
江汉盆地幕式构造运动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江汉盆地的不整合面、断裂活动和火成岩成因及分布规模的研究表明,江汉盆地在白垩-第三纪时期主要经历了五期较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发育五期不整合面,据此将盆地白垩-第三纪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裂陷幕和一个拗陷沉降期五个演化阶段。自老而新各裂陷幕断裂活动主方向表现为自北西向北北东、北东、北东东顺时针有序偏转的特点;岩浆岩由碱性玄武岩变化为石英拉斑玄武岩、再变为以橄榄拉斑为主、最后变为以石英拉斑为主的玄武岩,反映构造演化的幕式特点和断裂活动强弱的变化。沉积中心在不同构造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构造I幕时期,盆地中、西部发育3个沉降中心;在构造Ⅱ幕时期,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在构造Ⅲ幕时期,盆地没有统一的沉降中心;在构造Ⅳ幕时期,沉降中心移至盆地中心。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合,形成了盆地内复杂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
可分为碎屑岩和火山岩两大储岩类。前者在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普遍发育,其中以第三系砂岩的储集性能最好,一般具中等以上。火山岩储集层主要分布于华南板块火山弧内及弧后中、新生代盆地和与之相邻的少数盆地,以第三系蚀变杏仁状橄榄玄武岩的储集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4.
<正>1 引 言 对弧后盆地的形成已提出了几个模式。可是看来还没有一个关于弧后盆地形成的统一解释(Tamaki和Honza,1991)。在西太平洋内与弧有关的大多数弧后盆地似乎是第三纪来形成的(表1)。弧后盆地看来与俯冲活动有紧密关系,俯冲活动也对应于边缘盆地形成的持续时间。这种关系在位于太平洋板块中部和西南缘的第三纪弧链的弧后盆地内得到很好证实 (Honza,1991)。 在弧后盆地内,扩张轴的方向通常不能用来寻找欧拉极,它与转换断层外交。这与洋中脊完全不同,在那里脊在大环内垂直于转换断层走向;可是,起伏出现在大多数脊内。斜向扩张可归因于与张开初期侵入作用有关的低的软流圈粘度,这正如在雷克雅内斯脊内所表明的,在那里该脊与冰岛火山中心相关。 据认为,在大西洋陆缘,在初始大陆裂谷作用期间有岩石圈的拉张,在那里岩石圈拉张通过被动上涌的较流圈的去压作用引起了部分熔融。在弧后盆地的初始裂谷阶段,也被认为有一些拉伸陆块的残余体,如在日本盆地所指出的(Tamaki等,1992)。这些碎块正如在大西洋边缘所认为的有侵入作用。 第二期是洋壳侵位在与扩张作用有关的盆地中心区。在这时期的大多数弧后盆地通过大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岩石的化学组成、稀土元素、同位素等分析的基础上,文中探讨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第三系火成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和成因。济阳坳陷第三系玄武岩可分为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碱性系列玄武岩主要为钠质系列,该区第三系玄武质岩浆岩主要为大陆裂谷成因的大陆拉斑玄武岩,玄武质岩浆的喷发深度为150~230km。济阳坳陷火山岩随着层位的变新岩浆分异程度降低,越晚形成的岩浆基本代表原始岩浆,第三系不同层位的玄武岩及其基性侵入岩源区均为上地幔,且侵入岩与火山岩同源,并且在岩浆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不同源区之间的混合作用,而且熔融程度从古新统到渐新统是逐渐降低,反映出岩浆的地幔源的深度在逐渐加大。这些认识对岩浆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奥陶统火山凝灰岩的研究与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笔者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区中奥陶统火山凝灰岩的岩石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的火山凝灰岩分属钙碱质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并根据δ-τ指数图解及其他判别指标,确定火山凝灰岩为岛弧喷发产物,这为进一步分析中奥陶世构造环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格洛玛·挑战者号”59航次的钻探资料所推断的南菲律宾海岛弧—弧后盆地复合体的渐进演化对可能发生在具有弧后扩张体系特征的会聚板块边界上的构造过程给出了重要的边界条件。正如先前已认识到的,现代马里亚纳弧的前驱残余弧及介于其间的弧后盆地是自西向东渐进发展的,依次形成了帛琉—九州脊,帕里西维拉盆地和西马里亚纳脊,最后形成了现代马里亚纳海糟和马里亚纳弧。新的资料说明,弧后扩张的初始时期与其说如同先前认为的与岛弧火山活动的主要时期相一致,倒不如说与岛弧火山活动最小的时期相一致。依据火山碎屑岩岩屑的极快速堆积和在脊上的钻孔所穿过的岛弧拉斑玄武岩流可以识别出,32百万年前的渐新世末在帛琉—九州脊上发生了一次较大的火山脉动。其后不久,即30百万年前,岛弧火山活动减弱,似乎与岛弧沿其岩浆轴的分开及形成帕里西维拉盆地的海底扩张作用的开始相一致。在中新世早期到中期,在帕里西维拉盆地内的扩张作用停止以前,岛弧火山作用又一次开始影响老的帛琉—九州弧的向东开裂的弧前地段。这次火山活动产生了新的西马里亚纳弧,它是由一条新的活火山带连结在老的帛琉—九州弧前区的西沿上形成的,并继续到中新世的晚期。在西马里亚纳脊上的钻孔中发现的大量的火山碎屑岩岩屑表明,这第二次火山脉动在11—9百万年前达到了高潮。稍后,火山活动减弱,它再一次地与岛弧沿岩浆轴的分开和海底扩张作用的开始相一致。在这第二次扩张事件期间,在马里亚纳海槽内,另一条新的活火山带开始出现在向东开裂的弧前地段的盆地边上,这一次发生在西马里亚纳弧的东移弧前区后面。这一最新的活火山带与老的西马里亚纳弧前区一起组成了现今的马里亚纳弧。因此,虽说活动的马里亚纳弧的每个残余弧的西部都只包含着岛弧火山活动的部分记录,但是活动弧的弧前区(它合并了西马里亚纳弧的老的弧前区和老的帛琉—九州弧的弧前区)却包含了岛弧从大约40百万年前到现在的渐进演化和发展的全部记录。火山活动最小期的分布是与初始弧后扩张事件相一致的。对这种间发性活动的解释可能在于象对全球的弧后扩张体系不对称向东迁移的解释一样,是岩石图之下的一种向东流动过程。这种1—1.5厘米/年数量级的向东流动可能足以使西倾的板块变形,以至使板块断裂、俯冲、中断,并因此而需要一个恢复俯冲的时期,从而遣成了在岛弧火山活动和弧后扩张中观察到的间发性。  相似文献   

8.
智利南部的蛇绿岩杂岩代表白垩纪弧后盆地盆底镁铁质部分的残余,此盆地自北而南显著变宽,其长度超过600公里。对呈楔状的原始弧后盆底的北端(萨莱托杂岩)和南端(托图加杂岩)蛇绿岩的详细的野外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盆地形成期间玄武岩浆侵位到先存的大陆地壳的方式,南北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在原始盆地狭窄的北端,镁铁熔浆侵入到大陆壳的扩散构造带内,造成硅锅质大陆壳的广泛再活化和改造。而在原始盆地的较宽的南部,在所确定的海洋扩张中心的位置上看来已有镁铁岩浆侵入。所观察到的这种北—南变化,造成了从具有洋陆中间型地壳到典型洋壳特征的弧后盆地的形成。这些变化被解释为代表弧后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它是由导致弧后盆地地慢对流的俯冲作用与会聚板块边界一边的应力释放之间的微妙作用而形成的,可能与洋脊俯冲作用有关。在应力释放前,热从地幔底辟体传递到地壳底部,引起了南美普遍的硅质火山作用。随着应力的释放,从地幔衍生的熔浆顺着构造通道喷发到地表,导致了岛弧后面断裂带广泛地玄武岩质火山活动和硅质火山作用的终止。起初,玄武岩浆侵入陆壳的扩散带中,引起硅铝质地壳岩石的改造。后来不断形成自地幔来的镁铁岩浆的侵入带,最终导致发育了大洋型扩张中心。在南部智利和另一些地方的观察表明,会聚板块边界一边的水平应力的变化,可能是确定大陆壳区域性响应引起弧后对流的俯冲作用的主要因素,因此是镁铁质地幔熔浆侵位到地壳的机制。可推测,在南部智利观察的各种岩石也可在大洋盆的张开阶段形成,而目前已下伏于大西洋型大陆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上):成盆机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全面地简述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盆机制各种学说,强调了成盆机制分析原则。按弧后主动扩张说、弧后被动拉张说、局部区域左行挤出说等,演绎出的盆地空间几何形态与实际情形不符,演绎出的块体运动及位移在空间上不能平衡。局部区域的右行剪切拉分说是揭示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成因的良好开端。以日本海和南海为例,讨论了边缘海“洋壳基底”性质,认为所谓的“洋壳”实为变薄的陆壳。现行边缘海的年龄值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亚洲大陆上由地壳拉张而张开的冲绳边缘盆地与台湾碰撞带以北的菲律宾—亚洲板块边界平行(图1)。它位于琉球海沟俯冲带和琉球活动火山弧后面(图)。如果除去具有复杂斜向张开的安达曼海及第勒尼安海,那么冲绳海槽是世界上活动边缘弧后盆地类型中仅有的一个沿大陆边缘的、处于年青演化阶段的例子。现在冲绳海槽北部处  相似文献   

11.
<正>1 引 言 朝鲜东海(即日本海)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位于西北太平洋边缘的弧后盆地(图1)。关于日本海弧后张开方式的假说可归纳为:(1)与日本弧不同旋转有关的扇形张开(Oto-fuji等,1983;1985;Celara等,1987;Faure等,1987)。(2)沿西缘和东缘两条主走滑断层拉分张开(Lallemand等,1985;Kimara等,1986)。根据西南日本内的古地磁测量和日本盆地和大和盆地内的大洋钻探计划的结果,本文的修改模式把弧的转动与走滑剪切变形的背景结合了起来。 这些假说性复原表明,朝鲜的东部陆缘是一个构造上的关键区域,因为如果日本弧通过大陆裂谷作用和弧后扩张移离东亚大陆(Jolivet等,1992),它调节了明显的地壳变形。然  相似文献   

12.
鄂霍次克海的千岛盆地与日本海的几个盆地分别是千岛孤和日本弧的弧后盆地。这些盆地形成的时代依据还不足,因为它们的基底尚未钻到,磁异常不详。这些盆地的构造演化已按板块构造作了不够全面的解释。自 Karig(1971)提出弧后扩张的概念以来,弧后扩张构造一直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课题。最近一些学者提出了弧后扩张的另一些运  相似文献   

13.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4,24(4):6-14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 ,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 ,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 ,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 ,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的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 ,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 ,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 ;( 2 )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 ;( 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 ,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 ,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岛弧的形态是由于弧后盆地长轴方向岩石膨胀,导致弧后盆地轴线形变,推动岛弧向俯冲带方向弯曲,形成弧状岛弧.弧后盆地长轴方向的岩石膨胀,是由于俯冲洋壳脱水,导致脱水带之上(弧后盆地长轴方向)陆壳底部熔化(底侵),形成拱形熔化面,导致熔化面之上的岩石差异化升温和差异化膨胀.弧后盆地长轴方向岩石膨胀长度与岛弧的弧度成正比,岛弧的弧长等于弧后盆地长轴的长度与岩石膨胀长度之和.根据岩石膨胀长度可以计算岛弧的偏移距离和弧长,反之,根据岛弧的偏移距离或弧长也可以计算岩石膨胀长度.根据岩石膨胀长度和岩性,可以推算出熔化面之上岩石的温度增加值、陆壳底部熔化(底侵)的厚度和弧后盆地的沉降深度.  相似文献   

15.
环太平洋地区是主要的活动大陆边缘发育地,发育许多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的盆地。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日本海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陆架盆地和弧后盆地,转换断层大陆边缘主要发育走滑盆地。通过从盆地的形成模式、构造演化、沉积特征方面分析各类盆地的特征,并进一步从生烃条件和储集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各种盆地的油藏形成条件,认为转换断层边缘盆地、陆架边缘盆地、弧后盆地成藏条件较好,可以形成大型的油气藏;而弧前盆地成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露头、地震、测井和钻井资料分析,结合勘探实践成果,对四川盆地二叠系火成岩特征、分布、储集性能及含气性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盆地内二叠系发育中心式火山喷发岩相,其岩性组合及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差异性;火成岩主要分布于3个区域:盆地西南部,主要为大面积溢流相玄武岩;盆地中西部的简阳—三台地区,发育侵入岩、火山熔岩(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川东达州—梁平地区,则仅为辉绿岩和玄武岩。研究得出以下5方面的认识:①上二叠统火成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以喷出岩占主体,在化学成分上既具有碱性玄武岩特点,也具有拉斑玄武岩特点,属偏碱性的过渡型玄武岩浆喷发;②溢流相的玄武岩在纵向上具有明显的韵律结构,单韵律层自下而上为火山碎屑岩(不发育)→深灰、灰色斑状玄武岩(不稳定)→深灰带紫色微晶-隐晶玄武岩→深灰绿色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中心式火山喷发也具有韵律性,纵向上自下而上为火山碎屑岩(集块岩、角砾岩)→火山熔岩→凝灰质熔岩的演化序列;③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具多样性,以溶蚀孔、脱玻化微孔为主,但物性差异大,玄武岩储集层表现为超低孔渗,厚度小,分布于旋回中上部及顶部,横向可对比性较差;火山碎屑岩为中—高孔储集层(YT1井:孔隙度8.66%~16.48%,平均值为13.76%),厚度较大,储集层品质较好;④盆地西南部玄武岩中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中二叠统,盆地中西部火山碎屑岩中天然气来自于寒武系筇竹寺组;⑤分析不同地区火成岩成藏条件,盆地西南部气源相对不足、储集层欠发育,保存条件差异性较大,含气性较复杂;盆地中西部简阳—三台地区烃源充足、储集层发育、保存条件优越,天然气地质条件优越,是天然气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有许多弧后盆地。尽管这些盆地已作过严密研究,但有关它们的起源和演化仍争论不休。热流资料反映了弧后盆地的构造和岩浆过程,对讨论弧后盆地深部过程中是重要的。理解高热流起因,就使得可讨论地壳和上地幔的深部过程。本文着重于探讨热流与岩  相似文献   

18.
<正>1 绪 言 过去几年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吕宋弧和亚洲大陆之间斜向碰撞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见识(图1,略)。在台湾东部,纵谷代表菲律宾海板块的海岸山脉和欧亚板块亚洲大陆的中央山脉变质岩之间的缝合带(图2)。此板块边界以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逆断作用为特征。 海岸山脉和纵谷由四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图3)。从西至东,它们为:(1)沿板块缝合带的碰撞后磨拉石层(卑南山砾岩);(2)俯冲复合体(利吉混杂岩);(3)沉积在弧前盆地的沉积物重力流堆积(奇美组、水链砾岩和大港口组);(4)被港口和东河礁碳酸盐岩上覆的都峦山层的岩浆弧层序(图3)。弧-陆碰撞已使俯冲复合体、弧前盆地和火山岛变形并增生在亚洲陆缘,形成台湾东部的海岸山脉(图2)。火山作用和沉积作用的顺序终止导致了向南变年轻,这与弧-陆碰撞(图4,略)的向南推进一致。推进速率大约为85~90千米/百万年。目前,碰撞仍在20°N的台湾南岸外地区进行。 本文报道了发育在增生带的晚第三纪火山岛上的二个短命的上新世-更新世弧内盆地的演化,它们可以与邻近的弧前盆地相区分。弧内盆地(或地块内盆地)为狭长的充填着沉积物的位于沉降的、塌陷的岩浆弧上的地堑。所引证的弧内盆地发育机制包括:火口崩塌引起的沉陷、或与走滑运动、弧后扩张、斜向会聚和弧-脊碰?  相似文献   

19.
伊宁盆地类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伊宁复合盆地成生发展可划分为石炭纪一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和新生代3个构造发展阶段,相应地先后形成了孤内盆地、孤内残余盆地和远源碰撞山间盆地3种性质各异的原型盆地。弧内盆地属典型拉张型盆地,弧内残余盆地属地幔冷却收缩沉降盆地,生油岩系均较发育;远源碰撞山间盆地属压性盆地,生油岩系不发育。前两类盆地油气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从威尔逊旋回原理出发,通过解剖全球483个沉积盆地前寒武纪以来成盆演化历史,并基于拉张、挤压及剪切3种应力环境,探讨了原型盆地的类型划分、叠加演化及沉积充填模式,总结出板块构造演化在3个方面控制着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及含油气条件。研究认为:(1)全球85%以上的沉积盆地是由两类以上原型盆地叠加演化而成;(2)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以威尔逊旋回为周期且按着固定轨迹循环往复进行,在一个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能够形成特定的原型盆地;(3)每个原型盆地都能够形成独特的构造-沉积体系,从而决定其独有的生、储、盖等含油气条件,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而且可能形成新的含油气系统。将全球每个盆地最新一期板块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原型盆地界定为现今的盆地类型,并划分出陆内生长裂谷、陆内夭折裂谷、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内克拉通、海沟、弧前、弧后裂谷、弧后坳陷、弧后小洋盆、周缘前陆、弧后前陆、走滑拉分和走滑挠曲共14类。该分类方案不仅能够确保每个沉积盆地类型的唯一性,便于推广应用,而且可以通过盆地类比,以科学预测现今各类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图6表1参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