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蒸养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ISAT(initial surface absorption test)方法,试验研究了蒸养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特性,调查了胶凝材料组成、养护条件以及蒸养工艺对蒸养混凝土毛细吸附系数的影响,并探索了相应影响机制及降低蒸养混凝土毛细吸水性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养条件,蒸养混凝土由表及里不同位置呈现更大的毛细吸水梯度;混凝土暴露表层的蒸养效应是导致其毛细吸水梯度增大的主要原因;采用粉煤灰、矿渣及硅灰复掺技术、对蒸养后的混凝土进行后续水养以及在蒸养过程中对暴露表层进行保湿覆盖处理均能减少蒸养混凝土的毛细吸附系数,降低蒸养混凝土由表及里的毛细吸水梯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水破坏这一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破坏形式,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渗水试验,研究了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渗水性能的各种因素,从而解决水破坏问题,保证其使用的寿命。  相似文献   

3.
吸水膨胀橡塑密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物理共混法制备吸水膨胀橡塑材料的一些特性,对在不同CPE/SBR配比下吸水膨胀橡塑材料的吸水性能和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进行测试,选择最佳配方,制造出性能优良的吸水膨胀橡塑材料。  相似文献   

4.
对渗水系数的研究分别从路面渗水快速控制、级配类型、地理区域三方面进行探讨,建立了路面渗水快速检测法与标准渗水实验的快速判断模型,表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凝土与渗水系数的规律,并阐述了不同地理区域渗水系数的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粉煤灰混凝土的高性能,开展了纳米SiO2改性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和吸水试验,研究了粉煤灰取代率和纳米SiO2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动弹性模量)和吸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均随纳米SiO2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纳米SiO2掺量从0%增加至2%时,粉煤灰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动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12.90%、7.53%和5.85%,可见纳米SiO2对抗压强度影响更显著;当粉煤灰取代率从10%增加至30%时,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动弹性模量分别降低了7.24%、2.61%和9.87%,可见粉煤灰对动弹性模量影响更显著;随纳米SiO2掺量增加,粉煤灰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系数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粉煤灰取代率增加,混凝土毛细吸水系数增大,且纳米SiO2对混凝土毛细吸水系数影响也越显著;粉煤灰取代率和纳米SiO2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毛细吸水系...  相似文献   

6.
锂渣粉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区盐浸侵蚀严重,是引起混凝土建筑物耐久性的主要问题之一.锂渣粉是新疆规模化的固体工业废弃物,将其作为矿物掺合料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其排放和堆存量,另一方面锂渣粉也能有效改善水泥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试验中通过研究10%、20%、30%和40%锂渣粉掺量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吸水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表明掺量为20...  相似文献   

7.
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与聚丙烯纤维体积率的影响,开展了再生混凝土快速碳化以及碳化后的毛细吸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碳化深度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大,随聚丙烯纤维体积率增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纤维会降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再生混凝土毛细吸水系数随碳化程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增加而增大;随聚丙烯纤维体积率增加先降低后增大。碳化对再生混凝土初始毛细吸水系数的影响大于后期吸水系数,且混凝土孔隙率越大,碳化对初始吸水系数的影响越显著。最后,建立了考虑碳化影响的再生混凝土初始毛细吸水系数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许渊  朱亮 《市政技术》2020,(3):17-19
对密集配沥青混合料路面、SMA沥青混合料路面、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3种类型路面渗水系数试验方法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规范中采用的路面渗水仪对密集配沥青混合料路面、SMA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渗水系数检测是适用的,对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不适用的。通过对原路面渗水仪进行改造,延长了试验过程时间,并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改造后的路面渗水仪试验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10.
本论文系统的论述了吸水膨胀橡胶的发展、研究与应用。研究了用物理共混法制备赤泥填充吸水膨胀橡胶及其性能。本文就不同状态、不同用量改性赤泥对吸水膨胀橡胶的吸水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吸水膨胀橡胶的吸水性能及力学性能与改性赤泥的用量相关性大,而与赤泥的细度、湿度相关性小;本论文用废胶代替部分丁苯橡胶加入到吸水膨胀橡胶中,研究了不同用量废胶对吸水膨胀橡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的水渗透系数、渗透率和空气渗透系数。分析了水渗透系数试验的稳定规律,各渗透性能指标与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的关系,以及3类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渗透系数测试稳定时间至少为2周;3类渗透试验结果均与养护龄期呈幂次关系,与水胶比呈线性关系;将水渗透系数转化为本征渗透系数后,与渗透率、空气渗透系数线性相关;空气渗透系数为本征渗透系数的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2.
应用透水法、改进快速Cl-渗透法及CH2Cl2浸泡法测定了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配合比混凝土试件的渗透性。试验结果表明,透水法未考虑实际工程中混凝土所受的约束作用,其适用性对强度等级的依赖性很强;而改进快速Cl-渗透法和CH2Cl2浸泡法避免了上述缺点,且二者得到的混凝土渗透性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再生骨料配制透水性混凝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莹  严捍东 《工业建筑》2005,35(4):65-68
利用再生骨料配制透水性混凝土 ,对其强度和透水系数随骨灰比、砂率和水灰比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到这种新型环保型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参数。采用功效系数法 ,得出在振动成型条件下 ,满足最优强度和透水系数的配合比是 :骨灰比 3.5 ,砂率 0.15 ,水灰比 0 .3 4。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渗透性的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水渗透、气体渗透和氯离子渗透三种不同的渗透性测试方法的特点与不足之处作了评价 ;论述了集料、水胶比、掺合料、引气、龄期、养护及环境条件和孔结构等因素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 ,并指出了关于混凝土渗透性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引入相对渗透率(饱和程度)kr描述非饱和与饱和状态的区别。基于Darcy定律考虑压力作用的方程,建立混凝土内各位置处压力及渗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理论模型。同时自制压力控制装置,研究压力水头下水分在非饱和混凝土中的迁移特性。对各种试验条件下的水分渗透深度进行理论分析,并同时与试验值进行比较。理论值与试验值能很好地吻合。得到渗透深度随时间的增加总是变大,且在后期的增加幅度小于前期。压力对水分渗透深度有促进作用,强度等级与水分渗透深度呈反比,而水灰比则与渗透深度呈正比。各种因素的讨论过程中,理论值与试验值都能很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16.
保护涂料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UTOCLAM和RCM方法研究了两种混凝土保护用涂料(分别属于成膜型涂料和渗透型涂料)的性能,测试了涂刷涂料后混凝土试件吸水性、透水性、以及氯离子渗透性,定量说明两类混凝土结构防护用保护涂料对混凝土抗渗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刷涂料的混凝土的抗水渗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明显比没有涂刷涂料的混凝土好,渗透型涂料和成模型涂料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相差不大,但渗透型涂料比成膜型涂料的抗水渗透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7.
对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下再生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并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强度的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相应提高;在相同强度等级下,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万小梅  赵铁军 《工业建筑》2005,35(8):82-84,88
孔溶液的化学成分对混凝土电测渗透性有重要影响。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混凝土粉末浸液的电导率与孔溶液的电导率有很好的相关性,重量比为3∶1的粉末浸液与孔溶液电导率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550。利用混凝土粉末浸液的电导率对混凝土的电测渗透性结果进行修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胡彦君  张微  李秀缺 《工业建筑》2006,36(12):9-11,8
用电导率法研究了分别掺加粉煤灰、磨细矿渣、硅粉等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与水化时间的关系,发现在180d养护时间内混凝土的电导与时间经拟合为幂函数关系,且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电导对养护时间更敏感;混凝土中掺加矿物掺合料可以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导电能力;水胶比对混凝土渗透性有较大影响,水胶比越大,混凝土抵抗氯离子渗透的能力越低。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空白混凝土、单掺FA、单掺SF及FA与SF复合的混凝土在水胶比为0.35,龄期为28d时抗冻和冻融前后抗氯离子渗透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冻及抗氯离子渗透的性能均有较大影响;混凝土抗冻性与抗氯离子渗透性有一定相关性;适量的SF与FA复合是获得抗氯离子渗透及抗冻性能较好的混凝土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