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化工》2021,49(16)
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化工原理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为导向,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中药制药工艺设计及新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对工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面向未来,地方本科高校布局新工科专业已十分必要。本文以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依托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传统工科专业,建设"食品与化工"产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例,阐述升级改造传统工科专业的重要性、改革措施和成果。本研究可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传统工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焦雷  李惠  王奎  赵玉涛  陈刚 《广州化工》2022,(11):230-231+236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对工科毕业生的培养均提出新要求,本文深入分析《复合材料工艺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因素,从双一流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视角出发,以国内高校复合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复合材料工艺学》为载体,分别对一流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和经验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具体修改《复合材料工艺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几点建议,旨在推进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毕业生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新工科建设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响应。新工科以应对变化、引领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郑州大学拟以化工类专业为试点,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产学研融合育人为抓手,开展新工科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卓越化工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需求,地方高校化工专业结合办学实际开展专业改造,主动探索新工科建设模式,对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了重庆工商大学化工专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新工科建设实践基础,依托学校大商科优势,提出了以资源循环化工为专业方向的新工科与新商科融合发展的化工专业改造举措,以期为探索“新化工”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建设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核心课《分离工程》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新举措。通过上述改革,以期培养可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化工行业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化工产业"十四五"期间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7.
"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建设国际高水平大学,提升人才培养提出的重大教育战略举措。化学工程专业作为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笔者细致分析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并与国内高校的课程作对比,提出"打破专业壁垒、全学科教育、终身学习"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8.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的经济发展则对"新工科"提出了具体需求。化工专业属于传统的工科学科,对促进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化工学科专业设置普遍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提出借鉴德国工科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以及毕业论文等方面提出初步的改革思路,为推动化工学科"新工科"建设做出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加快双一流高校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出"一中心多地基"研究生培养与跨界融合创新模式。提出了"一中心多基地"的建设方案和原则,建立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双导师制和合作项目为契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期对产学研协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李志洲  刘军海  王伟  邵先钊  郑楠  王俊宏 《安徽化工》2021,47(5):172-174,177
以新工科背景下的化学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基准,以地方高校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特点为抓手,明确"化工原理"课程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引导,积极探索以课程单元目标产出导向的目标导向制、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模式改革,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方法,形成厚基础、创新型化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我校进入"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分析了本科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发关于建设化工类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培养、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聚焦研究与教学结合,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凝聚专业办学方向,凸显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激发引导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习内生动力;践行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做好本科教学基础建设工作;注重产学研融合实践,培养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全球视野的卓越化工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新要求。本文针对新工科专业门类的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体系创新、一流专业建设中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提升育人水平的角度,探讨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奔赴、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出适合工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芬  柏凌  向程  杨涛  严平 《化工时刊》2023,(5):74-78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建设有了新要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从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化工原理实验”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旨在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为工科实验类“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课程教学新知识拓展不充分、基于工程问题的教学内容渗入不够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该课程教学团队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新工科背景下其他高校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化工工程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对于新形势下实践要求极强的工程人才的培养,已经遭遇瓶颈。在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改革化工专业的工程设计能力训练模式,以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以化工专业为例,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通过渐进式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以期为其他的“老”工科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建设理念、人才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科学技术与卓越工程人才对化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应通过注重专业和产业对接,服务社会经济、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创业能力、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及注重家国情怀等方面对地方高校化工创新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考虑,并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说明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作为理工科类院校的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新工科"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了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权重,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教师、管理者们共同关注的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北方民族大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对如何开展有成效的实验实践教学,本文结合专业工程应用的特点,提出适用我校"新工科"创新教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同时也为"新工科"背景下我校所在地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新工科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新工科背景下新的专业布局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的专业课程教育需要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新工科建设,并未普及到全部高校和专业,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这对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有一定阻碍,不利于全国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也不利于专业之间的发展融合。本文主要以新工科背景下安徽科技学院的当前状况为例,分析化工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地方型高校学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开展专业认证旨在提高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工程师。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教育部实施了“双万计划”,要求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学院的专业特色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给高校工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的建设为例,从优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建设一流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