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只要各有关部门切实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及其相关利益群体的平等权利,合理规范政府行为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民办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
<正>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满足了部分家长对选择性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资金的流动。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存在的主要问题1.1办学目的过分追求营利性。国家培养人的目的,无论是对公办学校还是对民办学校来说,都是相同的。但在现实中,把教育纯粹作为公益事业来办的民办学校还是少数,为经济目的而办学的企业主和社会集团则为数不少。办学目的追求营利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最基本内容之一,在政府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尤为受到关注,也因而成为城市规划中需要考量的重点问题。公共教育从最初的由政府通过举办公办学校的单一方式实现,变为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组织成为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地方政府为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也乐意于引入一些民办的教育机构,发展到当今,民办教学已经在各级各类教育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当前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学校用地的设置并未有公办与民办的区分,这常常造成规划片区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民办学校区别于公办学校按片区招收学生的一般做法,它面向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143-146
以山西太原市为例,从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以及教师配备情况等方面阐述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民办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外部支持不到位和内部体系结构不完整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动作为,将民办学校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计划中,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引导作用,为民办学校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民办学校也应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范,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理念,大力完善管理岗位培训机制和教师进修机制,以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
对南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融入教育研究发现,其实施有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的特点,也存在财政支出压力大与公办学校接纳能力有限的劣势;既有南宁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与国家政策上重视、地方响应迅速有效的机遇,也面临随迁子女教育质量难保证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强、教育规划与管理难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存中,利用区位优势,借鉴毗邻地区成功经验;巧用文化凝聚力,推行社区融入教育;紧追经济发展劲头,增加财政收益,缓解教育支出压力;挖掘公办学校接纳潜力,规范民办学校管理等方式促进南宁融入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6)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泰国政府放松了对汉语教育的管制,汉语教育蓬勃兴起,尤其是在2006年《战略规划》实施后,汉语教育已成为泰国的新潮流,汉语课程成为泰国中小学的常规科目。在汉语教育全面开花的同时,处在起步阶段的泰国公办和民办学校也发展迅速。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泰国汉语教育还存在着的一些客观问题,本文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泰国方兴未艾的汉语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8)
广西民族教育地方立法应该采用促进法的立法模式,立法以政府引导和促进广西民族教育为目的,以倡导性、授权性规范为主,以授益性法律后果为立法目标。广西民族教育促进条例的立法模式理论上是基于民族平等权、发展权的实现和对弱势群体倾向性的保护,现实依据是基于壮民族教育的弱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建筑遗产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价值的多重性开篇,探讨了我国建筑遗产立法现状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以意大利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理念及立法的发展历程为借鉴,结合我国目前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理念及实践发展现状,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立法提出了分类保护原则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0)
<正>2002年12月28日,《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为民办教育明确了法律地位,也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的道路。我国教育体系正朝着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同台竞技、共同发展的格局迈进。民办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将严重制约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前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过去三四十年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面临巨大的重建与变革压力,为更系统地理解中西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相互作用,提出更具适应性的保护发展框架与更具时代特征的实践模式,文章着眼于西方文化遗产的概念萌芽、立法实践、认知提升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意识发端到概念萌生,再到立法制度与保护体系完善,直至社会发展转型期遗产价值形成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梳理可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认知体系构建、保护对象与层次界定、方法原则应用上深受国际经验影响,但又因文化背景与理论渊源差异,在保护层次概念拓展、保护理论与价值认知以及保护体系尺度构建方面有异于西方国家,进而期望从明晰保护层次与协调规划管理、重塑真实性与整体性方法内涵、关注居民社会结构形态等方面来共同推进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