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6)
互联网的通信技术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还发展了互联网金融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尚未拥有完备的征信体系、规范化的融资模式以及监管较为落后等原因,其往往引发犯罪现象。这些犯罪行为的发生,强调了要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必要性,面对当前互联网经济的新形势,其发展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刑法的限制一方面可以有效打压互联网金融犯罪,但另一方面也会挫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积极性,这就要求刑法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规制保持一定的限度性,以免在全力打压金融犯罪的同时也严重扼杀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故而,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两面性",即既有推行的必要性,又要注意实施时的限度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6):221-222
对公民隐私权进行保护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实施并完善隐私权的刑法保护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明确了隐私与隐私权相关概念,分析了我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落实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设定隐私权犯罪体系、调整隐私权犯罪体系中的罪名等一系列隐私权刑法保护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2)
我国并无成体系的关于数据的刑法专门化保护,现有的网络犯罪规制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侧重点,与信息相比,数据是一个更加成熟与专业的独立网络概念。以数据作为法益保护指向,在对其实现专门保护的同时,也是将网络刑法从传统刑法中剥离从而与其并行不悖的一大契机。有必要从数据着眼,建构数据犯罪在刑法中的专门化、单节化,从而整合统领全部的"计算机犯罪"和"信息网络犯罪",彻底改变网络犯罪防治"纸上谈兵"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0)
互联网的到来,为信息传播增加了新的传播方式,个人言论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可以更加快速地进行传播。然而,网络言论的自由的界限在哪里,成为法学界研究内容之一。我国网络言论在刑法的规制中还不完善,因此本文提出要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解释适应性原则、引入明显且即刻危险原则以及设置针对网络言论犯罪的专属罪名和适当扩大犯罪主体范围,从而不断的完善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时期国家版权刑法保护工作也面临新的市场形势。本文首先探究了我国版权犯罪的特征,然后分析了目前网络视域下版权刑法保护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1)
讨论恐怖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将为我国当前刑事立法扩张的趋势提供依据。从风险刑法的角度看,对恐怖主义犯罪这种"当代风险"进行提前预防有其合理性,但这也可能成为过分扩大处罚范围的问题手段,故有必要在司法适用上对其界限进行划定。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
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加之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完善,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两面性"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其有关刑法规制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刑法修正案(九)》对我国1997年《刑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评论不一,迎头抨击者有之,沉默不语者有之。在内容上,共有52个条文,其中增设的现行刑法分则的罪名总共是24种,对现行刑法分则已经明确规定的10种犯罪增加了新的犯罪行为方式并且将其犯罪情节规定在内,将部分预备行为明确规定为刑罚处罚的对象,对现行刑法分则明确规定的罪名补充了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和并处罚金的情形,极大的扩大了犯罪圈的范围。因此有学者认为刑事立法与刑法修正违反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其实并不然,刑法谦抑性并不代表刑事范围的限缩,刑事范围的扩大并不代表是对刑法谦抑性的冲击或者抵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1)
未成年犯罪是整体刑事犯罪中的重点内容,受到我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的刑法规范中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未成年人因为心智发育不健全,加上叛逆与盲目的行动特点导致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追究不能与成年人完全一致。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理念为从轻从宽,本文对我国刑法中从轻处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刑法中未成年人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进行了分析,为有关司法部门正确判断未成年人犯罪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7)
在本文之中,首先从心理、行为、集合效应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聚众犯罪的情境性特征,然后结合当前刑法对聚众犯罪的具体要求,分析了聚众犯罪的刑法规制,从而使我国刑法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得到全面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