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2):77-78
刑法学界对违法性认识错误的讨论之激烈持续已久,由于自然犯的违法性不可能不被行为人所认识,所以本文仅对法定犯的违法性认识错误进行探讨。一直以来,学界大多围绕着违法性认识是故意的要素还是责任的要素,是故意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还是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的话题进行研究与争论。笔者认为,违法性认识错误能够影响法定犯的定罪与量刑,因为违法性认识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大小。但是违法性认识不是犯罪故意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4)
刑事违法性是我国刑法理论通说中犯罪的特征之一,其本身具有特定内容,要想明晰刑事违法性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尝试从分析刑事违法性中的"法"的范围入手,并比较其与作为大陆法系犯罪成立要件之一的违法性的不同,进一步剖析。文章最后还通过阐述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以更深入地把握刑事违法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4)
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可以发现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无论违法性方面认识可否属于故意性质内容,均并不会影响到具体构成要件的事实为故意性质认识要素,但这里的"构成要件事实",并不是纯裸的、不带有价值评价的自然事实,而是具有社会意义或具有法益侵害性的事实,这种对事实的价值性评价仍然属于事实范畴。因此,所谓故意必然主要是对于有着社会方面意义构成要件的事实一种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1)
根据刑法的设定,刑事责任年龄以下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其并非欠缺行为故意,而是欠缺辨认控制其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能力。因此,通过衡量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可辨认控制程度,确定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符合主客观相一致的刑事法律原则。对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实施的绑架行为,可以暴力性为标准衡量社会危害性的可辨认控制程度,进而做出相应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8):94-95
艾滋病是高危性的传染病,而在我国刑法中并没有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这一存在很大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有明确的、相对应的罪名及处罚进行规定。现在基本存在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认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其二,认为该行为应当增设故意传播艾滋病罪;其三、认为应当定为故意杀人罪;其四,认为应当定为传播性病罪。所以,本文就以上几种观点是否合理进行分析比较,以此达到比较合理的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事责任的认定。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8):87-88
鉴于对寻衅滋事罪认定的困难现状,司法机关应对现实案件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及充分考察行为人行为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冲击程度,且在适用刑法及相应司法解释时做到依法、严格、谨慎,综合行为人主观恶性及行为的客观社会危害性对案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7)
作为犯罪阻却事由之一的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对自身可支配权益的许可,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上述可支配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很多国家均在刑事立法中明确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我国刑法中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已较为常见。对被害人承诺进行研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甚至排除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勇 《消防月刊》2003,(6):20-20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失火罪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过失引起火灾,危及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即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一、失火罪的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为成立犯罪所必须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在犯罪认定问题中占有核心地位,对于认识犯罪具有重要作用。失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是:1.本罪的主体是年满16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过失引起火灾的自然人,不满16周岁的人或法人都不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2.在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的主观上只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4)
刑法中的错误问题既会涉及到犯罪的既遂或未遂,又会影响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共同犯罪由于涉案主体多,人员又有分工,共犯中的错误问题则更为复杂,同时这个问题也与共同犯罪的定罪量刑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于共同犯罪中错误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
作为用于表达行为人心理主观状态的法律概念,"恶意"多指行为人明知其没有权利,但仍然出于严重敌意而采取不法行为去侵犯他人权利的一种故意。对"恶意"的判断可以从"故意"和"恶劣"两个方面进行斟酌,即"恶意"必须满足同时"故意"和"恶劣"两个要素,二者缺一不可。并且,间接故意不属于"恶意",重大过失不属于"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