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性大学本应凭借自身多学科优势,成为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但长期以来的学科划分及管理机制成为制约复合型法学教育发展的巨大阻碍。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为复合型法律人才提供外部支撑,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梳理工程法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造成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土木法学人才培养为例,梳理“双路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学习方向分流制度,从课程体系、实务训练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落实“双路径”交叉学科试验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结合“宽口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完成了对土木法学本研贯穿培养体系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36):23-25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当前的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依然存在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在法律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仍存在诸多误区,不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需求相适应。针对当前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明确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在保留原有培养模式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开拓出符合当前时代背景及法治建设需要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0)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本文基于我国高校现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深入研究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落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探讨现有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发现,普林斯顿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式、人才培养制度、学业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创新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对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1)
基于双语法治人才需要,各少数民族地区都规定了高校民族双语法学教育模式。西藏某大学自2010年开始设立民族双语法学教育以来,持续补充了藏区藏汉双语法律人才。但在实践中,由于人才培养与双语法治人才需求不相匹配,且培养方式、培养质量始终差强人意,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双语法学招生模式亟待改革。本文从多角度出发,反思双语法学教育模式不足的原因,并对双语诉讼模式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房地产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房地产专业现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因合作深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毕业生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应是高职房地产专业改革与建设可以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5)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校企合作有力拓宽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丰富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出校企合作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本科法学教育是高等法学教育的起点,更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批法律人才以及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责任。本文针对法学人才培养服务学习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6)
本文通对美国实用主义法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几个方面的介绍,希望对我国法学教育有所启示,并从我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完善法学课程设置、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3)
司法改革自2014年试点推行至今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全国范围内的司法改革浪潮迭起,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理念,也是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法制保障。司法改革的进行必然会引起国家司法部门在人员聘任或者是在员额制度上的变化,而高校法学教育作为法学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必定会影响到现代法学人才的素质水平,为了顺应司法改革的浪潮、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江西省教育厅以及司法厅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校所合作推进教育服务基层司法所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通过校所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摒除传统教育理念带来的影响,不仅可以实现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能够推动基层司法所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