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3)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演变,民间借贷的数量也日益增长,伴随而来的虚假案件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虚假诉讼是办理民事案件审理中的大问题,进一步完善法律和司法解释,促进建立稳定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李云 《建筑》2019,(10)
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二)》)已于2019年2月1日开始施行。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新实施的《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二)》,以期在个案的纠纷解决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们编写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二)实务指南》一书;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给予足够关注的是《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二)》未来将给施工企业带来哪些影响?本文拟就此给出几点提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由于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较为混杂,导致我国房屋登记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在处理民行交叉问题的时候做法各异,主要有先民后行、先行后民及一并审理等三种模式。借鉴国外先进模式,我国房屋登记案件中民行交叉问题的处理应选择一元制模式,这是我国一元制司法体制的要求,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不断融合使然,能够获得我国司法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4)
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交叉案件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国《行政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未对法院如何处理此类案件提供法律依据,导致诸多行政、民事争议交叉案件的审理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针对不同的民事、行政交叉诉讼,应对案件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相应的采取分别审理模式和一并审理模式以有效的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5.
正2004年10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以下简称《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一》)发布。2018年12月29日,历经近十五年的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二》)[法释(2018)20号]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6.
<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新司法解释")于2020年12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5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与《民法典》同步施行,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等文件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7.
2012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垄断司法解释》)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垄断审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它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规定了起诉、案件受理、管辖、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证据、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等问题,建立了我国反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2)
当前,民间经济借贷市场开始逐渐变得活跃,近些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受理的民间借款以及贷款经济纠纷案件飞速上升。但是,因为民间借贷款经济问题上的国家立法不可以及时适应经济市场的需求,导致审判机关在审理这种类似案件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做到"案结事了"的真实司法效果。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目前我国民间经济借贷纠纷案件审理研究中出现的窘境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司法机关应对这些相似案件审理上的全新理念和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一、制定背景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在依法保护专利权人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多以来,专利侵权案件稳步增长,所涉法律问题深度触及专利基本制度和基本理念,所涉技术事实愈加前沿和复杂,市场价值和利益更加巨大。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出台有关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6)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救济司法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我国也在国家顶层设计中提出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前置的要求。2019年6月5日,最高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正式确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纵观现有的规定都过于笼统,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本文拟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立法缺失、磋商主体责任分配不明、磋商的法律属性存疑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更好的促进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