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22):245-246
商事活动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向,我国《仲裁法》的现有规定难以有效保护仲裁中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情况。本文为探究商事仲裁中第三人利益的保护这一问题,首先揭示了现有的仲裁制度对第三人利益保护的欠缺,其次介绍并分析了第三人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几种情形,表明现有的第三人可以用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几种方式以及这几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我国应采取间接立法模式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2)
民商事仲裁在替代纠纷解决途径(ADR)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受欢迎的解决争议的方式。但是,学界对于是否允许第三人参与已经开始的仲裁一直没有定论,笔者主张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本文先界定了第三人的定义,再论述了设立该制度的合理性,最后提出了对第三人的限制,以期我国的仲裁制度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5):225-226
随着仲裁制度的发展,仲裁条款的扩张问题成为了理论界争议的焦点,否定论者从仲裁的民间性、保密性以及书面性等方面对仲裁条款向第三人扩张予以了批驳,肯定论者则从第三人受益原则等一般理论及追求仲裁效益等方面予以了积极肯定。笔者从责任保险合同的角度,参照目前理论界实务界关于仲裁第三人的理论,并结合责任保险合同自身的特点,支持现阶段责任保险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第三人扩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作为一种特别的诉讼程序,其目的是为了让受到判决既判力不利影响的案外第三人可通过撤销已经生效的判决的手段达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最早在法国确立,之后作为一种非常上诉手段规定于《法国民事诉讼法典》。本文通过对法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的研究,对法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进行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在司法实践中,仲裁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并没有成为仲裁案外人权利救济的青睐方式,究其原因在于仲裁执行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适用存在障碍、程序性质不明和案外人承担过重证明责任等。从更有利于维护仲裁案外人权利和完善制度本身出发,应在坚持前置审查程序的基础之上,细化审查程序的形式,并在法律上明确仲裁案外人执行异议的地位和性质,适当增加被执行人的举证义务,以期对仲裁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5)
第三人撤销之诉就法律程序而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后程序救济,该程序具有补充性与变更性的特点。然而现有的相关法律条文并不完善,内容相对简单,不同条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特性,导致法院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疑义,因此完善该程序规范确有必要。以保证该制度在适用中能够实现遏制恶意诉讼的直接目的,也可实现为案外第三人提供事后救济的间接目的。  相似文献   

7.
杨喆 《建造师》2007,(12):1-4
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也无论理论抑或其所支撑的实践,司法监督一直以来就是作为国家对商事仲裁实施干预的基本形式,并存在着包括实体与程序在内的全面监督和只对程序进行监督的两种对立的主张。实际上,所谓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本来就是一种谬误,即使是单纯的程序监督也是画蛇添足,有关司法监督的内容应从现有仲裁制度中予以剔除。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
善意第三人是物权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民事诉讼中的公平正义精神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在房地产交易中,第三方参与诉讼程序,在审判过程中需要确定的重要因素是目标的识别和归属。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根据该法的规定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它财产权益纠纷 ,可以仲裁。这也就是说 ,发生了经济纠纷 ,除了到法院以诉讼方式解决外 ,当事人还可以约定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仲裁程序有别于诉讼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采用的是两审终审制度 ,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还可以依法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而根据《仲裁法》第九条的规定 :“仲裁施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6):8-13
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制度是当事人就仲裁裁决提出异议的两种重要方式,我国学界和实务界曾就是否应当同时设置这两种异议制度产生过激烈的争议。最终,肯定二者并存的观点得到立法的认可。但也不可否认,二者的确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我国立法对二者的协调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在实践中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程序的低效,有必要修正这一立法缺陷,以完善我国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