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教学改革重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一门化学化工类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本文从课程内容构建、改进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手段、搭建多层级实践平台、改革考核方式和建设教师团队六个方面探讨应用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物理化学作为化工类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分析了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学形式和手段的优化上进行探索。灵活应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和发展中应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法定位,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构建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向"双师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化工类人才模式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4.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将OBE理念引入化工原理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整体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举措。通过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化工类相关比赛,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调整传统的化工原理课程考核方式等手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化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针对课程改革现状,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案例为载体,Aspen软件为工具的全过程案例互动式教学改革。结果表明,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建设支持和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是现在工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作为工科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作者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并融入了课程思政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化工行业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高危险性、化工企业的事故频发以及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参与度低、实习效果差等种种因素,都在迫切要求化学化工类本科院校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本文通过对化学化工类本科高校及高职院校的调研,针对徐州工程学院"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从仿真实训中心及半实物仿真工厂两个方面入手,探索了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化工类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任永胜  段潇潇 《广州化工》2012,(1):133-134,136
作为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及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大化工类研究生专业的特点,对《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设置阶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静  向丽 《天津化工》2024,(1):162-164
《化工分离过程》是化工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本科阶段接近工程实际的一门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天津仁爱学院为例,分析了民办高校化工类专业的化工分离过程课程教学现状,探讨了重构教学资源、改革授课模式、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改革目标,展示了改革成效,为其他高校化工分离过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转型大势下对"应用性""创新创业性"人才培养要求,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本论文以商丘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该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化工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文章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探索了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内容与方法。实践证明,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有效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蒋松山  熊伟  何柏 《广东化工》2023,(1):232-234+203
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事关国民经济支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研究、应用型思维能力。传统的化工类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抽象、教材内容枯燥、学习方式单一、课程素材不足的问题。此外,化工类专业课程具有概念抽象、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的特点,急需寻求新方法、新思路用于化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因此,如何根据化工类课程的特点,丰富化工类课堂的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何通过建设化工素材库、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模式等手段,将化工素材库应用于化工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并获得了教学成效与相关经验。根据化工类课程的特点,建设一个完善的、可供教师互相交流使用的素材库,用于丰富化工类课堂的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是一个有利于化工课堂教学升级改革的工程。  相似文献   

13.
化工类专业作为传统工程实践类专业,需要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改革。通过解读"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践教学内涵,对齐齐哈尔大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型本科大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思路,以丰富化工类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为社会及地方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建设指出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工设计这一课程综合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如何针对独立院校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化工设计课程优势,在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兰翠玲 《广州化工》2012,40(14):193-195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新类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必须具备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构成的教育体系。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大多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在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几年我们针对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的特点,从实践教学方面入手,通过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理念新、有特色、应用性强的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材料测试分析技术》是材料科学类、化学化工类等理工科大学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文结合多年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开展探究型教学模式、多模式考试方法和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训练等方面改革,探索应用型《材料测试分析技术》课程的建设,以学生提高独立分析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及学生培养质量。通过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实验室功能强化4个方面阐述了新思路,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级技术人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一流本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应立足于国情、省情和当地资源,吸纳企业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共同构建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本文以商洛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材料化学》课程为例,从推进协同育人的模式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三个方面,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及学生培养质量。通过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实验室功能强化4个方面阐述了新思路,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工科建设进入再深化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根据大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上海市从中职到本科纵向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率先探索了七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制度先行、课程聚焦、项目引导、质量保障的改革策略,打造了中职、高校、政府、行业、社会联合育人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全国各地高校开展中本联合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