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8)
在我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正面临巨大挑战。乡村普法教育以往采用的发传单、开讲座等形式并未能达到普法宣传的积极效果,因而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新方法。拍摄普法MV并结合网络平台推广,通过移动设备观看普法短视频的方式,符合当下数据化、碎片化时代特征,使得大众乐于学法。普法内容应针对大众生活中的问题,使民众感受到法律的价值,切实提高民众维权观念和法律意识,进而激发乡村法治建设体系的活力。此外应注重发挥乡贤引领作用,以及通过结合当地民俗创作法治文化作品,使村民感受法治文化魅力,改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能真正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1):19-21
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就当前我国全民守法现状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公民的学法信法意识比较淡薄;知法明权意识比较缺乏;用法维权意识不足;依法尽责意识不够。因此,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坚持党员和领导干部带头守法,加强全民普法力度,建立违法惩戒制度和守法奖励制度,健全全民守法的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第一次将德治纳入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法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要求。道德介入法律是有极大必要性的,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对于建设法治社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从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两者共同约束和协调大家的思想与行为,法治与德治时刻规范着社会行为,依法治国以安天下,以德治国浸润人心。  相似文献   

4.
乡村遗产的主体错位 我们在乡村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乡村遗产的主体错位问题.从法律上讲,村民是乡村建筑的所有人,即主体.但是提及保护问题,大部分村民已经放弃乡村遗产,转而由遗产专家、爱好者或政府进行保护工作,并不是村民自己.所以这里就存在很大的错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0)
建设法治政府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治理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基层政府(乡镇政府、县政府、不设区的市政府、市辖区政府)作为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级政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建设基层法治政府对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政府还存在一些与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应该针对问题,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及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执行依法决策程序,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职能;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行政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期,国家认识到乡村发展的重要性,采取外部"输血"的方式反哺乡村,但乡村仍然面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文章从激发乡村内生活力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乡村内生发展的理论内涵,结合当前中国乡村"内生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乡村发展的建议,包括:(1)培养村民主体性意识;(2)建立利益共享的新型乡村自治组织;(3)重塑法治与礼治结合的乡村秩序;(4)构建内外资源统筹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
加强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能够助力乡村整体进步、凝聚乡村社会共识、强化村民秩序意识。建设新农村法治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村民"全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做"以党风带民风;着眼宣传效果,增强村民法治文化底气;借力互联网,建立法治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为着力点,强化新农村法治建设工作,建设法治乡村。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76-77
"05方案"后,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一直面临着"法律知识"与"法治思维或法治观念"何者优先的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出台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的明确,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模式,构建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共同体的新模式。从高职学生的主要法律身份角度来讲法律,是践行这一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为此,高职院校亟需整合教材内容以完善法律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水平以保障知识的科学性与教育的针对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7):152-153
法治教育作为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前提。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明确指出法治教育应当"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但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愿景却背道而驰,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霸凌、校园贷、性侵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何法律在诸多案件中未能及时扮演权利守护者的形象,反而往往成为事后维权的工具?从诸多社会现象中,折射出法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将从多角度、深层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并架构法治教育的基本轮廓,为法治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与发展又重新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抓手,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规划的科学性低、规划落实度差,建设的可持续性较低等问题。如何让美丽乡村建设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任务完成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全国村庄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基于此,借鉴发达国家的乡村治理某些经验,并以福清市为例,从"组织机制构建"层面,探讨如何建立以市级管理部门为主导,专家技术团队、设计团队、乡镇管理部门与村民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组织机制,并通过考评、奖惩等制度,实现各方之间的相互带动,正向复合;从市级和村庄的"资金组织"层面,探讨如何从资金使用范围界定、资金拨付、项目发包管理等方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