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娟  谢亚京 《塑料工业》2024,(1):171-172
<正>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是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高校。高校和企业通过产学研融合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可以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促进科学技术攻关,整合双方优质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化工专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化工专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路径,以推动培养高层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输入。本文以锰资源化工发展为例,分析现有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为目标,提出"双专业联合"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和"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实践培养体系,取得了可观的人才培养效果,可为校-企深入产学研协同共赢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广州化工》2021,49(11)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社会和企业不仅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数量快速增加,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的要求逐渐提高。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本领域扎实的专业理论,更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总结,本文分析了几所高校的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为各具特色的工科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别是材料与化工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4.
李辰  熊壮  吴盼盼 《广州化工》2022,(9):232-234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五邑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围绕如何重构课程体系,如何培养本校优质生源,如何加强校内校外双导师工程实践指导,如何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如何凝练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地方院校专业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背景下,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学术能力与专业领域技能应用能力相结合。然而,传统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难以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学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通过对导师队伍、管理体系构建和校企合作联培机制进行浅析,对"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为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海洋化工领域化学工程专业的专业硕士实践环节探索及尝试,从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考核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重庆大学绿色化学化工中心为例,探索出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专业学生联合指导与培养的模式。从学生知识体系完善程度、就业范围等方面,分析了单一专业培养研究生的弊端;从学生和导师两个角度分析了双专业联合培养的优势,对双专业联合培养的实践情况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双专业联合指导模式进行探索,希望能促进多专业联合指导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以化工专业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新时代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工程教育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工程教育背景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策略四个方面予以分析和讨论,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工程教育在高校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实现研究生群体“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以《学科研究热点导读-化学工程与技术》课程为例,结合化工专业与能源、材料等研究热点,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扎实专业能力的研究生。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交互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了解化工前沿,掌握化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0.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归属于实践类学科,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去探索或开发新物质、新材料的合成方法,在培养环节上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从培养模式上相比,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如下: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自主实践或实验培养独立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而本科生主要集中于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提高本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本文拟结合化工学科关键信息检索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化工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文章阐述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内涵,并针对当前化工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绿色化工工艺是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综合了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环境等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是一项具有明确社会需求以及科学目标的新型的交叉学科。本文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对绿色化工工艺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课程教学内容适应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手段和评价考核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适应国家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基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客观情况和共同利益需求,开展研究生校所协同培养成为了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学材料化工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从实践出发,就培养机制、培养方式、培养成效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了协同培养存在的隐忧。通过协同培养,实现了研究生、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4.
工程计算能力是利用现代计算工具与方法解决工程实际应用中相关计算问题的能力,是化工专业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也是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化学工程研究方法与实验课程紧跟工程计算方法发展前沿,引入计算方法新思想、新技术,充分结合化工过程工程计算具体案例,强化研究生对各类数值方法原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培养工程计算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其解决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化工专业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新模式。基于成渝两地高教发展一体化,旨在构建成渝两地高校—教师—学生—产业多维协同发展平台,减缓成渝地区产业同质竞争和人才地方保护对高校发展一体化形成双重压力,有效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化工专业研究生教育互认共享机制的建立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工程领域:化学工程研究方向:农药化学化工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培养目标在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之下招收和培养农药化学化工HSE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具备从事HSE管理实务工作能力,具备处理相关HSE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懂技术、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HSE人才的需求。教学安排本专业涉及农药化学化工和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HSE)等领域,以农药化学化工的  相似文献   

17.
张楠  牛永生 《安徽化工》2023,(5):202-204
以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结合我学院师资及研究方向特点,对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创建了研究生“创新孵化项目”和“积分制”学分认定办法。注重过程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创新热情,提升了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融入了工程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并初步体现了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特征,对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基于“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核心思想,从师生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通过双主人翁精神内涵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文献阅读训练、科研项目引导和校企合作方面构建了师生共创模式下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并制定了培养效果评价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工程领域:化学工程研究方向:农药化学化工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培养目标在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之下招收和培养农药化学化工HSE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具备从事HSE管理实务工作能力,具备处理相关HSE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懂技术、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HSE人才的需求。教学安排本专业涉  相似文献   

20.
化工硕士课程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开展校内教学平台建设,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工程人才成长规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化工人才,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指导下,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化学工程专业的特点,重点从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化学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